点击排行

汉服推荐

古代“妖艳贱货”们的进阶之路

来源:与子同裳

摘要:烟熏妆、网红妆、韩式清新妆也是层出不穷。

武则天就可以看出。

范爷在剧中本来是这样

点完面靥

莫名的喜感

【陆 描斜红】

斜红也是当时妇女的一种流行妆饰,用胭脂描在太阳穴位置,一般呈月牙形,有些甚至故意描绘成残破状。据张泌《妆楼记》记载,斜红来自于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得魏文帝曹丕宠爱的宫女薛夜来,她不小心撞上水晶屏风,在额角上留下伤痕却依然备受曹丕宠爱,宫女们看着羡慕不已,于是都用胭脂模仿起薛夜来额上伤痕的样子,斜红由此而来。

斜红是脸颊上的一种妆饰。

从唐朝坟墓群里发掘出来的的女俑 , 脸都常绘有两道红色的新月形妆饰 , 这种妆饰光彩冶艳 , 形象离奇 , 有的还被存心描绘成残缺状 , 远远看去 , 正像白皙的脸上平增了两道伤疤。这类妆饰 , 遂被称为“斜红”。

从图看 , 唐朝裙钗脸上的斜红, 一般都描绘在日头穴部位 , 工致者形如弦月 , 繁杂者状似伤 痕 , 为了造成残缺之感 , 有时候还特在其下部 , 用脂粉晕染成血渍样子容貌。

斜红又称晓霞妆,即女子在两鬓前或两侧太阳穴处各画一条竖起的红色新月形弯线。斜红的缘起,是魏文帝曹丕之宠妾薛夜来,一天夜里不小心头撞到屏风上,血流不止,愈后留下了两道疤痕。这疤痕非但没有让薛夜来的姿色减少半分,反而越发显得妩媚动人,魏文帝对她的宠爱日盛。宫里其他女人见了,为了博君王青睐,便纷纷开始效仿。妆靥,靥原意为“酒窝”,这靥饰吧,说是古人觉得有酒窝的女人笑起来特别动人,但是酒窝是打娘胎里带来的,不能人人都有。所以呢,就有了人工酒窝,即嘴巴两边的小红点儿。

▲斜红,即在两侧太阳穴处各画一条竖起的红色新月形弯线(右图) ▲妆靥,即嘴两边的小红点儿,即为“人工酒窝”(左图)

其实在古代,面饰除了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用功能,即掩瑕,遮盖脸上的疤痕。古人虽没有咱们现在出神入化的整容术,能想到用妆容饰之,也不失为一种美丽的错误。

夜宴中章子怡的斜红妆

【柒 涂唇脂】

楼外月黄昏,口脂闻暗香。——龚自珍

先秦伊始,中国就出现了崇尚女性嘴唇美的风潮,宋玉《神女赋》中的:“眉连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形容,就是对像丹砂一样红润,艳丽的女性嘴唇的赞美。点唇的形成不晚于汉代,其所用的唇脂是以丹砂作为主要原料再加上动物脂膏制成,这样的唇脂既带光泽又防水,且覆盖能力极强,可用来随心意改变唇形,实为上佳的化妆用品,正因此才产生了点唇的艺术。而无论点唇的款式如何转变,都以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嘴为美。红唇轻点,娇俏动人。

古人云:“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形容一个女子肤色如雪、唇如明珠圆润。在诗词中,可以发现古人常用“点绛唇”来描写女子的唇妆。但不知你是否想过,为什么偏偏是“点”,而不是涂、抹这些动词呢?要知道诗人们遣词造句非常讲究,所以断然不会乱用。

其实,这反映了古人以女人的嘴唇红润娇小为美。“所谓点的意思,就是不将上下唇全部涂满。而是在下唇中间部位,涂成一大圆形点,借以改变原有唇型,使唇厚的变薄,嘴大的变小,看上去就像樱桃一样,娇小红艳,美丽动人”。而且,唇妆的样式随着时代的流变,也有诸多变化。

▲各个朝代的唇妆(图来自插画师白鹿儿art)

其实,现代大众对嘴的审美,还是偏爱樱桃小嘴的,比如现在流行的咬唇妆就是如此。

不知道有没有人对古人用来点唇的化妆品感兴趣,哈哈,这里就顺便提及一下吧。最初人们使用朱砂涂抹嘴唇,但因为其附着力差,容易掉色和着色、不均匀等弊端,后来人们改进了制作方法,在朱砂中加入了动物的脂肪,制成了最初的“口脂”。

直到汉代,人们才发明了我们现代人都知道的胭脂。胭脂除了点唇,最大的用处应该还在于涂抹脸颊。比如,《妆台记》就记载了几种胭脂妆:“美人妆面既傅粉,复以胭脂调匀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

很多影视剧中,我们常可以见到名为胭脂的女子,想来是希望自己如胭脂般明艳动人吧。

▲唐名画中脸上施胭脂的女子
夜宴中周迅的樱桃口

化妆从起源发展至今历经三千年,随着人类进步,社会发展,风俗变迁等,已然也随之经历了一番沧海桑田的变化,由最简单的涂脂抹粉,到后来的繁缛妆饰步骤,女子化妆偏好的更迭起伏总是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相依相连的。如果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观照它,它也可算是古代社会审美意趣的最直观投射了。

古今女子对美孜孜不倦的追求,说明美实在是人本能的需求。时光终究流逝,然而,美的记忆将长存。金戈铁马,有时倒抵不过美人额间、眉梢、嘴上的那一抹姿色吧。

春秋战国时期的化妆盒

希望你们都美美的,小仙女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