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服饰演变与气候关系
摘要: 前 言 人是立足於地理上,地理环境中的地形,地质,地貌,气候,动植物景观,交通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在古代的畜牧,农业的社会更是如此
前言
人是立足於地理上,地理环境中的地形,地质,地貌,气候,动植物景观,交通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在古代的畜牧,农业的社会更是如此。表现的生活方式,就是文化与风俗。所谓风俗,是社会群体之人生活的生活风气习俗之样态,最能显现彼此文化的差异性。影响风俗之形式与变迁的因素是时间、空间、物势。时间是历史,空间是地理,物势是政治与经济,历史是纵的变迁,地理是横的差异,政经是势力的强制。由於人类比其他各种动物更能适应地形,地貌的变化而谋生,能因地制宜而采取其他的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也因地理之变异而不同。地宜其事,地理环境决定人的谋生方式,由此可见在中国的地理环境中,由於地形、气候适合畜牧,於是北方胡人便长於骑射,而江南多湖泊江流,故越人便於舟,皆因地制宜,而生活方式异与之有异,所精之文化风俗亦不同。中国历史上朝代的更替,连续的变迁,其文化风俗、政制、经济亦在变动之中。同样的气候的寒暑、冻冷、炎热亦影响人之衣著服饰气候有差,服饰亦异。本组选择从服饰来探讨中国古代气候的变迁,因为人并不会在很冷的时候穿很薄的衣服,或是在天气炎热的时候虐待自己穿保暖衣物,这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各而经由对各朝代服饰的整理,观察各时期的服饰特点,及搜集有关衣服质料,农业等有关气候的资料,希望能看出气候的变迁反应在人身上的痕迹。
第一节先秦时期
(一)气候
※殷商时代-西周前期(西元前1766年—西元前1000年)为暖湿气候时期从雨雪的记载,连绵雨的刻词可见殷商时代安扬一带的雨量远叫今日为丰,故古代黄河流域之气候一定比今日为暖。其中和服饰最重要的关联有:在民国24-26年间,瑞典博物馆所藏的铜器上锈有残存的纺织物,经鉴定为丝帛织品,且织法甚精,可见殷商时代的丝织业已有相当高度的水准,蚕丝量必定不少,而蚕丝宜於暖湿气后环境中生长,故黄河流域气候应较今日为暖。甲骨卜辞中多桑、丝、帛、巾等字,可见蚕在一般因人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且分布於黄河流域之河南、山西、陕西、山东等境内。从降雨记录,动物、植物、纺织、蚕丝、各方面的论证,殷商时代的气候与今日长江流域及南域相当,由此推证当时年平均温要比现在高出2℃,一月平均温比现在一月平均温要高出3-5℃之多。
※西周中叶以后(西元前1000年—西元前770年)有短暂的冷其侵入中国,视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小冰河期西周中叶以后有一个不大长的冷期侵入中国,此由竹书纪年所记载当时长江和汉江曾经结冰的事实证明。按现世长江和和江的当冬天并不结冰,而在大雪纷飞,气候期冷之年才会结冰,可见西周中叶以后的后半期,正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冷期,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小冰河期。又根据长江和汉江结冰的记录和花粉化石研究,推算当时的年均温应比现在低0.5到1℃。此后,直到西周末期中原之气候不但较寒,而且乾旱连年,终於导致戎狄时时入侵,周室被迫东迁,乃至造成纷乱的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战国时代(西元前722年—西元前221年)属於暖湿气候时期。春秋战国的气候记录,发现春秋战国时代东春季无雪无冰的年数出现达八年之多,在中国历史上仅次於唐代及宋代,可见当时气候比较暖和。与服饰相关的作物情况更可证明:桑蚕之业—桑字在诗经中屡见不鲜,诗经可说是北方的文学代表,又有铜器上采桑图,可见当时黄河流域蚕业极盛。按蚕之生育以高温湿润多雨之气候为宜,而桑之栽培役毕於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气候较温暖之地。例如今世中国,
蚕丝之主要产区即在长江流域,粤江流域之两广又次之,黄河流域最少,然而春秋战国时代黄河流域之桑蚕业最为发达,则其时之气候与今日的长江流域或更南相当;至於苎麻,在诗经中也多有出现,苎麻是副热带作物,今盛产於长江流域以南的江西,湖南等气候较暖湿之地,而春秋时代竟七次出现於诗经,又见於论语及逸周书,可见当时黄河流域苎麻生产之盛,当时黄河流域之气候亦必暖於今日,而且
又和长江流域的气候相若,所以当时黄河流域的年均温应比现在高2℃。
(二)商朝及西周时期的服饰
※衣服
商代的服装形式,主要采用的上衣下裳制,一般以小袖为多,衣服的长度大多在膝盖上下,不分尊卑,全部都制成上下两截。西周以前,也采上衣下裳制,那时的服装,不分男女,一律做成上下两截:一截穿在上身,称衣,襦是短上衣,短衣有两种,一种齐腰,一种至膝盖,襦为一般人平时所穿;一截穿在下身,称裳。衣后的裤褶,襦裙等都是这种服装的遗制。民间女子所穿服装,大体上与男装相同,唯於腰下系一围裙,长不过膝,这种围裙被称为襜。周代的服饰大致沿袭商制而略有变化,总的来看,比商代宽松,长度大多过膝,衣袖有大小二式,衣领样式通常裁作Y型,腰间用丝带系束。
※首服
商周时期男子首服,以扎巾为主,一般多将头巾卷成长条,绕额一周,形如头箍,冬季则戴厚实的布帽或皮帽;女子头上多插以玉笄,寒冷季节也用巾,帽。
※鞋履
这个时期的鞋履,大多以葛、麻为布面,皮、麻为底,也有用木底的。
(三)东周—春秋战国时期服饰
※衣服
春秋战国出现一种服装,把上衣下裳合并成一件称做深衣。深衣是上下连属的服装,制作时上下方裁,然后在腰间缝合。当时因为深衣形制简便,穿著适体而甚受欢迎。制作深衣的质料,最多用麻布。由於春秋战国时期小国林立乃采取服饰的地区性特色分述。
中原地区,地处黄河中游,西周的三晋所在,服饰虽有繁简,均以宽带束腰的衣著款样为主,这种衣式,通常为上衣下裳连属,衣长齐膝,曲领右衽,称为深衣。
女子则是衣长及足,下摆一般都比男性衣是见长。韩国的文献则有提及,当时人的穿著,应是有内衣内裤在外套上深衣。其中赵武灵王为服装史上最早的一位改革人物,废弃上衣下裳制,果断地进行胡服骑射。这次服装的大改革,是由於战争方式的发展变化所决定的。春秋到战国,战争形式从车战改变成以短兵相接的近战为主,因战国之后,在北方的战场从平原扩展到山区,诸侯纷纷组织骑兵和步兵。这时地处西北的赵国,为适应军事发展的要求,决定了以弓箭为主要武器,特令全军学习骑射,而传统的服装很不适宜,因而采用的胡服形制1*。由於赵武灵王采用了这种轻便的服装形式和有想的作战方式,军事力量逐渐强大,并成为七雄之一。
1*)胡服,实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一般穿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紧窄,衣长不过膝,下著长裤,靴子则是为了便於在泥泞水草之地旅行,是一种北方特有的服饰。
齐鲁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带山海,人民多文彩布帛,其俗宽缓阔达,反映在服饰上,女性长裙收腰曳地,窄长袖,有宽舒之感。衣裳体片总做上衣下裳连属。
西北秦地服饰,厚实而便用。因地理环境而及习战斗,衣服通有三重,依次为汗衣、袍襺、长襦,右衽交领,以应气候寒冽之变,其长襦也仅短至膝上,束腰带,利於行动便捷。
吴越地处东南方,位於长江中下游,文献有:吴发短,以椎髻为俗,剪发纹身,越人跣行等说,表明当地人适应独自的水土气候条件,长期保持著因地制宜的服饰风格。身上还穿带华饰的半袖,胸前开口,衣长至膝的紧身衫,束有腰带。
楚国位於江汉地区,势力跨过长江中下游南方部份地区,楚素有轻丽之誉,男女衣著多趋於瘦长,衣著材料必出於印、绣、绘等不同的加工,边缘则使用较厚重的织锦。
巴蜀滇住处西南地区,从地缘政治而言,是指分布在四川、云南包括邻近湖北、湖南、贵州某些地区在内的诸多西南夷。女子皆服宽大对襟外衣,衣长及膝下,宽袖仅长至肘,穿时不系不扣,露内衣,不著裤,仅腹部系一宽片裙,长发总掠脑后;男子则穿短袖衣,男女大体皆跣足。
质料
殷人的衣服,表现在甲骨文中的,有衣、裘、巾,做衣服的材料,有帛和丝。这可以证明殷人以在穿绸料的衣服和皮袍,这自然是高贵的服装。至於一般民众穿什麼质料的衣服,虽然没有明文可据,但必然是葛布或褐,也就是毛布,则是可以推之的。
西周时代的情形,大致和殷代相似;但是华贵的服装,也许就更讲究一些。至於民众的穿著,依然很少能够用丝绸的。王公贵族夏天穿锦、绢、缟、细麻布等衣料做的锦衣长衫,冬天穿狐裘绵袍。对广大的劳动者来说,只能穿葛,粗麻和乱毛织的粗布短衣,战国时称这种衣服为褐。先秦的衣服也有也有单夹之分。单衣叫禅,夹衣叫袷或复,夹衣有裏子,有的还可加絮。先秦时期御寒的衣服有裘,袍2*,襺。裘是皮衣,甲骨文中的裘字,象毛外翻於外,皮革藏於内的形状。2*)袍是长衣服的通称,古代特指装旧丝绵的长衣,襺絮的是新丝绵。
第二节秦汉时代
(一)气候
秦代的气候比起春秋战国时代较冷的多,我们可从文献资料中略窥一二。《资治通鉴》记载「始皇帝九年夏四月,寒,民有冻死者。」,《史记·秦始皇本纪》也出现「秦始皇二十一年大雨雪,雪深二尺五吋。」的纪录,由此可见秦代的气候曾经一度转寒,但未达小冰期的程度。
西汉以后,气候又慢慢转为温暖。从物候的观察来解释时,可一一佐证之。《汉书·地理志》曰:「鲁地地阪民众,颇有桑麻之业,」又曰:「齐地织作冰纨绣纯丽之物。」《汉书·东方朔》亦云:「汉兴,去三河之地,止霸产以西,都泾渭之南,有杭稻、梨、栗、桑麻竹箭之饶。」而桑麻等植物在温湿的环境生长的特别好,故在证明西汉的气候是比秦来的温暖而潮湿。然而,西汉的气候虽然变得暖和,但温度并非一直增加,汉武帝时代可能是气候从温暖期进入寒冷期的震汤期。《资治通鉴》记载:「武帝元狩元年十二月,大雨雪,民多冻死。」又载:「武帝元狩六年冬,亡冰。」由此可见当时气候的异常。
到了昭宣帝时,气候较为稳定些。而汉元帝时代气候真正进入了不稳定的寒冷期,《汉书》记载:「汉元帝永光元年三月,雨雪损霜伤麦稼。」又载:「汉元帝建昭二年十一月,齐楚地大雪,深五尺。」又载:「汉成帝建始四年夏四月,雨雪。」又「汉成帝阳朔四年夏四月雨雪,燕雀死。」可见当时气候寒冷之甚,这样的气候现象一直到东汉明帝时期才略微改善,但从桓帝之后,气候再度恶化,《徵典》记载:「东汉桓帝延熹七年冬,大寒,杀鸟兽,害鱼鳖。」又载:「东汉灵帝光和六年冬大寒,北海东莱,琅琊井中冰厚尺馀。」又「东汉献帝初平四年夏六月,寒风如冬时。」在这百馀年间,中原的气候渐变为寒旱,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小冰期。
(二)服饰
秦汉时期的服饰,大致可分常服、冠服、军服和少数民族服饰。一般人日常所穿的服装称作「常服」,它可以分长袍与短衣两大类:
1)袍服起源於先秦的深衣,可分为襌衣、襜褕、复袍三种。襌衣是单层的薄长袍,其质料为布帛或为薄丝绸。襜褕是一种较襌衣为宽的长袍,多用厚丝绸或毛织物织成,可夹毛皮装饰,春秋两季多用来御寒保暖。复袍则是一种夹服,里面多用白缚,也有的内填棉絮。(2)短衣类服装分为内衣和外衣,内衣的代表是衫和缚,外短衣的代表是襦和袭。衫贴身穿,不宜厚,因此为单衣,而缚是夹内衣。襦是一种及於膝上的棉夹衣,汉高祖是楚人,爱好楚服,楚服多短制,因此,襦变成贵族子弟中时髦的穿著。《汉书·叙传》说:「奉车都尉……与王,许弟子为群,在於绮襦纨之间,非其好也。」绮襦是以白色细绫作襦,纨裤是以纨作裤。因为襦的下摆刚好及於膝盖,所以下面必须穿著裤子。袭,是没有著棉絮的短上衣,是受北方游牧民族利於骑射短服影响的一种边塞常服。
冠服是国家规定的礼服,在秦汉时期它反映了社会的等级关系,人们都能「见其服而知贵贱」。百官依五时3*还会分别著青色、红色、黄色、白色和黑色的冠服,以与四时迎气之制相适应。军服则包括了冠、帽、帻(束发之布)与防护的铠甲。
3*)五时即立春日、立夏日、先立秋十八日、立秋日和立冬日。秦汉时期的少数民族较多,其中百越和匈奴分别是当时我国南方和北方的主要民族,他们的服饰也是秦汉文明的一部分。考古发现百越人衣麻、苎麻、棉、丝织品,即丝绸、麻布、纱衣、织棉等等。依据《汉书·匈奴传》匈奴人则是衣皮革,被毡裘。在内蒙古出土了匈奴的长衣、裤子、长筒靴和帽子,发现长衣内加裆,制作合身,颇稍松弛,和承担运动量,这非常适合骑马民族;裤腿较瘦,帽带护耳,以貂皮贴边,当是为了保暖御寒。
《汉书·盐铁论》说道:「夫罗纨文绣者,人君后妃之服也;茧紬缣练者,婚姻之嘉饰也。」《汉书·贾谊传》亦说「白谷之衣,罗纨之里,緁以编诸,美者黼绣」,我们若将其比对当时对於丝织品的总称「缯」,「帛」,及高级丝织品有锦、绣、绮、谷等,可见,秦汉服饰的材质多为丝织品,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量纺织品,多绚丽多彩,丝缕均匀,有的还「薄如蚕翼」,这代表当时纺织技术的发达。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
(一)气候
由资料的记载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气候,正好是镶嵌在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小冰期的时段。而且,根据这个资料,我们也对於魏晋南北朝的整个气候的大方向有了最基础的认识——寒冷乾旱的气候。於是我们可以从这个著眼点,开始来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气候上的走向如何,以及他所产生的影响。
※三国时代----「旱霜连年」。(魏文帝黄初元年~陈留王咸熙元年;西元220~西元264年)
三国志魏志文帝本纪:「黄初六年(西元225年),冬十月,帝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馀万,旌旗数百里。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赤乌四年(西元241年)一月襄阳大雪,平地雪深三尺,鸟兽死者大半。」
由上面两文可知——「三国时代的长江,淮河和汉水皆曾经结冰」,这正是小冰期气候的徵象,由当时的结冰记录经过推估后,我们可以知道此时的年均温低於现在温度约0.5~1C。
※晋朝——「旱霜连年」。(晋武帝泰始元年~晋恭帝元熙二年;西元265~420年)西晋、东晋共有150馀年,在这一时期中也是旱霜连年。
夏霜夏雪——6次,春秋霜——10次,冬季大雪奇寒——26次,其中并无「冬无雪」「夏懊」的纪录。
晋书武帝本纪:「武帝泰始七年(西元271年)五月雪。」,「武帝咸宁二年(西元277年)巴月暴寒且冰,河间暴风雪,寒冰,五郡国陨雪伤榖。」
晋书惠帝本纪:「惠帝元康元年(西元291年)六月,雝州大旱陨霜。六年三月东海陨霜伤桑麦。」
晋书成帝本纪:「成帝咸和六年(西元331年)八月成都大雪。」
晋书康帝本纪:「康帝建元元年(西元343年)八月大雪。」
晋书穆帝本纪:「穆帝永和三年(西元347年)八月,翼方大雪。人马多冻死。」
晋书安帝本纪:「安帝元兴二年(西元403年)冬十二月酷寒。」
由上列晋书中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晋朝一直都是酷寒的气候。又司马光《资志通鉴》曾记载晋成帝二年(西元336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冰冻,冰上可以往来车马及三,四千人。可知当年均温比现在低1C。
※南北朝——依然「旱霜连年」,(西元420~600年)南北朝到隋初的气候纪录包括了下雪奇寒,夏霜夏雪,冬无雪无冰,大旱等记
载。其中
夏霜夏雪---15次
春秋霜---20次
冬无雪无冰---2次
大旱年数---75次
所以南北朝与先前的魏晋一般,同属於连年旱霜的气候,而南北朝时期夏霜夏雪,秋霜的历史纪录较晋代为多。自神瑞二年(西元415年)到东魏孝敬帝天平四年(西元535年)一百二十年春夏秋陨霜杀禾稼之记载凡34起(其中夏霜雪占15起),次数之多为历代少有,所以我们可以由此清楚的知道南北朝气候之寒冷。
(二)服饰
※便服类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袍服」之风正炽的时候。袍由内衣变为外衣之时,正好是襜褕的流行时期,由於袍中纳有绵絮,不便采
用曲裾,所以在式样上较多倾向於襜褕,时间一长,襜褕和袍被融合成一体,变成一种服装,不论有没有绵絮,通称为「袍」,襜褕的命运便告结束。
袍服取代襜褕之后,用途变得更广。上自帝王下至百官,礼见朝会都可穿著。(在【后汉书˙舆服制】中多有记载)。魏晋之后。帝王贵臣。官吏公服都用袍制,并以袍色辨别等差。袍服虽然有被用做礼服,但士庶百姓仍可穿著,只是质料较为粗劣。史籍中常出现「绨袍」,「麻袍」,「布袍」等名称,就大多指百姓所穿之袍。
在汉代,袍有下列几个特点:
1.采用交领,两襟相交,垂直而下。
2.质地较为厚实,有时还纳有绵絮。
3.衣袖宽大,形成圆弧,至袖口部分则明显收敛,以便活动。
可是到了汉魏之时,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新款的服装——「衫」。特点如下:
1.直襟(袍为交领)。
2.单层(袍多采双层)。
3.袖口为垂直形,且袖口宽大(袍的袖口窄小且成圆弧形)。
相较之下,「衫」又是比「袍」更加方便的一种服饰,尤其在夏天,衫襟可用带子系缚相连,也可以不系带子,任它自然敞开;而袍服是交领式大襟,就不可能做到这点。在魏晋时期,这种衫深受人们的喜爱,不分男女都可以穿。
南北朝时期因受胡服的影响,民间男女穿衫的人减少,一直到唐宋时期才重新流行。
在便服类中还有另一种新的服饰出现,那就是「袄」。「袄」是属於短衣的形式中较为厚重的衣物,在魏晋时期开始出现,它是只到能遮臀的长度,但是因为袄是种夹绵絮的厚实衣物,所以,虽然它短,但是仍是冬季时保暖的衣物!
※亵衣类(内衣)
先秦时期,人们就有穿亵衣的习惯,到了汉代,款式就有了很多种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内衣,并没有什麼创新的发明,大多为沿承汉朝的内衣形式。以帕腹、抱腹和心衣为主,这些内衣多为包裹腹部,有前片,穿上这种内衣,后背部就是袒裸的,而区分这三种内衣就在於有无带子,钩肩或档了。然而,这时期还有一种内衣是有前后两片的,比上述的内衣还要保暖,俗称「两当」,「裲裆」(由晋代小说【搜神记】可见其描述),它也是后世背心的最早形式。
而在魏晋时期,妇女们常将这种原本当作内衣的衣物穿出在外,只是裲裆上较为考究,多加上刺绣。
裲裆这种内衣在春夏之时,都是比较单薄的,到了寒冷时候,就穿上有纳丝绵的绵裲裆。
到了南朝的时候,还出现过一种类似裲裆的内衣,也是制成方形(裲裆也是方形的),只是这种内衣只有前片,被人称为「假两」(意为假的裲裆)。
※下裳、裙、裤
我们知道,中原人士最早的服装是由衣、裳、裤三者组成。当时服装不分男女,全都做为两截:穿在上身的称为「衣」;穿於下体的称为「裳」;而裤子是没有裤裆的,只有两只裤管。但是,后来经过改进,终於出现了有裆的裤子,而且下裳也演变出了裙子。裙子从汉朝时期就有,多是妇女的穿著,但是当时的裙子很朴素,是没什麼花样的。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裙子较为普遍,式样也开始增多,而且在颜色,纹饰上也更加的丰富。
而裤子在战国时期胡人就因骑马的方便而产生,当时中原还没有完整的裤子样式,只有两只裤管罢了。而最早有记载完整的裤子是赵武灵王时仿胡风而出现的,可是因为上流社会的人都习惯穿著裙、裳,对於这种只穿裤子,外面不罩裳裙的穿著觉得不得体,所以一直都只有军人和奴仆才会为了活动的方便而穿。
一直到了魏晋南北朝,士庶百姓的下体之服,以穿裤子为流行,而裤子的形制比较宽松,尤其是两只裤管往往做得十分宽大,俗称「大口裤」。和大口裤相配用的上衣,一般做得比较紧身,名称较「褶」,褶和长裤穿在一起,在当时叫做「裤褶」,为士庶百姓(不论男女)的常用之服,一般是由厚实的布帛做的,到了秋冬则以兽皮制成。但是由於裤管太宽,人们常常用三尺长的丝带将膝盖处紧紧绑住,这样走
路骑马的时候就比较方便,这种样式就称做「缚裤」。
※鞋,袜
这时期丝履的制作已经很精良了,已经由葛麻,兽皮发展到了丝履鞋成熟的时期,而且,常常在鞋上要求精美的花纹,鞋头还多有各式各样的变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这时期的鞋是采用厚底。南朝宋时,出现了以木块或多层布片,皮革缝制而成的高底鞋,俗称「重台履」。
在袜子上,这个时期的记载中出现了两层的袜子,比以前所用的兽皮和布帛相比之下更为细密而厚。
而这个时期也是木屐盛行的时候,尤其是六朝时期更为流行。士庶百姓不仅出外,家居都喜欢穿著。【世说新语】中多有记载,而【晋书·谢安传】中,谢安听到侄子谢玄战胜的消息后,在下完棋返回寝室时,兴奋得在过门槛时忘了抬脚而将屐齿折断的记载中,就可以知道家居著屐的纪录。
第四节隋唐五代
(一)气候
从古籍中的气候记录中可发现,隋唐五代时期冬无雪无冰的年数高达19次,居中国历代朝代之冠。中原地区在冬季受西伯利亚与蒙古地区的高压冷气团影响,若有较强锋面过境时,寒潮南下,形成大雪纷飞的寒冷天气;如果西伯利亚和蒙古地区的气候较常年暖时,冷气团势衰,南下冷气流势力微弱,不会下雪而形成冬暖无冰的现象。由此可推知当时的气候必暖於今日4*。从竺可桢的研究中推知,隋唐五
代时期的气温高於现今约1℃左右5*。
4*)刘昭民: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1992年11月修订版,商务印书馆,P:102。
5*)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二)纺织业
纺织有丝织、麻织、毛织、棉织之分。隋唐五代的衣料,多为丝织品与麻织品;棉织品在隋唐时期,仅在南方边疆地区因临近棉花原产地,可能有人使用,中原地区当时并不懂得种棉,人民是不会穿著棉织品的。6*
6*)黎杰:隋唐五代史,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九月,P:277。(三)服饰
※男子服装:外衣主要有袍,衫,内衣则以袄为主;下身则著裤,其分述如下:
1.袍:袍长下至脚背,袖子较为紧窄,穿时裹住双臂。从袍服所用的材料可看出尊卑贵贱,有官之人多穿绫袍,以纹绫制成;普通男子日常则穿以葛麻制成的布袍,在初春或深秋季节,也有人穿罽袍(毛织的袍衣),到了寒冬季节,则在袍中纳絮绵7*,以御寒冷。
7*)此处所指绵絮,应是丝絮,而并非棉花。棉花是由国外传入,唐代大约只有福建广东一带才有种棉,中原内地仍未种棉。
2.衫:样式和袍接近,袖子较宽大。衫长并没有一定的长度,一般而言,文儒以穿长衫为主,其长过膝;庶民则穿短衫,长度在膝盖以上。士庶男子所穿的衫子,一般多用布做,有别於官吏的罗衫、纱衫。
3.袄:这个时期的男子,内衣多穿短袄。而冬季所穿之袄,往纳有绵絮。
4.裤:不论穿袍或是穿衫,其下身必著长裤。裤管有大小两式,隋代男子承北朝旧制,裤管大多做得比较宽松,为了活动便捷,仍用带子系扎在膝间;唐代的裤管就比较紧窄。裤子的长度一般多到脚踝,穿鞋时裤脚正好盖住脚面,穿靴时则将裤脚塞入靴子里。
※女子服装:主要有短襦,半臂,衫子,帔子等形制;下身则穿裙子。
1.襦:襦是这个时期士庶妇女最常穿的上衣,尤其在深秋至初春这段时期,更是普遍穿著。一般以质地柔软的绫罗为质料。襦袖也以紧窄式为主,穿时紧裹於臂;盛唐以后,襦的样式渐趋宽松,袖子也逐渐变大。盛唐时因社会风气较开放,在年轻妇女中还流行过一种袒领,穿时里面不衬内衣,露胸脯於外。
2.半臂:是从汉魏半袖发展而来的一种短袖上衣,一般多用厚实的彩锦制成,有的还纳有绵絮,藉以御寒保暖。其样式多半采用对襟,衣长至腰;袖身部分比较宽大,长度以不遮掩肘部为准。盛唐时,士庶妇女在短襦之外加罩半臂,已成时尚。
3.衫子:为夏季服装,是一种短而短窄小的单衣,长度较普通衣衫短,又称「半衣」。从张泌词:「窄罗衫子薄罗裙」中,可推知其质料为纱罗。
4.帔子,帔帛:质地多为纱罗,为长条,上面印绘各种花纹,由颈后往前绕,披搭於肩。帔子横幅较宽,但长度较短,使用时围於肩背,似披风;帔帛横幅较窄,但长度却很长,使用时由后往前绕,缠绕於臂间,走路时就像拖著两条飘带。未出嫁女子披帔帛,已为人妇者则披帔子。
5.裙子:隋唐妇女崇尚长裙,一般是裙腰高到胸部,半袒露胸部,裙长拖地,走起路来裙裾扫地,与今日朝鲜族妇女的衣裙颇相似。另有一种裙子,是以六幅布帛拼制而成,宽度约为今日的三百公分,这常有碍於行动,而且在用料上也造成浪费,所以引起朝廷的干涉,记:「文宗即位,以四方车服僭奢,下诏准仪制令……。妇人裙不过五幅,曳地不过三寸。」
※首服:
男子首服有襆头,是用来包住长发的头巾,用料有纱、帛、罗等,随著朝代变更而有不同的裹法,其样式依身分而有异;在夏季,一般多戴纱帽,以质地疏朗的轻纱缝制而成;冬季则戴毡帽,以毛罽制成,可保暖。另外也以绵帽或皮帽御冬。
天宝之后,用胡帽御寒的风气渐盛。
古代妇女外出须戴帽子,有挡风、蔽面等功用。隋唐时代的幂蓠,其实在六朝时就已出现,为妇女出远门时所用的首服,功用除蔽面外,还可遮蔽身体,以黑色纱罗制成,近面处开有小孔,以便露出口鼻。在盛唐时,帷帽起而取代幂蓠,帷帽是在藤帽上再装一圈丝网的帽子,戴卸方便,可将脸浅露於外,为唐代妇女摆脱礼教束缚的大胆尝试。
※足衣:
女子足衣形式多样,一般多穿丝履,以彩帛制成;夏天则穿木屐,以蒲草编成的蒲鞋等8*;出行或劳作则穿以细麻线编成的线靴,线鞋。男子的足衣则有丝鞋,蒲鞋,形制简单,重要场合则穿皮靴。
8*)五代时女子缠足风气兴起,木屐、蒲鞋可能不符当时需求。
第五节宋辽金元
(一)气候
※北宋初叶
北宋初叶承唐末五代之遗绪,继续为暖湿气候期,北宋初叶多无霜雪纪录,且象和鳄鱼这两种热带动物尚分布於中原和华南。可见宋初气候尚属暖湿。
※北宋太宗中期至南宋前半期
北宋太宗雍熙二年之后,气候急遽转寒,中国进入第三个小冰期,长江洛阳一带在唐代可种植,繁殖柑橘的果树全部冻死,淮河流域、江南、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皆曾经完全结冰。北宋末叶之后,中原和长江流域没有象群存在,而仅限於华南的广东、闽南、云南等省境内。
※南宋后半期
南宋后半期为温暖乾燥的时候,由冬燠,春燠,冬无雪与夏无暑气,夏霜,夏雪差不多,以及夏寒冬暖的互相抵消,可见南宋后半期的年均温大概与今日相似,为中国历史上第四个暖期。
※元代
元代的夏霜,夏雪以及春霜,秋霜在史藉上出现的比率是全中国最高的。至元末,旱象开始显著。
(二)纺织
其中以棉的出现最为重要:棉花种子大概是宋元之际由南部或西部边疆传入中国腹地的。南来一路首先传到广东,福建,然后进入华中棉区;西来一路,首先传入甘肃,然后进入华北棉区。
海道传入的时期大约比宋初再早些,在赵宋一代,栽培地似限於广东和福建,而在北方亦可能有零星栽培。到宋末为止,棉花的大规模生产尚限於闽、粤一带。
(三)服饰
※宋代
1.便服:
宋代妇女服饰大多仿照周代制度,“大袖”是宋代贵妇最常使用的一种服装,因两袖宽博肥大而得名。普通妇女多穿背子,下长过膝。衣袖有宽窄二式,著时罩在襦袄之外。
南北朝时因受胡服影响,民间男女穿衫者日益减少,到唐宋时则重新流行。唐宋百姓所穿的衫一般多做得比较短小,长不过膝。
衫本来是单层的,后来用的人渐渐增多,用途也更为广泛,於是又出现了缀有里的“夹衫”。衫从单层变成双层,穿著的时间有所延长,除时间的变化上外,唐宋时的衫形式上接近於袍。
古代人居家生活除了穿长衣之外,有时也穿短衣。襦是最常用的衣。其制有长短,单夹之别,长者不过膝下,短者只到腰间,夹襦之间可以放棉絮,唐代之后,经宋元明清各代,一直做为妇女的便服。后来因袄的流行,其制渐绝。
袄是从襦变化而成的短衣,衣长至人的胯部,多以厚实的织物制成,大襟窄袖,缀有衬里,若在其中纳以棉絮则称棉袄,是士庶男女常穿的冬衣。
2.胡服:
宋代对於外来文化,不像唐代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在两宋时期,朝廷曾多次下令禁止民间仿效胡服俗,穿著胡衣。仁宗庆历八年诏「禁土庶契丹服及乘骑鞍辔,妇人衣铜绿褐兔之类。」徽宗政和七年诏「敢为契丹服若毡帽笠,钓墩之类者,以违御笔论」。宋代有所谓的「捻金丝番缎」,应是关外回鹘工人织造高级锦缎之一。
此外还有出自西北的高级毛织物,皆用细毛织成,由西夏入贡契丹,转至中原。
3.帽子:
宋代普遍流行的盖头是由唐代的帷帽发展出来的,妇女即使是下田工作或平常时,都不离头。且唐代流行裹在前额的透额罗,到了宋代渐渐改为遮眉勒子。到了目前,西南地区妇女为避风寒,冬天还继续使用。
4.裤子:
裤子最初以胫衣的形式出现,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后来恢复为胫衣的形式,宋代后流行的膝裤就是一种胫衣。先秦时的胫衣多贴体而穿,而宋代的膝裤还可罩在长裤之外。从史书记载来看,两宋时期的男女不分尊卑都穿膝裤。
※辽
契丹为了适应北方寒冷的气候及骑射生活,其服饰大多以圆领,紧身,窄袖长袍为其主要特徵。左衽也是北方一些民族服装的特点。契丹人接触晋朝后,回国制定了国服及汉服制度。太后与北面契丹臣用「国服」,皇帝与南面汉官用「汉服」。
国服之中又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田猎服。常服、田猎服为契丹的民族服饰。
常服为绿花窄袍,富者为貂裘,又有银鼠,贱者服貂毛,羊鼠,沙狐裘。足著皮靴。
田猎服皇帝头著幅巾,戎装,左衽,足著皮靴。妇女服袍,或团衫与裙,袍衫皆左衽。
※金
女真人因地处冱寒,秋冬多用皮革缝制衣服,富人以貂鼠、青鼠、狐、貉、羊羔之皮为裘,贫者则以牛、马,猪、羊、鹿、犬等皮做衣裤,春夏则以布帛等为衣服料,贵贱则有粗细之别。
※元
蒙古高原气候乾燥而寒冷,衣著重厚是必然的现象。自匈奴起自蒙古之兴,北亚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衣服著重在保暖,便於骑射野处。在黑鞑事略说:「其冠披发而椎髻,冬帽而夏笠,妇人顶姑。」
貂皮在蒙古人看来是一种吉祥的象徵。元史祭祀志国朝旧礼条说,可汗宴驾奉安的时候,要在金棺之内,殓用貂皮帽,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羊毛皮袄仍是一般牧人冬日必备之物。寒天乘马,长衣以外的腰带是必需的。
但帽子和腰带也是一种尊严的徵象。帽子多为皮制,元定都后,在皮毛之外蒙覆各种织物,冬服有几种,对应的暖帽就有几个,全都用上等皮革所制。
蒙古占领中都之后,对丝织品不再匮乏,「旧以毡毳革,新以紵丝、金线。」正是表示帝国扩张前后的不同,「色以红紫绀绿,纹以日月龙凤」都是汉地丝绸的花纹。
关於帽子,多半以羊羔皮为里子,引沿用狐皮,夏季用黑绒,冬季的用黑羊羔皮,富人有的用水獭及海龙的。还有另一种棕色毡子做成有护耳的帽子,护耳的部分多用灰鼠皮。
衣服为了骑马和耐寒,倱穿右衽肥大的长袍,中间用腰带束紧,束腰对长途骑乘是必需的。这样胸部宽阔,动作自由,而且易於保暖。腰以下也很宽敞,腿部活动不受限制,而且在马上,长袍可以护腿,免受风寒。袖子也长,在袖口还有一块向上翻过半圆形的袖领。这都是在马上为了御寒的设备,可以当做手套,使在摄氏零下30~50度的气温也能使用马辔和铁制的武器。
蒙古地方天寒地冻只有重裘才能御寒。一般在初冬穿羊羔皮袄;在严冬穿老皮,骆驼羔皮。初冬,初春和深秋,穿羊羔皮袄和棉袄。夏季多穿夹衣,只有沿长城沿线的或东南蒙古地方,须要单衣。一般在外穿的长衣里面,还要穿上一件贴身的长衬衣。
蒙古地方,无论男女都穿长靴,在靴子面,还穿一层用薄毡或多层厚布缝出花纹的袜子,冬带则穿完全用毡制的靴子,更为轻暖。
第六节明清时期
(一)气候
明代气候承接著元代气候的寒冷,但是明代气候更为乾旱,竺藕舫在「中国历史上的旱灾」一文中曾说:「除晋和南北朝以外,雨量特少者为明代,当时旱灾之总数为各世纪之冠。」由此可见明代旱灾之严重。
明代的气候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明代前叶(明太祖洪武元年-明英宗元顺元年,西元1368年-1457年)——气候寒冷。
太祖吴元年(西元1363年,及元末时)二月大雪。云南通志:「吴元年二年昆明大雪,雪深七尺,人畜多毙。」按昆明以四季如春著名於世,常年冬天皆不下雪,元末竟大雪,雪深七尺,可见当时气候之寒冷。
太祖洪武十七年(西元1382年)冬,南方大雪。广西通志:「洪武十七年,梧州漫天大雪,不输北方。」按梧州常年冬天并不下雪,而明初冬天竟「漫天大雪,不殊北方」,可见当时气候之寒冷。
浙江通志:「景宗景泰五年(西元1454年)杭州、嘉兴、金华等地大雪。雪深六七尺。覆压民居。鸟雀俱死。」按明景宗景泰五年冬天气候特别寒冷,所以杭州、嘉兴、金华等地皆雪深六七尺,而近世杭州、嘉兴、金华等地已无雪深六七尺之情形,可见当时气候远比今日为寒。现世气候学家认为明代前叶气候年平均温度应比现在低1℃。※明代中叶(明英宗天顺二年-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西元1458年-1552年)——中国历史上第四个小冰河期
广东通志:「明武宗正德四年(西元1506年)冬,广东琼州府万州雨雪。」按广东琼州府万州即今日之海南岛万宁县,位居热带地区,在明代中叶冬季竟然「雨雪」,可见明代中叶气候相当凛寒。
云南通志:「孝宗弘治十一年(西元1498年)夏六月,云南临安大风寒甚,民多有冻死者,鸟雀亦多冻死。」按云南临安即今日云南省之建水、通海、河西、蒙自、石屏等县,夏六月竟寒至「民多有冻死者」,可见当时气候酷寒之甚。
气候学家认为明中叶时期的年均温比现代要低1.5℃。
※明代末叶的前半期(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西元1557年-1599年)——夏寒冬暖
山西通志:「世宗嘉靖四十年(西元1561年)冬,山西平陆无雪,麦枯死。」
浙江通志:「神宗万历二十六年(西元1598年)立夏,浙江金华大风雪。」
此时期年均温比现在低大约0.5℃。
※明代末叶的后半期(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明思宗崇祯十六年,西元1600年-1643年)——进入中国历史上第五个小冰期
江南通志:「熹宗天启四年(西元1624年)夏六月五日,镇江大雪,夜微雪。」
山西通志:「思宗崇祯二年(西元1629年)夏五月,苛岚风雪。」
由上可知当时气候之酷寒。
清代气候大部分属冷期,但也可分为四个时期。
※清代前叶(清世祖顺治元年至圣祖康熙五十九年,西元1644年-1720年)——继续为中国历史上第五个小冰河期
可由方志和清史中所记载的太湖,洞庭湖的结冰纪录得证当时气候寒冷。
※清代中叶(清圣祖康熙五十九年至仁宗嘉庆二十五年,西元1720年-1820年)——有较温暖的冬天,气候也比较暖湿。
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果部汇考:「今华林园(在北平)有柑二株。」当时北平竟能生长柑树,可见此时气候之暖湿。
※清代末叶(清宣宗道光二十年至德宗光绪六年,西元1840年-1880年)——中国历史上第六个小冰期
由当时的气候纪录得知此时的年均温比现在要低1-1.1℃(当时已有完整气象观测纪录)。
※清代末叶晚期以后(清德宗光绪六年,西元1880年以后)——气候逐渐转暖,进入中国历史上第五个暖期
近代许多地质学家及冰川专家发现:从清德宗光绪六年以后,天山和祁连山上积雪和冰川即开始加速溶解,雪线也在逐年向上后退。(二)服饰
便服:
1).袍:是由直裾发展而来,为古代一般的家居服,而汉魏时出现了一种与袍相反的服装——衫;一直到明朝,男子日常家居也穿袍衫,根据袍衫的不同形制,定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常见的有道袍、曳撒、褶子等。
1.道袍:本是释道之服,元明之时广泛用於士庶男子,以绫罗绸缎为之,单、夹、棉、绒各惟其时,通常采用大襟,交领,两袖宽博,下长过膝。
2.曳:又作「曳撒」,「一撒」,一般用纱罗苎丝制成,大襟,长袖。元明时多用作士子庶服。
3.褶子:是明代的常用便服。其式或用交领,或用圆领,两袖宽大,下长及膝。腰部以下摺有细裥,状如女裙,不分尊卑,皆可穿著,尤以官吏,士人所穿为多。
直到今天,传统戏曲服装中仍保留这一名称,通常用於小生,只是形制上有所变化。
上述便服都是长衣,古代男女家居服除此外,尚有短衣。
1.襦:是最常见的短衣,夹襦之中又可加入棉絮,衣袖以窄袖为主,袖长大多至脕,唐以后,历经宋元明清,一直用作妇女便服,直到清代中期,因为袄的流行其制渐绝。
2.袄:是襦衍变而来的,衣长大多到人体的胯部,以质地厚实的织物制成为多,大襟窄袖,缀有衬里,所以也称「夹袄」,若在其中那以絮棉,则称「棉袄」,此为士庶男女常用的冬衣。到了清代几乎成为士庶妇女的主要便服,与裙子搭配穿著,晚清时还出现了长袄,下长盖膝。
3.背心:为短袖短衣,是一种内衣,魏晋时开始被穿在外面,清代的背心又叫「坎肩」,除了单层的外,尚有夹层,丝绵和皮里之分。在清代坎肩中,最有特点的是「巴图鲁坎肩」,通常以厚实的质料制成,中纳絮绵,或缀以皮里,最初多为武士骑马时所著,衬在袍衫之内,作为御寒之服,「巴图鲁」即为满语「勇士」之意。后来这种背心传到了民间,大受人们欢迎,一般男女都喜著之,并且从内衣变成了外衣。
2.裤:
此时期男女穿膝裤者十分普遍。明代膝裤多制成平口,上达於膝,下至於踝,著时以带系於胫;清代称膝裤为「套裤」,因为它的长度已不限於膝下,也有遮覆住大腿的,所用质料有缎、纱、绸、呢等,冬季时穿著夹裤或在夹裤中蓄以絮棉的。
除了套裤外,普通的长裤在明清两代仍然被使用著,既可衬在袍衫长裙之内,也可和襦袄等服配用,被穿著於外,所用质料有多种,视季节而别。
3.袜子:
明清时期的女袜大抵和宋元时期相近,在寒冷的冬天,除半袜(这种袜子只有袜统,没有袜底,因为足部已有缠脚布系里,无须重复,使用时包裹在小腿的下部,最长也不过膝盖,因而称膝袜或半袜。)外,还有在缠脚布外加罩上袜底的,俗称「套袜」,或「袜套」。如则认为缠足妇女加罩了这个袜套,还有藏拙作用。这个时期的男袜,有多种不同的质料,使用时根据季节而别:春秋之季以穿著布袜为多,所用颜色以白色为主,俗称「净袜」;深秋以后则穿毛袜、绒袜,以柔软的羊毛绒制成。至於夏季,一般多穿暑袜,这种袜子通常以棉麻织物制成,质地轻薄而疏朗,穿在脚上便於透气,因专用於夏天,故称之。
第七节结论
中国因幅员广大,所跨的纬度又多,气候上南北就有差异,中国历代各民族因地理环境的不同,造就不同的气候条件,生活在其上的人民为了适应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所演化出来的生活形式也有所不同,服饰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服饰随著气候类形的不同而变化。而中原地区和北方游民族所居住的地区基本上属於两种系统,在服饰的式样和质材上有很大的差异。
在中原地区因处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悠久,其中历经了五个暖期,六个小冰期,服装的形势也因不同朝代的时间推移而有所变化。商周时代质料方面,以帛,丝作衣料,一般民众是葛布或褐,也就是毛布。春秋战国时期由於诸国分布的地域广泛,气候形态也因地域的区隔而有所差异,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的服饰就渐有差异了。中原周地和三晋的服饰的朴质,和商周时候类似;齐鲁服饰通风质轻;北方中山和燕地服饰西北秦地服饰的厚实,更可以从中解读出小冰期的痕迹;而东南吴越服饰的拙而有式,南方楚地服饰的轻丽,西南巴蜀
滇服饰的宽松,可明显看出服饰的确是因地制宜。
秦汉的气温比现在高出一度。薄丝绸织成的襌衣,厚丝绸的襜褕,贴身的衫和绮襦纨裤,就是秦至西汉末叶前的适应气候的穿著服饰。西汉末叶转为寒冷的气候,出现了毛织物织成的襜褕,棉夹衣的复袍及夹内衣。且衣服层次多,这在寒冷乾燥的气候状态下是足以达到保温的效果。
西汉末叶至隋初——气候转寒旱,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小冰期,可从袍、袄、裲裆、氅衣等质料较厚实,保暖效果较佳的服饰广为流行,且这个时期的鞋子和袜子大多以厚为特色,可以想见当时气候的寒冷,而轻薄坦胸的衫反而不能全面流行,看来就是件很合理的事。隋初至五代时期的平均气温高於现今1℃,从夏季的服装,男子穿著葛麻制成的袍衫,女子穿著坦胸露乳的衫子,及其夏季流行木屐,蒲鞋等迹象看来,此时期的夏季比现在炎热许多;另外在女子首服方面,轻巧透气帷帽渐取代了厚重的幂蓠,除了当时社会风气开放,妇女摆脱礼教束缚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帷帽比幂蓠更能符合当时气候需求,才为当时女子所爱用。
宋代处於中国第三个小冰期,气候冷乾。宋代妇女服饰大多仿照周代制度,服饰较唐代衣服保守许多,此外从魏晋南北朝就流行的袄至宋代又大受欢迎,此外胡服,胡衣在民间广为流行。且宋代有从关外民族织造的毛织物锦锻。以上可说是服饰因应气候变寒而改变的例证。
元代属於寒冷气候期。元代入主中原之后,皮毛占衣服的比例仍大,气候上也处於一个较寒冷的时期,正因气候的配合,在上位者才可能维持蒙古人的传统服饰而不被同化。
明清时期的气候,包含了中国历史上第四到第六个小冰河期。袄至明清仍广为流行;而清代的坎肩,裤子,以厚实的质料制成,中纳絮绵,以增加保暖的效果;袜子也较以前的时期讲究。这些皆可反映出当时的寒冷气候。
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和南方农业民族基本上属於两个系统,为了适应北地的气候,多以皮毛做为衣服主要的原料,形式多以窄袖,紧身,长袍为主,以利活动,戴皮帽,穿皮靴。从秦汉的匈奴,唐代的突厥、契丹、女真、蒙古,他们的服饰都是适应北地发展出来的。胡服曾经影响战国时代的赵国、唐代、宋代、而元代入主中原也大至维持蒙古的传统服饰。
从中国历代服饰的形制及其质地的使用,可约略看出气候条件怎样形塑最符合当地自然环境的服饰。服饰的功能不仅在遮风蔽雨,同样也传递出当地人民如何和自然环境做互动,因此气候决定衣料的选择,衣料又影响服饰的形制,总括来说,气候对服饰雏型的建立占很重要的一环,这点是无庸至疑的!
参考文献:
◎行政院国科会专题研究计画成果报告,《中国历史时期气候编年资料(上册)》.
◎陈良佐,《从春秋到两汉我国古代的气候变迁—兼论〈管子轻重〉著作的年代》.
◎赵翰生,《中国古代纺织与印染》.
◎周汛,高春明,《中国古代服饰风俗》,1998年,南天出版社.
◎《秦汉时代》,地球出版社编辑.
◎刘昭明,《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民81年,台湾商务印书馆.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民77年,南天出版社.
◎李根蟠,《中国农业史》,李根蟠,民86年,文津出版社.
◎李学勤等,《中国古代平民服装》,台湾商务印书馆,PP:145.157.
◎《中华文明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1月6号再版,PP:825-831.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竺可祯文集.
◎刘丽华,《中国全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4号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