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那些汉服里的“保暖设定”(含穿搭小建议)
摘要:羽绒服、保暖衣、发热内衣是现代人的保暖三件套,但宽袍大袖的古人究竟是怎么保暖的呢?
大寒已过,天气将逐渐回暖。虽说最近天气没有那么冷了,但大家还是要注意防寒保暖,保证健康,这样才能时刻冲在工(chi)作(gua)第一线。

羽绒服、保暖衣、发热内衣是现代人的保暖三件套,但宽袍大袖的古人究竟是怎么保暖的呢?下面就带大家来看看汉服里的那些保暖“设定”。
1、袄裙(基础流行款)
上袄下裙,上衣在裙子之外,袄可分为有内衬的和有夹层的,替代襦成为冬季日常御寒的衣物。唐代,袄大量出现,直到明代流行开来,成为明代女性们的基础流行款。而汉服中的“袄裙”一般指明制袄裙,基本成为了袍子们的明制校服、入圈必败套装。
小tips:琵琶袖不光好看,里面真的能藏好多东西。



右上:无锡周氏墓 万字纹绮袄
右下: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穿袄裙的女子
2、裘(一件顶一万件)
裘服中,以狐裘最贵,特别是狐白裘,然后是狐青裘、虎裘、貂裘,再其次是狼、犬、羊等皮毛。古人对皮草的执着,一如现代人对LV的追逐。在古代穿一件裘,不是有钱就能搞得定的,你必须有身份、有地位。按照场合等进行划分,裘有三种:
大裘(冕):天子祭天的礼服。常见于先秦时期,以黑羊羔皮制成,且没有纹饰以示质朴。Tips:古人以黑色为水之德,故多崇尚黑色。
黼(fu三声)裘:黼指黑白相间的花纹,黼裘是指用羔和狐白杂为黼文的皮衣。一般是诸侯在出军誓众和田猎这类重要场合所穿的。
功裘:是天子赐给臣下的,以表示嘉奖。
皮草的防寒能力真的强,不过如非必要,社长不建议大家购买皮草,毕竟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左图:大裘 右图:北齐武安王 徐显秀
备注:北齐武安王徐显秀墓墓主像,身上披的裘为白底、黑色斑点,有学者认为这就是所谓的“白貂裘”。
3、比甲(fashion girl必备单品)
比甲是由元朝忽必烈的皇后设计和制作,后在民间逐渐普及。比甲有单有夹,线条流畅,能展示女性纤细苗条的身材特点,可俏皮,可端庄,所以到明朝中期,成为了青年妇女的时尚必备单品。
明 孔府比甲身着比甲的明代女子明 比甲实物图



穿搭建议:
比甲可以和袄裙搭配,但对配色有一定要求,比甲一般颜色偏艳丽,袄的颜色要素净一些。可以参考明代通俗小说中“白纱衫儿,银红比甲,挑线裙子”“白絮袄儿,遍地金比甲”“白绫对衿袄儿,沉香色遍地金比甲,绿色绫宽襕裙”的搭配。袍子们也可以根据现有的装备来进行搭配。
4、昭君套/卧兔(古代版的LV)
用动物皮毛做成的女士帽子,没有顶。至于为啥叫昭君套,相传王昭君出塞时戴了一条貂皮的帽套,美艳无比。在明代,昭君套也叫“卧兔儿”,有的是用貂鼠、水獭等珍贵皮毛制成,时尚又保暖。
在明朝晚期流行开来,清朝也保留了这种装饰,在《金瓶梅》《红楼梦》等小说以及明清绘画中都可以见到。不过其装饰、炫富作用远超原来的保暖功能,成为很多贵族女性的选择。

左一:资料图
右上:胤祯十二美人图
右下:《红楼梦》中凤姐造型


5、暖耳(萌萌哒,却是官员才能戴)
北方冬天一个毛茸茸、萌萌哒的耳暖,随处都能买到。但在明代,却是百官入朝才能戴的,而且得到皇帝的许可。同样性质的,还有披肩、风领、围脖等,穿戴都是有规定的。
不同于现代,明代的暖耳仅在耳朵上附加约四寸大小的皮毛套子。

明万历《御世仁风》中穿冬装的官员,头上戴卧兔、风领以及暖耳。
6、暖炉(古代暖宝宝,取暖外挂)
这个古代的暖宝宝,完美弥补了“炭盆”“地龙”“火炕”等不能移动的缺点,在明清时期特别流行。暖炉分大小,小的捧在手上,叫手炉;大的则放在脚下。一般有铜、陶等不同材质,而且造型、颜色也越来越多,十分精美考究,“福禄寿”“和合二仙”“竹报平安”等纹饰也十分流行。
与暖炉相似的还有汤婆子,和现在的暖水袋原理相同,在圆壶内倒入热水,再塞入布袋中,一般是冬天睡觉时的取暖神器。


看来老祖宗们的御寒智慧也是满满的,不过因为时代特点和物质基础等原因,一些衣服和保暖设备有严格的规定。所幸现在我们有充足的穿衣自由,希望能够将汉服里的精粹传承下来,让古人的智慧不被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