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妆容 | 撞出来的时尚,居然征服了整个唐朝?
摘要:为了让伤痕感更加逼真,还会在两道弯弯的斜红下晕染出斑斑血迹。
分妆间浅靥,绕脸傅斜红

都曾被上面这张照片惊艳过
佟丽娅在《国家宝藏》面化唐妆
带大家了解了国宝的前世今生
看到了面饰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斜红
斜红流行的年代,是晋到隋唐。尤其在社会风气开放的唐朝,当时的时尚博主把斜红玩出了各种花样。

△图|@焦响乐
化妆品不够,那就创意来凑~唐代美人的斜红,一般都描在面颊两侧,鬓眉之间,也就是太阳穴附近。

喜欢工整的就描绘成弦月状,喜欢新奇的就故意描画成残破的伤痕状,还有的绘画成卷曲花纹状。没点技术,手残党还真不敢下手~


有的“重口味”的姑娘,为了让伤痕感更加逼真,还会在两道弯弯的斜红下晕染出斑斑血迹。这要是搁在晚上,看到的人可能一不小心就被吓到……

关于斜红妆的由来,南唐张泌的《妆楼记》中有过这样一段记载:
有一天,魏文帝曹丕正在书房的灯下读书,他宠爱的宫女薛夜来前来服侍。没想到,薛夜来没瞧见面前的七尺水晶屏风,一头撞了上去,顿时鲜血直流。

伤好之后,薛夜来的脸颊留下了伤痕,破了相。不过这伤口却如晓霞将散,另有一番明艳之美,曹丕因此对薛夜来更加怜惜。
其他宫女便纷纷效仿,用胭脂在脸上画上血痕,美其名曰“晓霞妆”,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斜红”。

虽然故事真实性已不可考,但也从侧面反映了斜红在那时的流行度。而在不少诗词歌赋中,“斜红”也拥有姓名~
“莫画长眉画短眉,斜红伤竖莫伤垂”(元稹《有所教》)
“圆鬟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白居易《时世妆》)
“高楼睡起翠眉嚬,枕破斜红未肯匀”(苏轼《四时词》)
“琼酥酒面风吹醒,一缕斜红临晚镜”(晏几道《玉楼春》)

虽然在现在的人看来,以伤痕为美实在是有些重口,但唐代的姑娘们却对伤痕情有独钟。
在唐长庆年间,还流行一种血晕妆,需要把眉毛剃光,用丹紫在脸上涂画横线,模仿出伤痕的效果,再晕染出血肉模糊的感觉。这画面也是让人不敢想象~


②图|@扬眉剑舞
即使放在现在,这些妆容也都很前卫。可见我们的老祖宗,在时尚方面的创造力也是一流~

花钿、面靥、斜红……你最喜欢古人的哪种面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