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汉服推荐

【人文历史】唐诗的最后60年:罗曼蒂克,死于公元907年

来源:与子同裳

摘要:从元和中兴的唐宪宗到会昌毁佛的唐武宗,忆昔贞观治世时、开元全盛日。

蔻年华的鱼幼微与温庭筠的相遇。

鱼幼微出身娼门,自幼富有才名。温庭筠惜其才情,主动做鱼幼微的文学启蒙老师,生性豪放的他丝毫不顾及其出身卑贱,倾尽心力教授,两人常有诗篇往来,传为佳话。

后来,在温庭筠的撮合下,鱼幼微嫁给状元李亿为妾。本是一段美满姻缘,却成为鱼幼微悲剧的起点。

李亿深爱鱼幼微才貌双全,与她度过一段和谐美满的生活,但李亿正妻一直嫉妒鱼幼微受宠,对其百般刁难。

鱼幼微自嫁入李家后,备受李亿夫人欺凌。懦弱的李亿显然更在乎正妻家的权势,22岁的鱼幼微最终被负心郎无情抛弃,被迫前往京郊咸宜观出家为道,从此改名鱼玄机。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鱼玄机大胆坦率的谴责道出了男权社会中无数女性的不幸遭遇。

更可悲可叹的是,鱼玄机最终竟因失手打死婢女,被京兆尹温璋处死。

一代才女,香消玉殒。

6、黄巢《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鱼玄机为情所困的那些年,黄巢正在谋划干大事。

黄巢不是诗人。他以贩盐为业,年轻时也曾一心求取功名,屡次应试进士科,却名落孙山。

黄巢从不怀疑自己的实力,于是,他写下一首《不第后赋菊》,满怀愤恨地离开长安。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已成为盐帮首领的黄巢率众响应王仙芝起义,转战于山东、河南一带。

黄巢恨唐朝恨到骨子里,一定要把大唐往死里打。当王仙芝想接受招安时,黄巢痛斥老大立场不坚定,说:“当初我与你共立大誓,横行天下。如今你自己去做官了,那咱们手下这帮兄弟咋办?”

王仙芝战死后,黄巢被推举为王,号“冲天大将军”,集结起义军摆脱唐军围剿,率军南下广州。

唐军将领高骈派兵紧追不舍,起义军损失惨重。恰逢那年岭南大疫,死者十之三四,起义军命悬一线。

黄巢不愧是经商出身,想办法贿赂了高骈部将大量黄金,恳请唐军手下留情。高骈竟然相信起义军行将溃败,上奏朝廷称叛乱不日将平定。朝廷心很大,竟遣散了一部分平叛军队。

起义大军在岭南得以喘息,黄巢趁唐军懈怠、淮南空虚之机,大举北伐,所到之处血流成河、城池尽陷,一度壮大到百万之众。

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唐都长安再一次陷落!

7、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黄巢带兵进入江浙时,将有“间气布衣”之称的皮日休招至帐下。

皮日休出身寒微,求取功名的一大初衷是为了民生疾苦。

高中进士的次年中秋,他东游至天竺寺赏桂,曾写下这首《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意气风发时的闲适之情溢于言表。

但是,如此闲情却是一种奢侈。

尽管考中进士,皮日休却一直担任位低禄少的小官,亲眼见官吏鱼肉百姓,朝廷腐朽不堪。

心忧天下的皮日休,将忧虑和愤懑化作文字,他曾自述:“赋者,古诗之流也。伤前王太佚作《忧赋》;虑民道难济作《河桥赋》;念下情不达作《霍山赋》;怜寒士道尘,作《桃花赋》。”

作为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皮日休曾批判道:“金玉石,王者之用也。”

他认为,正是因为统治者贪恋金、玉,才使世人视之为宝。其实,真正珍贵的并不是财宝,而是粟、帛,“一民之饥须粟以饱之,一民之寒须帛以暖之,未闻黄金能疗饥,白玉能免寒也”。

在苏州,皮日休和志同道合的好友陆龟蒙唱和。鲁迅先生说,在晚唐乱政下,他们“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或许正是为了天下,皮日休才参加黄巢起义军。黄巢败亡后,皮日休下落不明,或说因故为黄巢所杀,或说为避祸流落江南。

王仙芝、黄巢起义历时将近十年,之后,唐朝已名存实亡,只苟延残喘了23年。

8、罗隐《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愤青黄巢因一时不顺,举兵在天下大闹一场,同样在科举之路历经坎坷的罗隐为入仕努力了一辈子。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写下这首《蜂》托物言志,背后却是“十上不第”的尴尬。

罗隐十次应试而不第,据说有一个原因是其相貌不佳。

唐朝吏部选人之法,对相貌颇为看重,偏偏罗隐颜值不高,甚至可能有些丑。

宰相郑畋的女儿在读完罗隐的诗后,一度成为他的“死忠粉”,自称非罗隐不嫁。

有一回,罗隐前去拜见郑畋,这位相府千金躲在帘后偷看。罗隐的容貌映入其眼帘,给她极大的视觉冲击。

等到罗隐离去,郑畋之女发誓一辈子不再读他的诗,连他同乡的诗也不能幸免(“终身不读江东篇什”)。

这真是个看脸的时代。

罗隐却一生不忘对唐朝的忠诚。

9、韩偓《惜花》

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愁态静中深。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

前文提及的李商隐,曾以“雏凤清于老凤声”夸赞当时只有10岁的外甥韩偓。

韩偓没有辜负姨夫的期待,在大唐末年的诗坛开创了“香奁体”,搭上唐诗的末班车。

韩偓之诗多写艳情,他本人却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始终忠于唐朝。

唐昭宗年间,朱温入朝,专横跋扈,满朝皆惊。

一次,朱温和宰相崔胤在宫廷宴会期间议事,殿上众臣都识趣,避席起立,只有韩偓一人端坐不动,称“侍宴无辄立”。

朱温见状,顿时火冒三丈,怒斥韩偓无礼,又知道他为昭宗所宠信,欲置其于死地。幸亏有大臣劝阻,韩偓才免于一死,只是被贬离京。

韩偓离开长安后,唐昭宗左右更无亲信之人。

天祐元年(904年),昭宗为朱温所弑,唐朝进入倒计时。

古今学者多认为,韩偓的《惜花》是一首唐王朝的挽歌,是他在朱温篡位之时所作的讽喻诗。

“眼随片片沿流去”,说的是君民四散飘零;“恨满枝枝被雨淋”,说的是唐朝宗室被杀。

清人吴乔评价,韩偓以这一首《惜花》诗即可跻身唐代大家的行列(“韩偓《惜花》诗,即大家也”)。

10、韦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诗人韦庄深知大唐王朝中兴无望,以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台城》道出往事如梦,繁华易逝,唐王朝也注定随风消逝。

年近六十才得中进士的韦庄,也是大唐陨落的见证人。

黄巢攻破长安时,韦庄与亲人失散,流落江湖。他将所见所感写作一首《秦妇吟》,这是唐代长篇叙事诗的又一座丰碑。

“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全诗痛诉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

当朱温篡权时,对朝中局势心灰意冷的韦庄早已不在长安。半生经历兵荒马乱的他,遁入巴蜀之地,投靠西川节度使王建,只求岁月静好,不再遭遇兵燹之灾。

天佑四年(907年),唐朝灭亡。

韩偓在四处漂泊之后,在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邀请下入闽。

然而,王审知向朱温纳贡称臣,让韩偓极为反感,他到泉州城郊自建房舍隐居,号玉山樵人,从此不问世事。在朱温篡唐多年后,韩偓仍然不用后梁年号,以唐臣自称。

为功名奋斗了一辈子的罗隐,在55岁那年东归吴越钱镠幕下。

唐朝灭亡前夕,朱温笼络各藩镇势力。此时,罗隐却向钱镠进言,劝说其举兵讨伐后梁。大唐从来没有给过罗隐一个肯定,可在王朝倾覆之时,他仍坚守道义,只求带兵北归,讨伐反贼。

朱温篡唐,韦庄却“以兵者大事,不可仓卒而行”,力劝本有意兴兵讨伐的王建不可轻举妄动。

王建遂在蜀中称帝,建立政权,史称“前蜀”。韦庄被委以重任,前蜀法度多出自其手。

除了作诗,韦庄亦擅长作词,与温庭筠同是花间派词人的代表。晚年在蜀地,韦庄的主要创作都是词。下一个王朝,是属于词的时代。

历经初唐的万象更新、盛唐的雄健气势、中唐的百家争鸣、晚唐的华丽谢幕,一个属于诗的时代就此远去。

而当时的人,可能还没来得及和唐诗好好道别。

参考文献:

1.(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9年版

4.叶嘉莹:《叶嘉莹说中晚唐诗》,中华书局2008年版

5.宇文所安:《晚唐:九世纪中叶的中国诗歌(827-860)》,三联书店2011年版

6.莫砺锋:《韩偓<惜花诗>是唐王朝的挽歌吗?》,《古典文学知识》2017年06期

7.谢亚鹏:《花间鼻祖温庭筠的性格和人生际遇》,《文史天地》2018年08期

8.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