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人如何穿出时尚正月?
摘要:那么明朝人正月里来穿什么纹样呢?简单地说,就是:
馗身旁一小鬼手持大戟,上挂小葫芦,取“大吉葫芦”的谐音(图17)。

图15、大红地五湖四海两色缎(经皮面)

图16、定陵出土的钟馗补子图

17、明宪宗《新年元宵景图》局部
元宵节有赏灯之俗,应景纹样非彩灯莫属,因此元宵的吉服又被称作“灯服”。高兆《启祯宫词》云:“一色蟒衣灯景补,重来玉陛看鳌山。”正是晚明宫中过元宵的真实写照。皇帝后妃的灯景补子仍少不了龙与凤(图18),各类灯景织物也比较多见,图案大都取自现实的灯笼造型,只是相比葫芦纹而言缺少了一些变化(图19)。由于元宵节紧随新年之后,两节的吉服元素很自然地被结合到一起,于是出现了“葫芦灯笼”纹,即将灯笼顶盖下的灯毬换成葫芦,葫芦内饰以“万寿”、“平安”等吉语或方天戟、玉磬(谐音“吉庆”)、杂宝等(图20、图21、图22)。

图18、明 刺绣龙纹灯景补子

图19、明代灯景织物(经皮面)

图20、明 红地刺绣卍寿葫芦灯景龙纹补子

图21、明代葫芦灯笼纹织物(经皮面)

图22、明 金地缂丝葫芦灯笼仕女纹袍料局部
这些吉服纹样为了烘托节日气氛、迎合人们求福禳灾的心理,大都采用“闹装”的风格,但主次图案排布得当,细节变化丰富,看上去繁而不乱,远胜于现代设计中生硬堆砌、俗艳骇人的所谓“中国元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