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汉服推荐

“汉” 与 “服”——汉服运动的两种视角

来源:朝云辞

摘要:“汉” 与 “服”——汉服运动的两种视角

哀公其实对儒学并无兴趣,其发问语含讽刺。孔子知道哀公之意不在问儒服,而是意在取笑儒生,所以故意说不知儒服。并非孔子真的不重视衣冠。如果继续把这篇文章看完,大家就会发现孔子马上又从所立、所行、所思、所言、所学、待人、交友、出仕、心境、态度、气质、容貌等方面讲解了儒生具备的修养,最终哀公大受震动,“终没吾世,不敢以儒为戏。”

而孔子在后续谈儒生的修养部分的第一句话就是“衣冠中,动作慎”,孔子反对的是只重外在而忽视内在,绝非倡导不重衣冠礼仪。实际上,中国传统从来都追求“礼仪其外”与“修为其内”的统一,讲究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只是同时强调“君子耻服其服而无其容,耻有其容而无其辞,耻有其辞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

其次,“形制视角”也是汉服运动相对于其他文化思潮(如读经热等)的重要特点和优势。汉服运动是通过由表及里、由器具到精神的思路去引导人。在浮躁的现代娱乐社会,让现代人静下心去亲近古典,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极其艰难的事情。而汉服运动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复兴的思潮,其在传播上的成功是无与伦比的,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非常罕见。其成功原因就在于,精神总要由器具来传递,而相对于四书五经琴棋书画,精美的服饰是亲近门槛最低,效果最明显的一类。几乎不需要任何时间去学习,只要把衣服穿上,自然就能够在镜子里感受到民族的血脉和文化的传承。

也许这么说有些夸张,是的,汉服并不能立竿见影地改变人的内在,也许某些评论家还会发出沐猴而冠的感慨。但是,汉服可以以美的形式在人的心灵中种下一颗种子,哪怕是再顽固的心灵也无法拒绝。在合适的时候,这颗种子就会生根发芽。无数的青年(包括笔者本人)就是通过汉服的种子打开了古典世界的大门,而且这个过程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萌发和生长的过程,不需要鼓励或者强迫,从服饰到衣冠,从衣冠到礼仪,从礼仪再到博大的古典文化。也许刚开始只是单纯惊艳于服饰之美,再到朦朦胧胧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再到一知半解地体会礼乐的庄重。汉服,以最轻盈的形式,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搭建了一座美轮美奂的桥梁。

所以,汉服必须要有“形制视角”,只有制作出合格的服饰,这一切才会顺利的进行。如果只是粗制滥造或者天马行空,那这样的衣服只能给人带来戏谑和猎奇的感受。当然,形制视角并不意味着一味地刻复古代服饰,也应当适当地考虑现代的环境,才能做出最好的效果,如何在这两者之间进行平衡和取舍,又是一个需要研究者思考的问题。

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汉服运动所具有的“汉”(义理)与“服”(形制)两种视角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汉服复兴者们因各自的兴趣、擅长领域、着眼点等都有所不同,可能思考点会各有偏重。总的来说,大家只要各正其心,尽己所能,也就无所谓高下与对错。不忘初心,坚守衣冠,便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