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汉服推荐

心香一瓣

来源:与子同裳

摘要:香按形制划分为线香、塔香、盘香、香丸、香粉、香饼等,还可按配方分为合方香和单品香。单品香基本保持香料的原态,如块状、条状或粉末状,或是制成线香、盘香等。

香之为用大矣!

在我们的历史中,用香形式丰富多彩,几乎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香按形制划分为线香、塔香、盘香、香丸、香粉、香饼等,还可按配方分为合方香和单品香。单品香基本保持香料的原态,如块状、条状或粉末状,或是制成线香、盘香等。

单品香使用单一香料,味道与养生功效都得不到最好的发挥,而且某些香料,如檀香容易使人气浮上燥,故而不适于单独使用。传统香品大多属于合方香,不仅选取天然香药做原料,更要有合理的配比、严格的炮制方法和制作工艺,因此传统香均有一定香薰养生的功效。

一款合方香品的制作工序之复杂,要求之高,几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合香之妙,最重要在於各香之间的合和,窨造、熏修之法均能配合得宜,每一款传统香方,都要根据香药的综合药性,按君、臣、佐、辅的原理和合而成,制作过程既分阴阳又和五行,不同的香药采摘时间亦有严格的限制。和香师还须通晓药理,在香药炮制及配伍过程中导顺治逆,整合药性,理气调味,使组方的效果更加理想,上好的香品还须择时择地和香,并经过窖藏,深度地和其药性才能成为香中佳品。

传统手工制香的原则是使香养神养生开窍益智,秉承修身养性之理,选材精良、配方严谨和制作工艺精湛方能尽挥其能。传统制作工艺包括“煮、蒸、炒、灸、炮、烘焙、水飞、炼蜜、煆炭、合香、捣香、收香、窖藏”等几十道工序,全部由和香师手工制作而成,使之达到对人体最有利的状态,以至于身心安和,与天地同化。香气具有易渗透、高流动性和高吸入性的特点,可以通过皮肤和口鼻的吸入达到被人体吸收的效果。香药的治疗原理即是利用纯天然药物的芳香气味及治愈能力,经由人的嗅觉器官或皮肤的吸收,通过神经和循环系统产生作用,使人的身体、心理、精神三者达到平衡和统一。所谓: 「不徒为熏洁也,五脏惟脾喜香,以养鼻通神观,而去尤疾焉。」颜博文《香史》序「合和窨造自有佳处,惟深得三昧者,乃尽其妙。」

中国香学之道是华夏祖先在几千年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一个融哲学思想、文化、医学、药学、养生、美学、工艺制作等为一体的系统学说。 从中医药学的角度来说,香疗当属外治法中的“气味疗法”。各种木本或草本类的芳香药物,通过燃烧所产生的气味,可起到免疫避邪、杀菌消毒、醒神益智、润肺宁心等作用。香者,天地之正气也,故能辟恶而杀毒,疫症是秽气所致,预防疫症需扶正驱邪、芳香辟秽。在古方记载中包括了香药药饮、熏治、佩带、焚烧等各种方法,应用范围亦涉及熏衣、防疫、祛秽、醒神、治疾等多个方面。

香与宗教

香是本性的食粮,是颐养性情、启迪才思的妙物,又是祛疫辟秽、安神正魄的良药。从修行的根本上来看,无论是佛家、道家、儒家都是以“本性”的提升与圆满为本根的——佛家讲“明心见性”为佛;道家讲“修真炼性”成真;儒家则是“养德尽性”至圣。道由心学,心假香传;香达天道,感而遂通。诵经、坐禅无一不是为了返现本性的自我,强调在其过程中用香也正是为了更有效的实现这一目的。香、花、茶、饼、果,香排第一位,在宗教礼仪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佛家认为,香于人的智慧、德性有特殊的关系,妙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相契。佛家自古就提倡在打坐、诵经等修持功课中使用熏香,在寺院内外也是处处熏香,以营造好的修炼环境。而且对香的品类也是精心选择,不仅使用上等的单品香料,还要按照特定的配方调和制作更适用于修炼的合香。据经书记载,佛于说法之时,周身毫毛孔窍会散出妙香,而且其香能普熏十方,震动三界。故在佛教的经文中,常用香来譬喻证道者的心德。

医、道用香

道家认为香可以辅助修道,东晋《太丹隐书洞真玄经》曰“烧青木香及熏陆安息胶于寝处头首之间者,以开通五浊之臭,止地上魔邪之气,直上冲天四十里”;北魏道士寇谦之为每种斋仪都规定了相应的仪式,凡求愿、治病、超度亡灵等都须先起香火、拈香诉愿。葛洪《抱朴子内篇。黄白》载炼丹、斋醮时须焚香:“凡作黄白,皆立太乙、玄女、老子坐醮祭,如作九丹法,常烧五香,香不绝。”

古方拾遗

【四和香】

沈檀(各一两) 脑麝(各一钱)

如常法烧。

【古龙涎香】

古蜡沉(十两) 拂手香(十两) 郁金颜香 (三两) 蕃栀子(二两) 龙涎(一两)梅花脑(一两半另研)

右为细末,入麝香二两,炼蜜和匀,捻饼子爇之。

【藏春香(武)】

沈香(二两) 檀香(二两,酒浸一宿) 乳香(二两)丁香(二两)降真(制过者一两) 榄油(三钱)龙脑(一分)麝香(一分)

右各为细末,将蜜入黄甘菊一两四钱、玄参三分锉,同入瓶内,重汤煮半日,滤去菊与玄参不用,以白梅二十个水煮,令浮去核,取肉研入熟蜜匀拌,众香於瓶内,久窨可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