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陶渊明归隐体验报告:很美好,也很辛劳
摘要: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诗意盎然的田园梦。
毕竟是知识分子,写诗可以,干农活不行,辛辛苦苦忙活一年,到头来连温饱都成问题:“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
自从辞官归隐之后,陶渊明生活水平直线下降,后来家里遭了一次火灾,更是穷困潦倒,可以说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到最后,连酒都喝不上了: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人穷志短,竟然沦落到喝酒要靠亲友施舍,喝了上顿没下顿,陶渊明忍不住在诗中叹息:“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田园的生活除去精神上的恬淡美好,露出现实而又粗砺的一面。
5、世外桃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有人说,这篇颇具传奇色彩的《桃花源记》,描写的就是陶渊明理想中的田园生活;
还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其实是一部恐怖小说,渔夫误入的是人死后的另一个世界,一切都是幻象,所以,事后无论怎样寻找,都再也找寻不到,南阳刘子骥,一直找到死,也没有结果。
人世间,难有那么美好的田园生活。

外界依旧视陶渊明为人生楷模,工作失意的人们以他的事迹为精神支撑,陶渊明作为采菊东篱,悠然自得的天下第一隐士形象决不能倒,这面子说啥也得撑起来。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就是在生活最困难的日子里,陶渊明也没有停止自己的文学创作,他以归隐后的生活为主题,写了大量的田园隐逸诗歌,用纯朴自然的语言和高远脱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被后世尊为田园诗派的开山鼻祖,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是的,虽然归隐后的生活并不如意,但在陶渊明的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个远离尘世,岁月静好,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那才是他理想中的田园生活。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诗意盎然的田园梦。
转载自: 公众号孙继胜的小宇宙
作者:孙继胜 归去来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