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汉服推荐

畴昔逢尧日,衣冠仕汉辰 --历史中的汉服演变

来源:与子同裳

摘要: 作者:柳冰瑜    汉服,又称汉衣冠,即华夏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

作者:柳冰瑜

 

 

汉服,又称汉衣冠,即华夏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字文化圈。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那么,从先秦到明末,汉服经历的怎样的演变,又是如何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汉服的历史演进

 

 

夏商周时期

 

 

在这个时期,汉服的基本特征已初步确定,以“交领、右衽、系带”为基本特征,以“上衣下裳”为基本的式样。根据出土的文物可知,当时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只是古人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春秋战国时期

 

 

此时的汉服样式总体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仍是没有纽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深衣在这一时期出现,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而“钩边”是形容衣襟的样式。续衽钩边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状,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秦汉时期

 

 

这个时期的服装仍然以深衣为主,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男女均可穿着。此外,襦裙开始出现,不过一般上襦短至腰间,而裙子下垂至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时期的衣服与先前相比较为宽大,女子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而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男子多穿大袖翩翩的衫子。受北方鲜卑等族的影响,上衣下裤形式的裤褶一度盛行,但南朝仍习用上衣下裙的传统形制。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女子仍有穿着。

 

 

隋唐五代时期

 

 

唐代男子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从深衣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圆领衫、袍成为唐代男子主要的服装形式。当时的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襦裙是隋唐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

 

 

宋明时期

 

 

到了宋代,汉族男子服饰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而明朝政府采取了上承周汉,下取唐宋的治国方针,对整顿和恢复礼仪极其重视,并根据汉族传统重新规定了服饰制度,例如朱子深衣。此外,又吸收了一些元代服饰特点,发展出曳撒等特色服饰。此时妇女的服装仍以襦裙为主,除了一直流传的衫、袄及裙子外,半臂在宋代盛行。到了明代,衣在裙外的袄裙逐渐占据主要地位,此外,还流行霞帔、褙子、比甲等新鲜样式。

 

 

汉服的消亡绵延

 

 

公元1644年10月1日,清顺治帝在北京登基,宣布满清帝国建立。为保持满族统治地位,保持满族不被汉族同化,来自关外的满族统治者用暴力手段强迫全国汉族人改剃满族发型、服饰,希望通过“剃发易服”来摧垮广大汉族人民尤其是上层士人的民族精神。

 

 

1645年清兵进军江南后,摄政王多尔衮颁发了“剃发令”:规定清军所到之处,无论官民,限十日内尽行剃头,削发垂辫,不从者斩。这就是所谓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族自古就非常重视衣冠,更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训。因此清军的剃发令遭到了汉族人民的强烈抵抗,灾难由此开始。仅有十万人的江阴城,八十一天后仅五十三人幸存;而小城嘉定,居然被屠杀三遍之多(史称“嘉定三屠”);让诗人杜牧“十年一觉”的美丽扬州,被屠城持续十天(史称“扬州十日”),据记载,当时仅是可被收敛的尸体就超过八十万具……此起彼伏的斗争历经37年之久,最终以满族封建统治者取得胜利而告终。这些来自关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以牺牲当时超过一半的中国人口为代价,将汉服送进了坟墓。汉族大部分生者都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坚持不愿改换衣冠的人要么被杀,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遁入空门带发修行。后来的历史表明,满族统治者的这一措施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汉人逐渐淡忘本民族服饰,习惯了满族发式和服装,甚至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国号召民众剪去辫子时仍有许多人不愿意,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害怕剪去辫子后被官府杀头,可见“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易服”政策给汉族人民带来的心理阴影有多深。

 

 

其实,汉服在清朝并未真正消失。明清鼎革,仍有有遗民为故国衣冠操劳奔波。黄宗羲、王夫之等先贤不忍以异族面目示后人,画像中以幅巾遮挡剃发形象;朱舜水远渡东洋至死不易汉家衣裳;黄宗羲著《深衣考》以期后人之用,埋下了恢复华夏衣冠的最早火种,成为今天汉服复兴的宝贵资料。之后清末革命党人多次呼吁复我冠裳,提倡传统服饰复兴;章炳麟以遗风尚存的和服为汉服,身体力行并号召国人模仿;民国时期竟然还出现了汉式学位服的实践。虽然清室逊位为汉服复兴扫清了政治障碍,但汉服重登历史舞台的日子始终因当时内忧外患的困局不断搁浅。中共执政后,提出以中山装为汉族男子服饰,并另设计了汲取襦裙元素的汉族女子服饰;前者因无华夏之风难以获取国人认同,后者因江青曾使用而被摒弃。改革开放后,亦屡有人提议传统汉服,但在当今欧风美雨的西化大潮中难以激起波澜。汉服如同一条生命力顽强的地下暗河,始终涓涓流淌着,期待着有一天能以波涛惊魂之势奔入当今社会之大海。

 

 

 

出自《醒狮国学》2012年第12期·专题《汉服,三百年落寞等待——岂曰无衣,与子同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