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兼爱非攻”的反战斗士:墨家为何从历史中消失?
摘要:与儒家比肩而立”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
必死,伤人者必惩,并对秦惠王说“王虽为之赐,而令吏拂诛,腹凡豢刹恍心者之法”,巨子竟然直接违逆君王指令,杀掉儿子。墨法俨然成了独立于国法之外的法律。

秦国虽倚重过墨家,但是必得除之而后快。首先,通过整治重要工业,用奴隶与罪犯替代了墨家弟子的岗位,阻断了墨家生计。然后,在无差别打击下的“焚书坑儒”运动之后,各类书籍几乎被焚毁,墨家势力同样遭到重创。更不幸的是,儒家也并未对与之同病相怜的墨家予以援手。
到了汉代文帝时,多方积极抢救被秦朝焚毁的文化典籍。儒家大师张苍增补《九章算术》;秦朝博士伏生背诵《尚书》;《礼记》《战国策》《楚辞》等著作也得到了重新修订整理。但是墨家学派不在抢救之列。孟子就曾直接打压攻击过墨家:“杨朱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西汉的统治思想越来越受到儒家的影响。在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后,汉武帝最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一跃成为主流。在儒家的大幅扩张过程中,墨家的发展空间也被极大削弱了。
不合时宜
毫无疑问,在“独尊儒术”前,墨家思想已经开始衰退。因为墨家的许多主张都在对抗与偏离传统精英文化中根深蒂固而又广泛认同的取向。比如,奢侈的葬礼,优雅的音乐,美丽的服饰等等。墨家所提出的“俭用”与“节葬”显得不合时宜。可一切又充满矛盾,许多墨家弟子作为当时的知识阶层,必须在精英位置上才能发挥才能。
尽管墨子本人并不去求得贵族的任用或供养,可当时的士人却并不都这么“高风亮节”。愿意跟随墨子学习的弟子丝毫不会掩饰欲望。对此,墨子仍要为门下弟子积极奔走:“子墨子使管黔傲游高石子于卫,卫君致禄甚厚,设之于卿”;“子墨子游公尚过于越”;“子墨子出曹公子于宋”;“子墨子使胜绰事项子牛”……全都是墨子为弟子求仕的经历。
墨家弟子无论拥有何等技艺与道德品质,其根本的生存方式还得与“士”保持一致。他们既有“志于道”的理想,仍要接受“从于王”的现实。可是“士”的生活习惯就与“俭用”“节葬”等理念格格不入。
又比如“兼爱”,被认为是墨家思想的核心,也是最早提倡人人平等的学说。可是,那个时代恰恰是最讲究等级的时代,墨家一句口号就试图消灭社会等级,显得太过理想。相较而言,儒家则没有提及绝对平等,反倒用“人皆有恻隐之心”建立起共情与理解的基础。墨子的兼爱起源于“天”普爱众生,相当粗疏。从根本上说,就是原始社会的低级平均主义,与“不患寡患不均”的朴素观点接近。可这都与墨家自身所处的立场相违背。
墨子代表的墨家毕竟出身于“士”阶层,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不管其思想的平民性有多少,也不管他们如何为民奔走呼号,他们都没有勇气与原有的阶层彻底决裂。这种错位使得儒家有机可乘。在世卿世禄制度下,以“学而优则仕”为目的的学人哪还听得进去墨家思想,更不会为墨家摇旗呐喊了。
自汉魏以来,儒家几乎对墨家思想集体禁言,使得墨家成为所谓“绝学”。 但话说回来,墨家虽然消亡,但先秦诸子中,最热切于救世者莫过于墨家,只有他们才真正做到不可为而为之。墨家弟子扶弱抑强,力阻战争,将并不强大且难持久的有限力量全然倾注,在乱世的黑暗中迸发出灿烂的光火。这种侠义精神不会磨灭,永恒地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