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 汉服梦—汉服大事记(汉服文化周版)
摘要: 中国梦 汉服梦 汉服运动大事记 2003年至2013年 (汉服文化周版) 主编:杨娜(兰芷芳兮) 资料收集 事件评审: 王军(黄玉 汉服地图)
中国梦 汉服梦
汉服运动大事记
2003年至2013年
(汉服文化周版)
主编:杨娜(兰芷芳兮)
资料收集/事件评审:
王军(黄玉 汉服地图)
俞关关(河田之玉)
汉服文化周版编辑:晴空
版本:2013年第3版
首发:2013年10月14日
第一章 序言
2012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啊,对于我们来说,对于我们倍加珍惜的汉服来说,找回我们的民族服装,重拾我们的民族文化,再现我们的民族自信!这就是我们最好的、最贴切的中国梦!
2013年,正逢汉服运动十年,我们希望能用这短短几万字,记录下这十年来感人、骄傲、心酸的故事,也让我们踩在先辈们铺垫起的道路上,点点滴滴的继续推动着汉服运动的继续前进吧……
第二章:汉服定义与其消失历史回顾
1、汉服——汉民族的传统服饰
汉服,即汉族传统民族服饰、又称汉衣冠、华夏衣冠、汉装、华服、唐服、衣裳,是从黄帝即位(约公元前2698年)至今四千多年中,以汉族的礼仪文化为基础,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传统服装的服装体系。在清代,汉服因为满清推行剃发易服酷令而被迫消亡。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
《春秋左传注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自成一系的汉族服饰伴随着华夏人民的生活点滴,构成华夏民族延续上千年的独特风景线,成为古典中国文明的重要象征……

2、汉服消失简史回顾
1644年(岁次甲申)明朝灭亡后,满清统治者为了削弱汉人的民族意识、以达到长期统治中国的目的,大力推行 “剃发易服”政策——强行命令所有官员、百姓必须改换满洲人的发型、改穿满人服饰,不得再穿中国的传统服饰汉服,否则就会被处死。在与屠杀抗争了37年之后,延续四千多年的汉服最终从华夏人民的主流生活中消失,满服的长袍、马褂、瓜皮帽、金钱鼠尾”的装束,在刺刀、血泊中被固定下来。
1912年(岁次壬子)清廷灭亡之后,汉族男子改穿西装,汉族女子则习惯穿旗袍。后流行中山装,民国装等。

第三章 汉服运动简介
1、汉服运动的概述
汉服运动是汉服复兴运动的简称,属于华夏文化复兴运动中的一部分,目前汉服运动的参与者以青少年,青年族群为主体,以重现华夏传统衣冠——汉服为出发点,借此复兴华夏传统文化的一场文化运动,并提出了“华夏复兴 衣冠先行”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的口号。
由于每个民族穿着民族服装的权利都受到宪法保护,而56个民族全家福照惟独只有汉族穿着T恤甚至西装,因此穿着汉族传统服装是汉民族的权利。而汉服倡导者期望通过这场运动实现真正的各民族平等。
2、汉服运动的内涵
汉服运动迄今已历十载——从无到有,自弱而盛,中国各地民众无不为汉服所感染,并远播海外。它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前进式,从思潮的兴起,到网上的辩论,到民间的实践,再到建立相应的团体,最终将由汉服为切入,带来民族文化的全面复兴。
回顾历史上的文艺复兴现象,都是先需要“符号”的复兴,再去勾勒出整个传统文化的复兴,如意大利文艺复兴。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汉服本身更像是个“符号”,首先是通过汉服运动来复兴这个符号,再通过这个符号,勾勒出整个传统礼仪、音乐、文化、国学,乃至民族思潮的复兴。
可以说汉服复兴运动,复兴的不只是一件衣裳,而是一种文化,乃至一种信仰!

第四章 当代汉服运动大事记
1、2003年7月21日 王育良上传自制汉服照,成为当代公开自制汉服第一人。这是汉服消亡三百年后首次以其民族服饰身份亮相。

王育良在镜子前自拍“第一件自制汉服”
2、2003年9月1日 李宗伟(网名“信而好古”)上传束发着深衣奏古琴照。他也是当代第一个束发着汉服,穿汉服给学生讲课的人。
3、2003年10月30日 武汉“采薇作坊”的邱锦超上传当代第一套汉服商品照,“采薇作坊”也是汉服运动中第一个汉服商家。
4、2003年11月22日 王乐天穿汉服上街,成为首个被媒体报道的人。汉服复兴运动扩大为公共事件,汉服运动的局面为之一新。

5、2004年8月22日 刘斌穿汉服参加黑龙江省武术比赛,这是汉服第一次以武术服出现,为汉服与其它传统文化协同发展寻求了新思路。
6、2004年10月5日 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33名网友,在北京举行了首次全国范围内的、着汉服祭祀先烈活动。
7、2004年11月12日 方哲萱只身着汉服参加天津祀孔大典,并撰写《一个人的祭礼》,影响颇广。
8、2004年12月2日 网友“大宋遗民”制作FLASH视频《再现华章》,引用大量汉服照片,并填词演唱,这也是第一个专门为汉服复兴运动制作的视频作品。
9、2004年12月7日 丁晓棠、王琢和郭丽红三人将篡改汉服成“寿衣”一词的某电子公司告上法庭,这是汉服诉讼第一案。
10、2005年2月8日 刘荷花(网名“汉流莲”)全家着汉服迎春节,是将汉服引入家庭中过传统节日的第一人。
11、2005年3月13日 吴飞与“华夏复兴论坛”七位网友在济南举行了释菜礼,为儒学实践派的首次礼仪活动。
12、2005年5月6日 礼仪研究者吴飞为吉恩煦着汉服行加冠礼,或为第一次正式的传统成人礼。

13、2005年8月,重庆大学学生张梦玥发表论文《汉服略考》,这是关于汉服概念的第一篇专业论文。
14、2005年10月1日 由汉网组织的“首届汉服知识竞赛”在北京举行,全国各地40多位网友参加。网友“小狐仙”的汉服舞蹈广泛传播。
15、2006年1月3日 严姬的笄礼在武汉举行,这也是近200多年来笄礼的首次重现。
16、2006年1月8日 50余位网友在上海松江,首次采用汉礼汉服祭祀先烈夏完淳,并开启了汉服团购先河。
17、2006年2月11日 江阴文庙举行了祭祀“江阴三公”活动,也拉开了全国各地定期祭拜民族英雄的序幕。

18、2006年2月19日 瞿秋石以条幅、宣传单方式公开介绍汉服,是汉服活动中第一次引入宣传标识,该方法沿用至今。
19、2006年3月1日 全国第一家汉服实体店“汉衣坊”在北京开张,主营汉服礼服、汉式婚礼等。
20、2006年4月7日 上海、杭州、北京等地网友着汉服过上巳节,这是汉服活动第一次与传统节日相结合。

21、2006年4月9日 十几名学生身着汉服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乡射礼,这也是360年来中国大陆第一次再现射礼。
22、2006年5月16日 武汉市516名学生穿汉服举行了成人仪式,这是官方首次参与主办的大型汉服礼仪活动。
23、2006年7月18日 写给汉服运动的第一首原创歌曲《重回汉唐》录制完毕,此曲被广泛翻唱,并引发了众多汉服复兴者的共鸣。
24、2006 年7月2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将汉族着装图片更为“汉服”,这是汉服运动的一次突破。
25、2006年11月12日 洪亮夫妇(网名“共工滔天”“摽有梅”)在上海举办周制婚礼,是当代第一对依古礼举办婚礼的夫妇,他们婚礼也成为了众多汉式婚礼的模版。

洪亮夫妇的周制士婚礼“同牢”图
26、2007年3月11日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建议,中国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时,穿着汉服学位服,这是汉服第一次进入全国两会提案。
27、2007年3月24日 中国首家汉文化餐厅,“汉风食邑”在北京开张,店内的顾客都是身穿汉服就餐。
28、2007年4月 5日 20余家知名网站联合发布倡议书,建议北京2008年奥运会采用“深衣”作为礼仪服饰,并将汉服作为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

29、2007年9月 中国传媒大学成立“子衿汉服社”,这是第一个高校汉服社团。
30、2007年10月28日 百度汉服吧首任吧主“溪山琴况”因心疾去世,享年三十岁。“汉网”,“天汉网”,“百度汉服吧”等网站举办悼念活动。

网友“溪山琴况”(又名“天风环佩”)
31、2008年1月23日 第一本介绍汉服和汉服运动的图书《汉服》正式出版。
32、2008年2月20日 汉服图片电影《三世书》在网上播出,这是第一部汉服剧。
33、2008年4月27日 陈小末在韩国首尔穿汉服守护奥运圣火,掀起了海内外同袍穿汉民族传统服装迎奥运圣火的热潮。

34、2008年5月3日 马来西亚“第一届华夏文化生活营”开营,通过穿着汉服、学习礼仪、感受华夏传统生活的方式,推动华夏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保存和传播。
35、2008年6月9日 《华夏衣冠》电子杂志创刊号发布,这是国内第一本以汉服为主题的电子杂志。
36、2008年10月5日 黄海清在无锡掌箍阎崇年,引发公众对于“康乾盛世”、“阎崇年的清朝历史观”、“中国学术界话语霸权”的思考与讨论。
37、2008年12月22日 首部以汉服为主题的电视短剧《谁是你的梦》在成都电视台都市生活频道播出。
38、2009年1月28日 百度汉服吧发布“汉服同袍自制新春拜年视频集”,自此以后汉服吧每年春节都向全球网友征集汉服拜年视频。
39、2009年3月7日 英国网友以穿汉服巡游伦敦的的方式,揭开了海外汉服复兴运动的序幕。

40、2009年5月27日 浙江理工大学学生自制汉服学士服,是首次被媒体报道的实践着汉服照毕业照的活动。

41、2009年5月28日 四川成都举办的端午节活动,签到人数为195人,参加活动者超过240人,观礼人数超过400,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次汉服活动。
42、2009年8月16日 杨娜身着汉服,与55个少数民族共同参加了“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这是汉服第一次与55个少数民族服装同台亮相。

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分会场活动 汉服与55个少数民族服装共同亮相
43、2009年10月28日 “中国妆束复原小组”花费两年时间,复原了汉、唐、东晋三套衣裳和妆容,再现汉人先祖的妆容仪态。
44、2010年3月27日 首个公益汉服动漫团队“汉风弄晴工作室”建立,并发布了大量汉服动漫作品,汉服动漫MV等,影响广泛。2013年2月改名为汉晴画轩工作室。
45、2010年3月27日 中国云南汉服向旱区大量捐水,影响着更多汉服个人或团队加入慈善行列。
46、2010年7月21日 第一个汉服广播剧社——青聆子衿工作室成立,并发布了《耀世风华》,这是首部汉服题材广播剧。
47、2010年10月16日 成都的“反日游行”大学生们误认为孙婷(化名)所穿的汉服是和服,强行要求其脱下后在公共场合焚烧汉服。
48、2011年2月3日 首届汉服春晚在网络上发布,共由23个节目组成,内容涉及汉舞、国画、诗词、刀剑等多方面,受到广泛关注。

49、2011年8月8日 汉服地图——全球汉服信息查询系统正式推出,这也是服务于汉服运动的第一个公益程序。
50、2011年9月15日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开设《走近汉服》选修课,并附有学校校本教材,这是汉服第一次进入教学课程。
51、2012年3月14日 中央电视台播出纪录片《我为汉服狂》,这是首部汉服纪录片。
52、2012年6月21日,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采用汉服汉礼的形式,此后每年该学校均采此形式对学生授予学位。

53、2013年04月08日,经过众多汉服同袍的努力,开创了新浪汉服微吧,为汉服运动又增加了一个较大的舆论平台。
54、2013年5月26日,方文山推动的汉服文化周发布会在浙江嘉善县西塘古镇隆重举行。来自两岸的嘉宾和业内人士会集发布会现场助阵祝贺,共襄盛举。
55、2013年6月23日 徐娇和方文山分别以汉服,汉服混搭造型亮相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式,成为首次汉服走红毯的两位明星。

56、2013年10月4日,方文山执导的首部剧情长片《听见下雨的声音》在台湾上映,融入了汉服、水墨画、韵脚诗等传统的中国古典文化。
57、2013年11月1日至3日,中华汉民族服饰展暨汉服文化周在浙江嘉善县西塘古镇举办,!
⦁ 后记
汉服运动十年了,过去几年汉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无论是认同还是质疑,支持还是反对,复兴还是抹黑,种种博弈的结果,都将汉服摆上了一个新的台面,这是中国重整价值聚合共识的机会,是华夏民族有了更多文化与精神上追求契机。因为我们汉服运动,从来不是单纯的复兴汉服,而是以此为切入点,来引起关注,影响大众,进而弘扬传统文化,塑造民族精神。
为了可以期许的明天,为了可以安慰的现在。有志之士进行着各种不懈地努力和有益的尝试,于是我们除了有以上这些大事记,更有世界各地的汉服组织组织的大大小小汉服活动,以及不断壮大的汉服同袍……
然而,十年汉服运动,我们也看到诸多不和谐的现象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个别同袍自视甚高、自律不足,遇到不知、质疑、反对者,一视同仁,动则冷嘲热讽,刻薄待人。或许有些是因为懒得解释了,麻木了,想学鲁迅骂醒一代人,但也有一撮人是拥有道德的优越感,把自己置于精神的制高点,求全责备,存在一种近乎偏执的强硬。殊不知,人和事物,越成熟就越应有宽广的胸襟和包容的气度,而不是咄咄逼人的口吻和唯我独尊的姿态。物极必反的结果是,有群人则以“秀衣党”的姿态出现,否认文化复兴,将汉服剥离与文化自觉、民族自醒之外,一味强调汉服作为衣服、审美的需要。另外,不法组织和别有用心的人混入同袍队伍,极尽所能抹黑汉服运动,要求汉服,混淆视听,颠倒黑白,造成不明群众的误解:“贵圈真乱”。而媒体对于汉服活动、个人的报道,多有“穿越”、“古装”、“影视剧迷”、“汉服爱好者”等词汇或解释,影响普通人民的认知等。
各地社团发展不平衡,如何才能促进各地社团实现良好的、可持续性发展;社团未来发展方向何去何从,是否需要走上正规化组织,公司性质还是民间组织?如何既能吸引新人,又能留住老人;在没有政府支持的情况下,没有商业运作的活动只能是小打小闹无法取得广泛的社会影响,那么活动性质的定位,如何处理好公益事业和商业化的平衡;活动的目的不能仅限于同袍间互相学习共同发展,还要走出去让更多不认识的人认识并接受汉服,那么宣传平台的社会化运营,如何进行更有效、更广泛的传播;同袍个人是需要挂靠组织抱团取暖,还是三五成群自娱自乐自我发展等……
面包会有的,玫瑰也会有的。这些不和谐的现象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又岂非一朝一夕一个人可以解决,只要你若向往光明,黑暗存在的唯一意义就只在于衬托光明;你若追求美好,你的一生便已在美好世界之中。一切我们对未来的期许,其实就取决于我们自己。希望!坚持!行动!
同袍们,让我们拥抱未来吧。你的努力,就是汉服发展的方向。你是你所期许的汉服,你是即将来到的日子。
(编辑:汉服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