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汉服推荐

唐墓壁画重生记:从出土到展陈要走多少流程?

来源:与子同裳

摘要:忆来惟把旧书看,游览的不仅是汉唐王朝留下的禅塔、庙宇与帝陵。

看一致,近看有别”

“我们要先把草拌泥给去掉,为什么?因为草拌泥属于疏松的东西。干了以后是非常疏松脆弱,它是不能重新作为壁画的地仗层和支撑体的。”对于这项工作已十分熟悉的王佳介绍道。一般而言,墓葬壁画的修复工作就是要重新给它制作地仗层和支撑体。20世纪50年代,壁画修复工作开展之初,文物工作者们通常以石膏做支撑,以木笼做支撑体,后来支撑体又用铝合金龙骨、角铁等等材料,到现在以蜂窝铝板为首选。蜂窝铝板为航空材料,特点为重量轻,但强度大,不会变形。这样一来,壁画的支撑体、地仗层、颜料层都有了,相当于又回到了墓葬的状态。当壁画背面整体稳定性解决后,文物工作者们接下来会对正面进行修复。

正面处理的第一步为揭纱布。先以热蒸汽打湿,而后用毛笔蘸热水慢慢地溶解桃胶。桃胶的优点就在于遇热水可迅速溶解,很轻松就能将纱布揭掉。但王佳还是强调:“不能因为很好揭就可以乱揭。得一点一点地揭,注意表面的颜料,千万不能把表面的颜料揭掉了。”揭开纱布后,要再次对壁画进行总体病害处理,包括处理表面的污染、残留桃胶、泥垢、霉菌,同时还包括壁画上的缺失、空鼓、起甲及错位。叠压的部位需要进行矫形,脱落的部位要进行复原回帖。缺失的部位则需要用熟石灰膏将其充平。

对文物进行技术性处理的过程中,选用之材料种类繁多,但王佳认为“我们现在所用的这些材料只能代表我们现在人类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因此材料的可逆性十分重要,一定要给未来留下余地,若干年以后的话,如果有更好的材料,还能进行更换,而不是将文物固定在现在的技术手段的保护下。

壁画缺失部分应该如何修复填充?陕历博的文保工作者们遵循着一个原则:可辨识性原则。正如王佳所言:“我们要把壁画填平,当然要比原始的壁画要低一点。你要能看出来这是我们修的,不然若干年以后万一出现什么情况,比如说修复资料遗失了或是出现了什么问题,后人要知道哪个地方是原始的壁画,哪个地方是后来修的。”

对壁画修复的最后一步又称为“美学修复”。即配置矿物原料,填补的白色部分做一层底色,让整体的壁画显得协调,“因为古人用的都是矿物原料,所以我们也用矿物颜料”,颜料通常是自己配,然后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颜色,而这个颜色要比原始的壁画稍微浅一些,同样也是为了让后人能看出来。王佳说,自己的团队对壁画进行美学修复遵循的原则就是壁画能够“远看一致,近看有别”。

《唐阙楼图》,1971年出土于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纵280厘米,横280厘米。此图以门阙构图为主体,以一座母阙、两座子阙成“三出阙”形式,阙楼砖砌台基及雕刻花纹、阙楼的挑檐及斗拱、鸱尾等都描绘得清楚可辨,为了解唐代阙楼建筑艺术提供了极好的例证

修复后的壁画为何还有缺失?

传统的文物修复讲究修旧如旧,务求把东西修得完完全全还原当时的样子。越看不出来有修复痕迹,说明修复人的技艺越高。

然而当我们走进陕历博的唐墓壁画馆参观时,看到的则是另一番景象:出土于苏思勖墓甬道东壁的《两人抬箱图》,图中为两位身穿典型圆领缺胯袍的男子抬箱前行,男子头上戴着典型的唐幞头,但偏偏前方男子的幞头几乎完全缺失;出土于章怀太子墓第三过洞西壁的《侍女图》中,着红色圆领袍者身体缺失;1971年出土于章怀太子墓墓道西壁的《马球图》,虽然可以明显看出图中有20余骑马人物,且均着深浅两色窄袖长袍,戴幞头,穿黑靴,但整体有不少部分是损毁和缺失的。按照修旧如旧的标准,恐怕会以为这些都是还未经修复就拿出来展出的壁画。

《两人抬箱图》,出土于西安市东郊苏思勖墓,纵77厘米,横123厘米。图中两名男子所穿的两侧下摆开叉直至腰处的服饰为唐圆领袍。因年代久远,左方男子头上的幞头几乎完全缺失。文物修复者遵循文物的真性原则,对已缺失部分不进行复原填绘

但实际上这些壁画都已经过文保工作者们的精心修复,区别在于如今陕历博的理念的更新。根据王佳的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壁画的修复工作就已经启动,但当时对于壁画的修复理念还是传统的做旧、守旧、如旧。直到20世纪80年代起,文物修复结合了国外的理念,经过长时期总结出新的原则,即前文提及的“可辨识性原则”,并将其运用在壁画修复之上。

在遵循可辨识性原则的基础上,如何对缺失壁画进行修复,引出另一个问题:对于壁画中模糊、脱色以及缺失部分,是否要进行考据复原?例如于1960年出土于唐永泰公主墓墓前室东壁南侧的《宫女图》,为陕历博18件镇馆之宝之一。图中共9人,人物较清晰。为首一人头梳单刀半翻髻,目视前方,双臂交叉于腹前,挺胸起步前行,姿容华贵高雅。其后一人头梳螺髻,回头似在向其他人吩咐事情。其余7位宫女头梳半翻髻、螺髻或双螺髻,手中分别持有烛台、团扇、如意、方盒、高足杯、拂尘、包袱等物,侧身缓行。画面形象生动,似是侍寝的图景。但也可以明显地注意到,这幅壁画中的宫女有的面部有缺失,有的没有眼睛,有的没有嘴巴,有的发型缺了一块。文物修复者并未将这些缺失部分绘制上去,而是保留其缺失原样。

《宫女图》 (其一),1960年出土于陕西乾县唐永泰公主墓,纵177厘米横198厘米,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图中宫女均由头梳高髻、手挽披巾的宫女率领,其后的宫女有的端盘,有的捧方盒,有的拿蜡烛,有的执团扇,有的持如意。由于年代久远,部分宫女面部有缺失

理论上,对以上诸图中的缺失部分进行考证复原并不难,王佳这样解答:“什么是复原?指的是有原始的图片,才可以对它进行复原。但千万不能进入一个误区,比如说看到一幅壁画上,画中人物衣服有一块缺失了,续接处有一个明显的线条。若是以前的修复思路,就会把这个线条补上。但是我们现在不补这个线条了,而是给它做一个底色,就让它这缺失着。就是这个保持文物的真性原则。”

对于这个原则,王佳进一步解释说:“比如说线条中间缺失了,你如何能够保证它一定就是这根线条连上的?也许有一万幅这样的画是这样连下来的,但是偏偏有一幅画它是没有这样连,它可能这打了一个蝴蝶结的或者是画了一个其他的东西,或许刚好是缺失的这个地方有别的东西,并不是一条直线连下来。它有无数种可能,我们不能依照常理推测,或是以其他同时期壁画作为参照来直接给它进行所谓的还原,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这样的复原违背了文物的真性原则。”

那么,文物复原要在什么前提下才能进行?王佳讲述了馆藏壁画《玄武图》复原的故事。《玄武图》出土于唐玄宗时的著名太监苏思勖墓中,这幅图曾被盗墓贼严重破坏,中间很大一块缺失。万幸的是,那名盗墓贼在盗墓时拍了一张照片,当他被捕后,这张照片被找出来了,上面有《玄武图》原貌。根据这张照片,文保工作者将那些残块捡上全部回贴过去,完成了《玄武图》的复原。王佳说:“这个照片就是文物的原始图片。但如果没有这张照片,即使我们在网上或书上查到了一个其他同时代玄武图的画,那也是不能进行复原的。”

电视剧《大唐歌飞》中的唐玄宗

馆藏壁画保护的新阶段

相比青铜、陶瓷、金银、玉器等材质稳定性较高的文物,壁画属于材质相当特殊的文物。它的颜料层是矿物颜料,白灰层是熟石灰,都是脆弱质的材料,导致壁画本身就很脆弱。因此无论是从运输,还是包装以及展陈方式,都可能存在隐患。一幅壁画被发现后,要经历清理、切割、运输、修复、保护等流程后,才能进入展陈阶段,在博物馆中重获新生。但千万别认为展陈只是简单挂出来展览,尤其是对于墓葬壁画这样特殊而脆弱的文物,它们的展陈同样大有讲究。不妨看看近年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这批珍宝打造了一个怎样的新家园。

陕历博诸多展馆中,唐代壁画珍品馆相当年轻,从开馆至今不过8年时间。它位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东展馆地下一层,利用博物馆建设时的预留展室,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展馆中的展柜是壁画馆最大宗设备,皆为意大利进口,展柜玻璃为防紫外线夹胶玻璃,柜门可打开至90度,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密封性非常好,通过温湿度控制就为壁画提供了相对独立的良好的保存环境。展柜内有温湿度调控和空气净化装置,保证展柜内的环境适宜稳定安全。同时壁画馆展厅配有两套电力系统,即使其中一套出了故障,另外一套仍可以供上,满足了壁画保护中环境稳定性的需求。

《玄武图》,出土于苏思勖墓,纵188厘米,横175厘米,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图中描绘了一龟一蛇交缠在一起的场景。蛇头和龟首张口吐信,怒目相对。整个画面显得非常生动,很有感染力。此图曾被盗墓者破坏,后被文物工作者修复

壁画的展陈方式同样有讲究,需要有一定的倾斜角度,不能直着、平面展,因为壁画向下有重力,时间长了会造成损害。当然,不少壁画爱好者更关心的是,作为文物中非常特殊且也较为脆弱的墓葬壁画,若涉及外出展览,当如何做好保护措施?根据王佳的介绍,陕历博馆藏壁画外出的展览非常少,基本上没有壁画的外展,“但在少数情况下需要外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