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服热到汉服圈:江湖纷争恨不休
摘要:无论是十几年前,还是十几年后,汉服圈里的口舌之争始终没有停止

2016年4月9日,北京汉服协会上巳节雅集活动中,协会成员在默词(北京汉服协会提供)
这要追溯到2003年的11月22日。那天,一位名叫王乐天的电力工人,穿着汉服走上郑州街头。一周后,新加坡《联合早报》对此事进行了报道,称“在中国汉族男子日常生活中绝迹了三百多年的汉族服装,重现郑州街头”。杨娜在《汉服归来》中将这件事定义为“公众事件”,因为王乐天让汉服从互联网走到现实生活,并被媒体报道。于是,2003年成为汉服圈公认的“汉服运动元年”。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理解这件事。王乐天走上街头那天,路过一家商场,一位服务员冲着里面大喊:“快来看呀,日本人,穿着和服的日本人1
几乎每位汉服爱好者都有过类似经历。山东女孩紫菀因为《红楼梦》对传统服饰产生兴趣,2004年入汉服圈。一次,紫菀穿着汉服出门,路过一片停车场。一位管理人员正在倒热水,紫菀走过,两人四目相对。“我心想,大爷你小心点。没两秒钟,我都没有走过去,就看见他在甩手,把自己给烫到了。”紫菀模仿起甩手的动作,大笑起来,“我心里有一点抱歉,但这也不是我的错。”叶茂回忆:“还有些人会问你是干什么的,问你穿这个衣服有没有获得审批。”
2004年10月,国内一家网站发表了题为《寿衣上街?改革开放多年,封建迷信上街》的文章,称“他们(指汉服爱好者)希望能够为恢复传统的殡葬业做出贡献”。文章照片中出现的三位汉服爱好者以人格受侮辱为由将网站所属公司告上法庭,并打赢官司。这是国内“汉服诉讼第一案”。
黑猫印象深刻的另一件事是,2007年,国内20余家网站联合倡议北京奥运会采用汉服作为礼仪服饰。后来,央视的《实话实说》、北京卫视的《奥运在身边》都对此进行了讨论。
同在2007年,百度汉服吧反复遭受恶意攻击,出现了大量涉及政治、历史的极端言论。当时叶茂是汉服吧负责人,一天到晚埋头删帖。2009年,网络服务商以“有非法内容”为由,三次断掉天汉网服务器,导致网站暂停运行长达两年。
汉服究竟是什么
叶茂参与汉服运动15年,算是汉服圈的前辈了。身为英语老师,2004年起,他坚持穿汉服讲英语课10年。
叶茂清晰记得第一次上课的情景。他穿着汉服从走廊上走过,经过四五个班级,学生们瞬间涌到窗户前,盯着他看。有学生问:“这是真人吗?”叶茂的班里有200多人,进屋后,全班哗然。
后来,穿汉服讲英语成了叶茂的“规定动作”。每年结课前,他还要穿一件白色汉服,模仿《笑傲江湖》的令狐冲,给学生们唱许冠杰的《沧海一声笑》。
十几年过去,听过叶茂英语课的学生累计达到数万人。一位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听完课对汉服产生兴趣,放弃出国学习时装的计划,在武汉创立了汉服定制工作室。
现在,汉服不再是完全陌生的事物,95后甚至00后的学生经常主动找叶茂聊起汉服。叶茂不再穿汉服上课,他从台前转到幕后,将重心放在汉服理论的研究上。
圈内的种种纷争,在叶茂看来,根本原因在于理论研究不足。目前,同袍们只能从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书中寻找汉服的痕迹。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汉服演绎出几百种款式。什么是汉服,复兴何种汉服,鲜有权威答案。
2016年,杨娜出版的《汉服归来》一书,较详尽地介绍了当代汉服复兴运动。书中总结汉服特征为:交领右衽、无扣结缨、褒衣大袖。这个定义得到大多数同袍的认可,但不同意见不断涌现。“交领右衽肯定是有的,但还有对襟的、圆领的(汉服)。宽袍大袖就更不合适了,常服类的话有很多就不是大袖。”汉服品牌重回汉唐的创始人吕晓玮说。在这次华服日上,叶茂也提出了他的观点,汉服的特征即“交领右衽,平裁宽松”。

2015年6月20日,北京,汉服爱好者在端午节活动上编五彩绳(北京汉服协会提供)
吕晓玮也意识到汉服圈理论不足的问题。2013年起,她张罗着找权威组织或专家建设汉服理论体系。她邀请过百度汉服吧、福建汉服天下等民间组织,都被拒绝。2014年,吕晓玮找到国内一位知名的汉服前辈,连书号都申请好了,一等几年,却没了下文。“如果汉服的理论体系不建设起来,什么是汉服,什么不是汉服都弄不清楚,对汉服的发展非常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