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汉服推荐

齐鲁风:让更多年轻人从骨子里热爱汉服!

来源:朝云辞

摘要: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汉服的美发扬光大,让更多的年轻人骨子里喜欢这些东西。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声即淡,其间无古今。”如怨如慕的杳杳琴声,配上淡墨青衫、宽袍长袖,就是这把古琴的主人王忠坤最钟爱的衣着。

王忠坤,是青岛汉服协会的创始人,在岛城汉服圈乃至全国汉服领域都颇有名气,比起他的真名,“齐鲁风”这个颇为书生气的网名在圈子里有着更大的号召力。

齐鲁风对汉服以及汉服背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近乎执着热爱。

他说:“那时候,大家一有机会就会去各地的博物馆,找相关的文献古籍和出土文物,作为研究素材,然后把各自收集到的素材在网络群组里互通有无。”

他坦然道:“但汉服始终是一股小众的爱好,要让更多人都能感受到汉服的魅力,首先得让大家知道汉服是什么。”

齐鲁风把对汉服和儒家文化的喜欢,当成了自己的事业,成立了自己的汉服会馆。

除了做汉服的公益推广,他也会跟自己的朋友们一起设计、制作汉服。

(一寸一尺都饱含了齐鲁风对汉服的热爱)

90后的英子现在在齐鲁风的汉服会馆工作,“最初就是因为看到了老师的汉服活动,后来也是着了汉服的魔,现在在汉服会馆工作,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业,这应该是最幸福的事情了吧。”

“我们的汉服不光有古香古色、还原历史感的传统款式,也有中西合璧、加入现代元素的创新款。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汉服的美发扬光大,让更多的年轻人骨子里喜欢这些东西。”

采访

附青岛在线(2014年10月23日)关于王忠坤先生的采访:

作为青岛汉服协会的创始人,王忠坤在岛城汉服圈乃至全国汉服领域都颇有名气,比起他的真名,“齐鲁风”这个颇为书生气的网名在圈子里有着更大的号召力。

王忠坤说,大概13年前,还在大学读书的他第一次接触到了汉服。 “我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当时网上有少数几个人,投入非常多的精力和时间,热衷于整理、搜集汉服的各种资料。 ”

对古代文化充满兴趣的王忠坤,成为了国内最早一批研究汉服的人。现在,除了主业教授古琴外,他三分之一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研究和推广汉服上。

不同于蜀绣、制砚等传统工艺的代代相传,汉服在清朝遭遇文化入侵,中间有370年左右的中断期,王忠坤等爱好者要做的,就是进行一场汉服复兴运动,让早已经消失的汉服“重生”。

手头现有的资料有限,王忠坤这群爱好者将“考据帝”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从史书中《舆服志》章节里搜寻片言只语,跑博物馆、史料馆查找各种散件、文物,甚至从破损的塑像、残破的画像中寻找一点一滴的信息。

2006年,王忠坤在青岛创立了汉服协会,随着爱好者的加入,他们有了自己的QQ群、论坛和贴吧,人数也达到了1000余人,在有些中学、高校里,还有了“分舵”。

出去推广汉服,肯定要穿戴上汉服服饰。大概在2006年前后,花费了数天时间,王忠坤手工缝制出了自己的第一套汉服,如今仍然有汉服爱好者在沿袭他手工制作的方式。

“从网上找料子、裁剪、拼接,到最后的缝纫,都是自己手工做的,原来连补袜子都不会,现在绣花都不成问题。 ”青农大毕业的小朱,在大二时接触到了汉服,现在已经手工制作过4件汉服。

她说,自己的第一件汉服,整整花费了一周时间才缝好,中间经历了多次返工。虽然过程繁琐,但当真正把自己的手工汉服穿在身上时,那种满足和自豪感,远远不是购买汉服可以得到的。

汉服分为常服和礼服两种,不同朝代还有不同的流行趋势,男女地位的不同也有不同制式。严格按照制式制作出来的汉服,会有着超越时代局限的美感。

王忠坤所在的汉服会馆里,还摆设了步摇、翘头履等其他配饰,王忠坤说,这些首饰、配饰多是会员们自己琢磨,一点点手工打造出来的。在网上,一件最普通的汉服价位也在400到500元左右,而自己制作根据材料不同工艺繁简,成本会更高。

每到传统节日时,岛城的汉服爱好者们会聚集到公园、天后宫等地点,进行集中的展示、推广活动。

“传统节日包括饮食、娱乐、祭祀三部分活动构成,汉服更多地渗透到祭祀这个部分中,成人礼、射礼、祭祀礼中汉服都是重要一环。 ”每当王忠坤他们一众几十人,身着汉服焚香、抚琴、跳舞时,总会引起众多路人的围观,但这几年认识到这是汉服活动的人越来越多。

现在岛城的汉服圈子里,年龄最小的有初中生,年龄大的则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以年轻人为主。

仅今年,王忠坤就组织参与过4次汉婚婚礼,从服装、礼器、场景布置到具体礼节,全部按照礼仪来完成。作为汉服的推广者,王忠坤希望将来汉服可以被更多人所接受,甚至成为时尚、潮流,被更多普通人穿到生活中。

同袍观点

中国汉服博物馆馆长齐鲁风敬笔:

汉服复兴,在今后的几年,将完成从民学向官学的转变。从文化亚群体向社会文化系统的过度。汉服复兴第四阶段的关键问题就是人才专业化。

资本涉足汉服产业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止,所以必须要用学术引导。

如果圈内商家看不到这一问题,不能完成从圈内小作坊向服装工业的转变,就会被历史车轮辗碎。化民成俗,必由学乎。

汉服,从民学成为官学将从进入教育开始。官学和资本的合力,会成为未来十年汉服复兴的主导力量。

纠结于圈内问题,会让我们错失转型的大好时机。在历史关口,汉服圈的集体失明,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个圈子作废。

当我们内部变革的速度小于社会环境变革的速度时,汉服圈剩下的问题只是早死还是晚死的区别。

曾经,汉服圈扮演过中国社会思想启蒙的角色,向民众输出历史价值观。

目前,这一源动力已经不存在。

汉服圈的第二位作用,在于宣传汉服概念的成立,如今社会已经不排斥汉服,这一作用又被打折扣。

还剩下向社会传递汉服制度的身份,下一步这一作用又将消失。

我想,历史的记述者,会以这样的笔法书写,曾经有一群业余志愿者为民族服饰的复兴付出过很多。

汉服专业人士会演化为以下身份:礼学顾问,或者礼生。汉服设计师,形制监制。汉服学科职称。专业学会职称――齐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