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大明王朝的最后77年
摘要:白银中毒:大明王朝的最后77年。
“倭寇”,还是后来胡宗宪诱捕纵横东南海域、在日本叱咤风云的大海商汪直,都是政策管制趋严的表现。
然而,这是一把双刃剑。严禁海外贸易,相当于切断了白银输入的路径,引起浙闽两省的内部反抗不说,光是对于明朝货币的供给而言,就已经造成了白银紧缺的恶果。
所以,1567年,隆庆皇帝上台后,帝国已经有撑不住的迹象,赶紧开放了“海禁”和“银禁”,以宽松的政策,促进白银流入。巨量的白银,最终缓解了明朝的经济窘迫,并促成了后来张居正的改革,增强了朝廷的财政实力,使其能够为之后的“万历三大征”买单。
如果嘉靖再活10年,或者没有隆庆开关,继续执行严苛的海禁政策,明朝能不能撑到17世纪,真的很难讲。
可以说,明朝最后的命,是白银给的。

《大明王朝1566》中的嘉靖皇帝(陈宝国饰演)
03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明朝续命依靠白银,明朝的死,最终也因白银而起。
有一个著名论断: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资本主义萌芽,正是中国对白银的需求和进口催生出来的。
白银类似于当代的外汇,为了换取外汇,明朝发展出了成熟的外向型经济,促进整个社会向着专业化、商业化,甚至跨国、跨区域的方向发展。特别是江南地区,随着国内外对丝织品、棉布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土地从粮食作物改种桑麻等经济作物,越来越多的人改行进入到纺织生产和贸易行业。这些地方的人民得风气之先,游走在海外贸易的灰色地带,赚得盆满钵满,成为最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
传统理解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江南、东南沿海地区被冲击得七零八落。
白银大量进入中国社会,财富暴涨,也改变了当时人的金钱观念、消费观念以及社会关系。
我们熟知的,《金瓶梅》等情色小说在晚明的泛滥与畅销,正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市民阅读情趣的产物。这引起了一些观念保守者的警惕,他们认为,拜金主义、奢靡消费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表现,而归根结底是整个社会对白银的渴望引起的。他们呼吁大家回到明初那种纯粹的自然经济时代。

回去是不可能回去了。
但朝廷真正的隐忧,并不在于白银引起的商业发展和风气演变,而在于国家彻底失去了货币的控制权。
早在弘治时期(1488—1505),户部尚书丘濬就从明朝的统治需要出发,主张应该由君主垄断货币权,如果朝廷放弃货币铸造权,就会造成社会混乱。
明朝的法定货币大明宝钞,因为无限制发行而崩溃,白银于是取代大明宝钞成为国家的主要货币。但由于中国自产白银十分有限,明朝政府无法行使白银铸币和发行权。虽然很长时期内朝廷并未承认白银的法币地位,但实际上,国家已经默认了白银的流通及其重要性。而政府手里又没有白银货币,大量的进口白银货币由外贸巨商掌握,这相当于国家把金融命脉委之于商人。
以丘濬为代表的一些官员,预见到国家垄断货币权的历史,在明朝中后期结束了。国家权力,将被极大削弱。
果然,明朝晚期政府一步步向操控了进口货币的商人妥协,制定了一系列重商政策。著名的“一条鞭法”,就是帝国内部,政府与商人、社会相互博弈的产物。张居正曾说,“一条鞭法”乃“势所必然,势所必行”。顺应了白银货币化的趋势,明朝国家财政收入,在“一条鞭法”全面实施后,提升了整整一倍,从国库一年收入200万两白银,飙升到400万两左右。
然而,一场巨大的危机悄悄降临。
关于明朝覆灭的原因分析,我们已经写过很多,比如气候因素、自然灾害、民变频发、满洲崛起、朝廷党争,甚至最后一任皇帝努力自救但使错了方向等等。应该说,任何朝代的沦丧,都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白银,也参与了埋葬明朝的整个过程。
虽然明朝皇帝自始至终抗拒海外贸易,不到绝路不会开放海禁(隆庆开关),但事实上,基于白银这种介质,明朝在15世纪末以后的大航海时代中,扮演了世界经贸中心的重要角色。有学者指出,在“丝(丝绸)银(白银)对流”的贸易中,形成了以明朝中国为中心的南海经济共同体。
明朝由此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了世界经济体系中,与寰球共冷暖。
1620年代起,欧洲市场爆发了贸易危机,西班牙等国家重商主义盛行,开始采取措施遏制白银外流。中国商船原来每年有40多艘停泊于马尼拉,到1629年,仅剩下6艘。贸易萎缩,输入中国的白银锐减。
1634年,西班牙颁布了紧急限制贸易的征税令。
1639年,中国商人在马尼拉遭到西班牙人和土著的大屠杀。
1640年,日本断绝了与澳门的所有贸易往来。
1641年,马六甲落入荷兰人手中,印度果阿港与澳门的贸易线也被切断。
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急剧下降。
而这一切,都发生在崇祯时期。
朝廷早已丧失货币控制权,常年对后金、对内乱的战争都需要巨额财政,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世界却不太平,经济危机来袭,白银输入的通道几乎都断了。这就是崇祯统治时期,朝廷一直处于缺钱状态的深层原因。崇祯朝的悲剧,真是一半在人,一半在天。
明朝政府采用的应对办法,是加税。从1618年至1636年,18年间,连续七次增税以应付满洲人的入侵和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这些新增的税收,从社会中抽取了大量白银,让处于经济衰退期和自然灾害频发期的整个社会雪上加霜。由此触发更多的民变和反抗,明朝逐步走入死循环。
帝国的贪官和巨商,原来就有窖藏白银的习惯,巨额白银被藏入地窖,退出流通领域,如同进入黑洞。如今,白银紧缺,民间惶恐,也纷纷窖藏白银自保。结果,一方面海外流入的白银少了,另一方面国内流通的白银也少了,造成了严重的银荒。
1642年,崇祯要求户部发行5000万贯纸钞,每贯兑换白银0.97两。这是想赤裸裸地从老百姓手上抢劫白银,时人评论说,“百姓虽愚,谁肯以一金买一纸”?
1643年,安徽桐城人蒋臣赴京出任户部主事。他经历过家乡民变,在日记中说,如今天赤如血,流民万里,无外乎就是贫户去抢富户的白银罢了。
一年后,明朝覆灭。死因之一,被诊断为“白银中毒”。
参考文献:
全汉昇:《中国近代经济史论丛》,中华书局,2011年
[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
[美]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
樊树志:《明史讲稿》,中华书局,2012年
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史学月刊》,1993年第1期
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