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搭配头饰之男子头饰
摘要:汉服搭配头饰之男子头饰
即为一旒,所以旒又称为“玉藻”。天子的冕冠有十二旒,诸侯以下依官职等级递减。如《字汇·冂部》上载:“古者诸侯、大夫皆有冕,但以旒之多寡别耳。”据战国时赵国史书《世本》记载:“黄帝作冕旒,垂旒,目不邪视也。”因冕旒会在皇帝的眼前脑后来回晃动,也会遮蔽视线,故有告诫皇帝目光不邪视不该看的事物,品行要端正,遵守礼制,并且要有威严之意。
冕冠的帽身(圆筒状)两侧各有一个小孔,称为“纽”。戴上冕冠后,要用玉笄(簪子)从纽的一侧进入,穿过冕冠内的发髻再从另一侧纽出来,如此冕冠便固定在头上不易松脱。帽身的底部有帽圈,称为“武”。
另外,在冕冠的两侧各垂一条悬系玉瑱的彩线,称“紞”。紞上的玉瑱,正好垂在耳旁,是用来塞耳的玉器。如《说文解字》载∶“瑱,以玉充耳也。”又《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以币锦二两,缚一如瑱。”杜预·注:“瑱,充耳。”孔颖达·正义:“礼以一绦五采横冕上,两头下垂,系黄绵,绵下又县玉为瑱以塞耳。”所以瑱又称为“充耳”。天子的充耳为玉,诸侯则为石。充耳只是悬挂在两耳边,不是直接塞进耳内,目地是提醒皇帝身居宫中耳不聪,不可妄听,勿信谗言。
目前能见到的冕冠实物均为明墓出土,如北京明定陵的两顶十二旒冕冠、山东鲁荒王墓、江西宣益王墓、湖北梁庄王等墓出土的明朝皇太子、亲王等级的九旒冕冠。


通天冠
通天冠,也称高山冠,皇帝戴的一种帽子。通天冠是级位仅仅次于冕冠的冠帽,在山东嘉祥东汉武氏祠画像石刻有身份榜题的王庆忌、吴王、韩王、夏桀等人物,头上所戴都应是通天冠,其形状与汉画中的进贤冠结构相同,不同的只是展筒的前壁,进贤冠是前壁与帽梁接合,构成尖角。通天冠的前壁比帽梁顶端更高出一截,显得巍峨突出。学术界认为通天冠正前方高出的这块前壁就是金博山,《隋书·礼仪志》称它为"前有高山",故通天冠又叫作高山冠。金博山向前倾斜,上面饰有蝉纹。

网巾
网巾,古时男子用来束发的网状物。是古代一种系束发髻的网罩,多民黑色细绳,马尾、棕丝编织而成。网口以帛作边,边子两幅稍后缀一小圈,用金玉或铜锡为之。两边各系小绳交贯于两圈内,顶束于发,用以裹头上,使发齐正。有总绳、拴紧,所以又名“一统山河”,或称“一统天和”。网巾的作用,除了约发外,还是男子成年的标志。一般衬在冠帽之内,也可直接露在外面。网巾的产生,约在明洪武初年,据传与明太祖有关。上至贵官,下至生员吏隶,冠下皆着网巾。平常居家时可以露在外面,外出则必须戴上帽子,否则被认为失礼。
用法
用时将网口扩大,罩于头 上,使头发全部归于网内,再拉紧丝绳,分别收紧网口,起到束发作用。在网巾的顶端有一小孔,此孔是供发髻穿过使用的,制法如同网中的下口,发髻穿过后,即可将网口丝绳收紧。
寓意
明人将此巾与现行统治结合起来,引申出“尽收鬃(中)?(华)”的意蕴,赋予“一统天下”、“一统山河”、“一统天和”的文化寓意。这种不分贵贱,皇帝庶卒皆可佩戴的网巾,一般不单独使用,多用作各种冠帽巾里内束发之用。但这多指官宦士绅,而广大劳动者却不拘此礼,他们为劳作方便,也有直接戴于头上的。

翼善冠
翼善冠,冠名。为皇帝常服冠戴,因乌纱帽折角向上加“善”字,后名“翼善冠”。与唐代相较,明代“翼善冠”要简化得多。此翼善冠分为“前屋”、“后山”和“金折角”三个部分,冠上加二龙戏珠。
翼善冠 - 金丝蟠龙翼善冠
蟠龙翼善冠用极细的金丝编织而成。下缘内外镶有金口,冠的后上方有两条左右对称的蟠龙于顶部汇合,龙首在上方,张口吐舌,双目圆睁,龙身弯曲盘绕。两龙之间有一圆形火珠,周围喷射出火焰。

幞头
幞头,以巾裹头,称为代替冠帽约束长发的头巾。幞头有四带,二带系脑后,二带反系头上,曲折附顶,所以也称“四脚”、“折上斤”。这是一种用黑色纱罗做的软胎帽(一度用木胎),裹在发髻的后部,稍稍突起并微微前倾;帽带两条系于帽顶前部,两条垂于颈后,或长或短,式样有三五种,初尚平头小样,而后渐高。幞头之制出于北齐,隋唐之初逐步定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