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汉服推荐

【人文历史】重新发现宋仁宗: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四十年治世清平

来源:与子同裳

摘要:仁宗赵祯则显得碌碌无为、无功无过。

(一)明黜陟,按官员的政绩进行升迁;(二)抑侥幸,限制恩荫;(三)精贡举,改变科举的内容和办法,选择“经济之才”;(四)择官长,选好地方官;(五)均公田,这主要是均地方官员的收入;(六)厚农桑,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七)修武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主要是免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十)重命令,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

宋仁宗当即准奏,全国推行。因为宋仁宗赵桢的年号是“庆历”,故历史上称其为“庆历新政”。

《清平乐》庆历新政要来了!皇帝这段话是重点!

推行新政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加强治理,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一系列改革举措,触犯了一大批权贵的利益,难度可想而知。仅仅一年零四个月后,范仲淹、富弼和韩琦几位名臣相继被调出京城,改革突然刹车。

“庆历新政”表面上失败了,但宋仁宗的改革策略继续推行。

他一方面选择文彦博为相,此后的十多年里,文彦博以实干的姿态,不动声色地贯彻执行宋仁宗的改革政策,同道还有包拯、杜衍这批能臣。没有口号、没有激辩,范仲淹的十大政策,一条条修改,逐渐落地。

另一方面,在侬智高入侵广南州郡之时,仁宗又突破人事制度,力排众议,破格任用士兵出身的大将狄青为统帅,平定了侬智高之乱。狄青受到排挤去职后,他又支持包拯在开封府秉公执法,反对权贵横行。仁宗去世的两年前,他又重用王安石,任知制诰,酝酿新一轮的变法。

《宋史》中多有仁宗为百姓做善事的记录:或是下令减少某一地方的赋税,或是下诏赈济某地灾民,或是因为某地的自然灾害、边境战争失利而下诏自责、停止宴饮歌舞。他几乎每隔几年,都释放数百宫女出宫,让她们同家人团聚。

电视剧《清平乐》剧照

外交方面,仁宗在位时最主要的军事冲突在于西夏,经过多年战争,两国最终签订“庆历和议”,并在此后维护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辽国方面,仁宗则维系着真宗时“澶渊之盟”签订的和平盟约。据《邵氏闻见后录》记载:嘉祐二年(1057年)秋,辽国曾派使者前来求取赵祯的画像。朝臣担心画像被使用厌胜之术,赵祯说:“朕待虏人诚恳,他们一定不会这样做。”于是遣使将自己的画像赠送给辽朝,辽道宗耶律洪基举行隆重仪式,亲迎赵祯画像。耶律洪基见到画像后,“惊肃再拜,谓左右曰:‘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持,盖一都虞侯耳!’”

仁宗执政期间,高丽国每年都会定期向大宋朝贡。有一年,他们未派官员前来,朝臣议论纷纷,仁宗却以高丽“地狭人稀,物产不足,如若动用武力,遭殃的还是高丽百姓”为由,平息了大臣们发起战争的提议,还免去高丽国三年朝贡,并从粮库拿出一些粮食运往高丽,救济当地灾民。

《清平乐》苏子美说出百姓的心声

仁宗行事多体贴,自然赢得爱戴。公元1063年农历三月,54岁的宋仁宗去世,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号,举国哀痛。“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一位名叫周长孺的官员来到今四川一带,看见山沟里打水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驾崩。仁宗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传到高丽时,高丽国王握着宋使的手失声痛哭道:“兵革不扰多年,帝宽仁矣!”

七百余年后,自命为“十全老人”的清乾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平生最佩服的三个帝王,除了其祖父康熙,另外两个就是唐太宗和宋仁宗。

电视剧《清平乐》截图

今天,电视剧《清平乐》颇受人追看,是因为它用极高的还原度,让我们重新发现了宋仁宗。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存在感很低的皇帝,没有拓边四方的神武战功,也没有翻云覆雨的权谋机变,但却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以仁孝为追求、以治理为目标、以仁宗为庙号的皇帝,诚如《大学》所言:“为人君,止于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时代精神,使得仁宗朝人材辈出,士气昂然,不愧是一个令人赞叹的时代。

参考资料:

郭瑞祥:《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现代出版社,2019年7月版。

徐 红:《论北宋时期台谏对地方官的弹劾——以仁宗朝为中心》,《贵州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

陈泰山:《宋仁宗之仁》,《共产党员》,2016年第6期。

游宇明:《宋仁宗自守有道》,《学习时报》,2015年3月30日。

李兵:《论宋仁宗朝文官的冗官问题》,《青年时代》,2018年第21期。

张贵:《宋仁宗朝个人言行及士论对谏官选任的影响》,《兰台世界》,2015年第21期。

王刚:《宋仁宗时代何以人才鼎盛,君子满朝》,《人民公仆》,2014年第8期。

江小濤:《士大夫政治傳統的重建與宋仁宗時期的“朋黨之議” 》,《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2014年第1期。

来源: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