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汉服推荐

3天2夜·修武之行,见证第一届“永不落幕的汉服节”!

来源:与子同裳

摘要:近9小时候抵达目的地。和同袍搭乘计程车从郑州东出发。

发现,原来开幕式的舞台居然横跨搭建在大概六车道宽的马路上,远远还隔着至少一百米的距离就能瞧见舞台的影子。凭票通过拦卡入场,一眼望去,目光穿越贝联珠贯的上千个座位直达尽头,隐约瞧见LED大屏上的修·武二字,舞台台上节目正在上演。

相信看过露天舞台表演的朋友都知道,总有那么些人能够在场外找到比凭票座位还要优质的观看视野位置;这次,我们也不例外。

门票上的位置是42排28号,身材矮小的我感觉有点(特别特别特别特别特别特别)远;而在场外近舞台的侧边位置,席地而坐的约摸是本地人士,观赏角度、清晰度貌似都比我们要好。同行的同袍也是如此认为,于是两人交换眼神:“我们要不要往前走?”果断放弃座位选择站在舞台附近。

吹箫、玩贝斯、奏琵琶、弹电钢、拉二胡,灯光璀璨,古乐流觞,表演者们身着汉服,载歌载舞。原来,北京舞蹈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曲学院联袂为修武原创了五个艺术表演,我们也不禁为此高水平的表演节目内心大赞,以及感动不已。

汉妹也注意到一个细节:节目的报幕是中英双文版,英文的报幕中,【汉服】一词是直接使用的音译,读为【hanfu】。由此想到,这是否会意味着离当初我们申请让牛津词典收录【hanfu】一词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考虑到行程安排紧凑,怀着内心的惊喜欣赏完几个节目,我决定转往古镇。

晚上19点左右,适逢刚入夜,华灯初上,显映出古镇的人头攒动。古镇当晚的人流密集火爆程度,丝毫不亚于元旦时节外滩的摩肩擦踵。以至于和同袍在古镇入口,几乎是被簇拥着挤进入口。

原本奔着古镇市集里的汉服商家前去,却不曾想没有找到商家所在的街道。事后从活动汉服商家招募人汉服荟的阿奔处得知,集市共集结了40余家汉服品牌。据悉不少商家当晚带去的汉服现货都达到了售罄状态。此外,手工发饰、团扇、香囊、妆发体验等各式商品与服务,也是应有尽有。

找不到商家所在街道,不知不觉转到美食街大快朵颐了一番,开封包子、武汉豆皮、湖南臭豆腐、成都钵钵鸡……身在天南地北不同角落的古镇里,吃着同样的小吃,遇到同式样打扮的游客,酒吧、餐饮、住宿、零售的一站式街区商业模式几乎是全国古镇文旅项目的标配,这是汉妹曾经多年来旅行过几十个古镇的心得。云台古镇虽也不能免俗,但有正品汉服一条街的加持,它的形象在我内心已脱颖而出。

食足饭饱后,继续路痴的我们转而见到一幢芦苇白墙,后来才知晓被称为是“境·花·缘”的艺术装置。

【装置流畅灵动的线条似美人飘动的衣襟,似桃林飘落的花瓣,又似重峦叠嶂的群山。明艳的桃树盛开其中,枝桠伸展,花簇凌风。】

很遗憾,上述介绍非汉妹亲眼所见,因为笙歌之下,舞蹈小姐姐曼妙起舞,大家都驻足观赏拍照,以至于我们压根没挤进去,只在围得密密实实的人墙外围跳起脚瞄上几眼以及从其他人摄录的视频中得窥几幕场景。

拖着疲惫的步子,踏上返回酒店的路程。负责任的嘉林同袍一直在远程忙活安排叫车,只是由于景区的人流以及交通管制,车辆禁止行驶入内,以至于需要走上一公里才能坐上车。想着与其如此,倒不如直接步行回去。

想要说说途中了解的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从审美流行的角度对汉服理论体系建设重新做一个构建和切割。

众所周知,汉服运动走到现在出现的很多矛盾和顽疾,都是来自于缺乏完善理论、知识结构的指引和裁断导致的。汉服理论知识体系一旦成功搭建,可以极大的缓解和解决当前许多棘手的问题。只是“汉服理论体系建设”八个字,不是几句话说说就能立刻完工的一件事,可能是3年、6年、10年甚至百年也有可能。

那么按照现阶段总体盘下来,当前处于构建中的汉服理论体系,可包括:朝代论,尊周承明以及审美流行论。实际上,对事物的思考本就该从多元化维度出发,且就汉服理论建构来说,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所以不管哪一种汉服理论体系,只要能够实现从无有到有且经得起论证检验,都是汉服理论体系的重要成果,值得推广实现其应用价值。

这里想顺便做一个小小的调研:一种汉服理论的问世,想必会存在接受度的问题。假设三个理论齐头并进问世,你会接受哪一种呢?

在修武的第三天8月16日上午,是产业论坛。这场收获颇丰,大家讨论的也比较激烈。天天总结的“2020年汉服新趋势”、墨璃的“略论汉服组织抱团发展——以四川汉服产业联盟为例”干货满满,向在座所有人剖析呈现了当下汉服复兴的真实处境以及对未来汉服发展的无限可行性展望。

此外,尤其想提一下“汉服图书馆”公众号的负责人,身形瘦削、气质清雅的空心砚小姐姐,作为两场论坛都准备议题的嘉宾,她令我印象深刻。在本就紧凑的焦作修武之行里,还能“趁机”挖掘了一下当地的“汉服记忆”——“当阳峪窑绞花纹”主题汉服。

据说这是她来修武之前临时抱佛脚做的一个假想,正好以此为例在论坛上呈现给大家,身体力行证明:汉服潜力无限,不必局限于表演。

“把本土记忆沉淀中最美好的东西,重新注入到 汉服的生命里,让汉服重新成为这些美好的记录者和传播者,我认为这 是重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生态链,它们从来都不是各自在台上独舞的孤儿,在每一片共同生活千 百年的地域内,它们都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伴相生、相知相守的整体。”——空心砚

三天两夜的修武之行,在产业论坛结束、嘉宾合影之后进入尾声。

虽然短短几天,也能感受到活动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汉服广东、汉服荟、河南省社团同袍等线下负责人的辛勤组织付出,以及千里迢迢而来的同袍们的支持,造就了这次效果喜人的汉服活动成功举办。

“这次很仓促、条件也有限,很多地方没做好,但大家的评价还是出乎我的意料。”——嘉林

汉服运动的持续发展,少不了同袍之间的相互扶持和鼓励。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相信这份缔结天下同袍的纽带,让所有人都能在汉服复兴运动中,越来越好,越做越强。

修武当地一位家长看完演出后感慨:

“我们这一代的人总觉得汉服就是古装剧里的衣服,与我们的生活很遥远。但修武这次的活动让我们发现,其实汉服也可以成为我们日常的服饰,所以我也让孩子们尝试穿汉服,没想到他们都非常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