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相关商品

重回汉唐原创婚嫁男女汉式婚服良缘上衣下裳情侣套装结婚礼服
重回汉唐原创婚嫁男女汉式婚服良缘上衣下裳情侣套装结婚礼服
重回汉唐龙凤呈祥婚嫁男女秦汉婚服新郎新娘中式结婚礼服套装汉服
重回汉唐龙凤呈祥婚嫁男女秦汉婚服新郎新娘中式结婚礼服套装汉服
【上遥居】小荷尖 明百搭白色汉服云肩荷花绣花  全款现货
【上遥居】小荷尖 明百搭白色汉服云肩荷花绣花 全款现货
【上遥居】小荷尖 明粉色竖领对襟绿色仿妆荷花马面  【现货】
【上遥居】小荷尖 明粉色竖领对襟绿色仿妆荷花马面 【现货】

汉服推荐

现代汉服?这是准备跟复原款打一架吗?

来源:与子同裳

摘要:它呈现出来的面貌不仅仅只是时尚潮流感的款式

我们在提倡“现代汉服”这一概念时,不少人开始嗷嗷叫:你们这是要摒弃、反对复原款了吗?那些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做古代文物研究的,他们的努力就白费了吗?什么叫“现代汉服”?听起来就像是要去改改改,改得面目全非,把传统丢得一干二净!

当然不是这样。很多时候,不能光看名字,光凭印象,就开始下结论。我们所说的“现代”,根本就不是网上流传的时尚化“改良”、西化,而是指现代性;我们所说的“现代汉服”,是指经过现代化之后的汉服,它呈现出来的面貌不仅仅只是时尚潮流感的款式,还包括了复原款。这里的复原款,除了外形展现出来的复原风,也包括依照文物文献,从结构到工艺都进行一比一复制的服饰。现代汉服,就是具备现代性,兼顾传统工艺和现代生产的汉民族民族服饰。

什么叫现代性

简单地说,现代性的本质是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化社会大分工、大生产,是几百年来形成的、工业革命之后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

现代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我们中国就是要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工业、农业、军事、科技、经济……各个方面都在追求现代化。同样,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必须要经过现代化改造,才能顺应历史潮流,重新振兴起来。

这里有一个误区一定要指出来——现代化绝不等于西方化。西方的服饰也是经历了现代化之后,才成为了今天的形象。西方服饰也分古代和现代,古代的欧洲服饰非常繁琐,非常夸张,任何一本世界服饰史都会告诉你真相。之所以西方服饰现在成为了现代服饰的主流,是因为西方率先工业革命,凭借坚船利炮殖民全球,文化自然也成为了强势文化,最先演进为现代服饰。西服先现代化不等于它天然就应该是现代服饰的标准,更不意味着它就是现代服饰的最终形态。

非西方世界的服饰,也在退出主流生活之后,经历了一个现代化改造的过程,有的成功了,比如和服韩服等等一系列所有人耳熟能详的名字;有的失败了,不再流传。

图片来自@中国装束复原小组

怎么做才是现代化的汉服?

首先,对于传统的服饰文化来说,现代化特征之一就是保留民族性、传统性,去除阶级性。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史》也是伴随现代考古学文物学建立起来的服饰史名著,在后记中,沈从文先生说:“近三十年新出土文物以千百万计,且不断有所增加,为中国物质文化史研究提供了无比丰富资料。”沈先生说得非常清楚,他所做的是中国物质文化史,是对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的探索和研究,这里根本就不涉及从历史寻求王朝的正统性、寻找圣人的言论来支撑自己的合法性或者托古改制等等。服装史的研究跟以前王朝搞的舆服志研究、服制寻古完全是两码事。与之类似,在现代考古学、文博学建立起来之后,人们也会对青铜器、玉器、瓷器等等古玩进行鉴赏和研究,但是这些绝不能与古代的托古改制、兴灭继絶相提并论。与古代人相比,现代人的理论、手段和目的都是不同的。

其次,现代化的特征是以现代学科的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学科的研究方法。鲁迅《洋服的没落》中曾困惑地问道:“恢复古制罢,自黄帝以至宋明的衣裳,一时实难以明白;学戏台上的装束罢,蟒袍玉带,粉底皂靴,坐了摩托车吃番菜,实在也不免有些滑稽。”他为什么会说,一时难以明白?因为在鲁迅那个时代,除了文献资料外,很难很难看到实实在在的真实古代文物,尤其是古代的服饰原物。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若干个服饰研究大墓,包括仰天湖楚墓、兵马俑、马王堆、黄昇墓、周氏墓、定陵等等,其实都是建国之后组织发掘的。我们觉得理所应当掌握的认识,对古代服饰真实模样的认知,其实并非天经地义的存在,而是基于现代化、科学技术进步的前提以及设备仪器的加持下,我们才有足够的幸运,看到这些历史残留痕迹。

清代以前的古代人对历史服饰的记忆,来自于家庭家族和社会生活;从清代开始,人们对历史服饰的记忆,只剩下来源于戏台等艺术领域,充满了不断的想象和夸张;而今天的人们,自从汉服复兴运动以来,除了戏服,又增加了出土文物的渠道。这是一个好事情,说明汉服已经以更亲近的姿态走入了我们的历史。在现代汉服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接下来的历程,应该是将社会生活实践的服饰与历史文物的服饰综合起来研究,争取形成人们新的集体记忆,将西化、港台、戏剧、曲艺、影视、摄影、动漫艺术等等夸张的服饰设计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次要位置。

再次,复原款汉服和大(日)众(常)款汉服在现代社会各有立足之地,且各有分工。目前,对于哪些场合应该穿复原款,哪些场合应该穿现代民用款式,网友们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些网友大力抨击现在的影视剧服化道胡乱设计,根本不尊重史实,这自有其合理之处。的确,一些影视剧服化道很“雷人”,想象大于考据,与剧组宣称的所谓朝代背景风马牛不相及,大家集体吐槽也是很正常的。但是,极力推崇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复原款是否合适呢?其实,这里有值得辨析的地方,不能一概而论。对于那些本身就是架空的影视剧,强调符合史实就成了缘木求鱼,应该将其视为艺术创作,就像动画里的人,眼睛大得离谱,身材比例夸张,跟真实的人完全不同,但是有谁会去指责漫画家不写实不靠谱呢?当然,如果设计得不伦不类比例失调,或者随意在不可能是清朝的时代添加对襟盘扣等清代风格,不可能是日本的故事里添加和服风格,大家友好地吐个槽嘲个讽还是完全可以的。

把农耕时期的复原款放在现代特殊场景里使用,也纳入现代汉服体系,这个思路也有他山之石可以借鉴。例如,日本的神社神职人员、艺妓等艺人服饰,韩国的仪仗、祭祀服饰等,保持了农耕文化时期的很多制作规矩、纹样、尺寸和剪裁传统,跟现代化的和服韩服大不相同,但由于原汁原味,都受到国民的尊重,都有长期存续的空间。同样,在构建现代汉服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给现代社会多种用途的汉服取些直观易懂的名字来分类,减少误解和误用:

复原款汉服(学术研究、影视剧、景点、古风影楼、仪仗、传统表演等),以后民众可能会习惯称为“传统款”;

现代风汉服(生产生活大众服饰,即“民用汉服”),以后民众可能会习惯称为“日常款”或“现代款”。

图片来自@中国装束复原小组

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应该帮助号称还原历史背景的剧组或者崇尚某朝代风格影楼使用复原款汉服;而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推广具有实用性的汉服类别,比如春秋装、比如OL风、比如婚礼服等。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除了拍摄写真外,人们还有非常非常多的领域可以选择民族传统服饰。

再有,现代化的特征之一,还需要精细而专业的分工。有人说,我这个是纯手工的,是古法复原的,就是要一比一去还原古代的技法韵味传统什么的。那么,在制作工艺和技法上,也需要现代化吗?

古代的人搞复原,是怎么搞的?古代人也有复兴原来文化的思潮和行动,比如说朱熹,他就设计了“朱子深衣”,是深衣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朱子深衣的文献考据是朱熹做的,而且是三分靠文献七分靠脑洞的“考据”;生产制作是朱子召集家里人或裁缝制作的;使用场景是他的学生门徒,目的是承载和传播他的学说义理,并非是想成为服饰史大咖,也不是为了卖衣服赚钱。

对比今天的“复原款汉服”,商家们研发的学科基础是现代考古学、现代文物学和现代历史学,而面料织造、电脑制版、生产工艺到仓储保管,哪一个不是现代工业的支持?从网红直播、走秀宣传、包装运输、价格工期到售后服务,哪一个环节不是现代商业的运作模式?从设计的初衷到消费者的使用场景,处处落脚点都在现代生活的需求上,博物馆展示、商业演出、影视剧道具、写真拍摄……哪一样不是现代人的实际需求?现代人追求的是消费主义背景下的美丽和个性。这些细节环环相扣,分工细密,不可能哪个商家能够做到全部掌控。

即便是最为严格和严谨的国家队,他们做的复原的长沙马王堆素纱襌衣,从养蚕的蚕种开始,涉及到蚕桑专业甚至生物专业的知识,但这本身就是一种现代科学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索历史真实和客观规律,从头到脚都是按照现代学科的理论来进行的。这种复原的每一个环节其分工都极为精细的明确的,不同团队负责不同的细节,没有可能谁一统到底,包干所有环节。

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现代化的产物,然后你告诉我,你做的是跟“现代”对立的“传统服饰”???

最后,现代化的意义在于,一切文化行为,都是按照现代社会的逻辑在运行,为现代人服务。古代的汉服是为古代人服务的,就像朱熹做的朱子深衣,是为他的复兴儒学、推广理学的目的而制造出来的;古代汉服发展了那么久,留下了很多历史资料和痕迹,那么现代汉服就要在古代汉服的基础上,用现代的手段去发展,为现代人服务,在现实生活中活态化存在。

我们今天看到的文物,是古代汉服的凤毛麟角,相当于是原来庞大体系的一些碎片。我们现在是基于这些碎片上承载的信息进行反推。反推有两个方向的路径,一个是根据碎片信息进行历史真实的考据,对线索进行破案式的拼接和证实,基于每个碎片,考据和推测出碎片关联的信息;另一个则是基于碎片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