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端午节跟屈原绑定在了一起?
摘要:早在屈原出现之前,吃粽子和端午节即已存在。
子,市场上也有粽子兜售,种类多、样式巧。
端午节不仅与屈原有关
看来,粽子和端午节的起源确实远在屈原以前。只是越往后知道其形成原因的先民早已不在,人们也无法理解这些习俗活动的真正动机,于是依据各自想象,对其进行新的解说,若是这些解说附会上一些知名的历史人物或是戏剧性的情节,更易吸引人们注意,从而口耳相传。
汉代出现的众多端午起源说中,端午节还与伍子胥、曹娥、越王勾践等人有关,以伍子胥为例,他比屈原早生了两百多年。本为楚国人,因其家族在楚国被迫害,辗转流亡至吴国,协助公子光成为吴王阖闾,被后者重用。阖闾去世后,伍子胥以辅政大臣身份辅佐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后,越王勾践请和,夫差答应,伍子胥认为应一举消灭越国,若是留下勾践,此后必有祸患,夫差不听,反倒在越人挑拨下赐其宝剑自尽。

《端阳故事图》 册之悬艾人,清乾隆,徐扬,绢本设色,纵20.7 厘米,横18.2 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端午节最初是带有驱毒辟邪意义的节日,民间有将艾草扎成人形挂在大门的习俗,认为可禳除毒气
临死前,伍子胥留下遗言,要家人在他死后将双眼挖出,挂在东城门上亲眼看着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得知后,暴跳如雷,赶忙命令手下将伍子胥尸首扔进江里。后来,勾践东山再起,一举灭吴。因为相传伍子胥尸体于公元前484年五月五日被抛往钱塘江,所以民间认为钱塘江潮就是伍子胥指挥水兵来淹夫差的,伍子胥亦成为“潮神”,百姓为其立祠于江上,于每年忌日即五月初五设祭。
到东汉汉安二年(143)端午,一名巫师曹盱在舜江驾船迎“潮神”伍子胥的仪式中,因突然的狂风大作被卷入浪中,14岁的女儿曹娥数日见不着父亲的尸体,昼夜沿江号哭,不久投江而死,神奇的事情发生在五天后,当她的尸体被打捞出来时,乡民们发现,曹娥与父亲的尸身抱在了一起。乡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改舜江为曹娥江,并以曹娥为水神。县令官听说曹娥的故事后,对其大为赞扬,上报朝廷,册封曹娥为孝女,为她立碑(《曹娥碑》)建庙,碑上清清楚楚地写着,曹盱之死是为迎伍子胥,曹娥之死是为父亲,曹娥的经历再次印证了民间端午迎伍子胥的传统。
难怪《荆楚岁时记》载,“邯郸淳《曹娥碑》云: ‘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足见在当时的吴地,伍子胥的号召力比屈原还强,至今苏州人仍在端午节纪念伍子胥,感念这位姑苏城的建造者。
至于越王勾践说,《越绝书》(东汉吴平著)上说勾践在五月五日这天操练水军,为了迷惑吴国,对外声称“竞渡”,复国后,越人便以五月五日作为纪念他的节日。屈原投江后,百姓纷纷划船打捞其遗体,或以鼓声吓走吃掉遗体的鱼,进而发展为赛龙舟的说法深入人心,可据学者考证,这方面内容的记载不早于东汉中后期,而在屈原自溺之前两百余年的吴越两国,已有了龙舟竞渡活动。“把端午节吃粽子、挂五色线禳灾等和龙舟连在一起组成为共同风俗的,当在晋以后,其中起有关键性影响的当是纪念屈原投江之事。”
只是随着时间推移,纪念屈原逐渐成为端午节俗中最重要内容和端午节俗的唯一起源,这当然与屈原的形象、经历、文品、人品及被后世推崇、不断被神化有关,反过来说,屈原传说的加入,又进一步丰富和升华了端午节的文化意义,“到了现代屈原的‘狐死首丘’式的爱国,更与民族国家时代的意识形态相适应而获得巨大的生命力。”
参考资料:《闻一多全集》、刘晓峰《端午》、王仁兴《中国年节习俗》、宋颖《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化表述》
【国家人文历史】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