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之美汉服归来 谁在传承传统服饰文化?
摘要:“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又云: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昨天是农历三月初三,相传为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诞辰,由共青团中央牵头发起的“中国华服日”线下活动在古城西安举办,活动包含华服文化研讨会、中国华服秀和华服日国风音...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又云: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昨天是农历三月初三,相传为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诞辰,由共青团中央牵头发起的“中国华服日”线下活动在古城西安举办,活动包含华服文化研讨会、中国华服秀和华服日国风音乐盛典三部分。近年来,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和华服的群体人数日益增加,他们穿着中华民族元素服装,推广国学、复兴传统文化。
为什么要穿起中国传统的服饰?北京汉服协会的会长庄少卿表示,现实中存在很多不好的现象,比如有人大呼传统文化全是糟粕,比如部分青年人对本民族文化一无所知,比如很多人崇欧尚美、哈韩哈日、数典忘祖,看到这些现象后,热爱传统文化的一批人便坐不住了,“我们是华夏儿女,我们希望可以通过穿着汉服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接近、发扬传统文化。”
汉服应该什么样?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杨娜:
能够称为“汉服”的服饰主要包含三个特征,即交领右衽、无扣结缨、褒衣大袖。书中详细解释说,所谓“交领右衽”,就是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无扣结缨”也称为系带隐扣,“汉服几乎不用扣子,两根细细的带子,一左一右在腋下结缨,一内一外就牢牢固定了衣襟。”至于“褒衣大袖”的“褒衣”是针对现代衣物紧身的特点提出的,而汉服的袖子一般也都比手臂长。
现象
传统服饰怎么兴起的?
上海APEC是“触发点”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杨娜对汉服研究已有数年,并著有《汉服归来》一书,据她介绍,国内汉服运动的兴起,大约是从2001年开始的,当年的上海APEC会议,正是汉服复兴的一个“触发点”。
按照APEC会议的传统,东道主国会提供一身传统的民族服饰供外宾穿着,例如1996年菲律宾的“巴隆他加禄”、2005年韩国的“图鲁马吉”等,与会领导人一起合影留念,这是APEC会议的亮点之一。
2001年的APEC会议闭幕后,各国领导人穿着“唐装”在上海黄浦江畔合影的照片,刊登在当年世界各大报刊上,登上国内中小学的课本,“唐装”也一度成为年度热词。
争议也由此而起,在当时并不普及的网络上,有网友质疑,“唐装”虽然有个“唐”字,其实是由清代的马褂衍生而成,甚至是国外华人居住的“唐人街”中的唐人所穿服饰,并不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
自此,网络上对于“中国传统民族服装到底是什么”的讨论层出不穷,旗袍、马褂、中山装等带有一些中国特色的服饰都被提出探讨,宽袍大袖的“汉服”也被人提出而进入公众视野。
随着电脑和网络的逐步普及,热爱中华民族服饰的网友们开始以网络为平台,一起“发帖”交流。据杨娜介绍,2003年元旦,网友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网络平台,随后正式命名为“汉网论坛”,网友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民族文化和服饰的讨论,发表原创性文章,该网站为中华民族服饰搭建了交流和传播的平台。
汉服重新亮相街头
复兴传统服装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汉服究竟什么样?”“如何获得一件汉服”。2003年开始,网友纷纷开始自己动手制作,据杨娜介绍,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华裔青年自己“复原”了一套汉服并拍照发至汉网,一位来自江苏的网友也根据清代记载古代制度名物的《乡党图考》自制了一件汉服。
无论是网上的各种讨论还是复制古风的衣服,这些都是在互联网平台进行的,传统服饰真正被穿上街也是在2003年。一名叫做王乐天的网友,从商家定制了一套汉服,这件汉服是商家根据《大汉天子》中的服装样式仿制的。11月的一天,王乐天穿上这套衣服,走上了河南郑州的街头巷尾,不仅逛街、游公园还乘坐了公交车,在旁人看“出土文物”的异样眼光里,王乐天穿着汉服走了五个小时。有了第一次的尝试后,热爱中华传统服饰的网友们也坐不住了,纷纷定制和自制各种服饰上街。
北京汉服协会的负责人蔡泽鸿和吴佳娴,回忆第一次穿汉服的情景,忍不住笑起来,“我当时和我妹妹一起买了‘汉服’就穿着上街去了,现在回想起来,那就是一件四不像的影楼装。”吴佳娴介绍说,自己从2006年开始在网上关注民族传统服饰,当时头脑里虽然有“汉服”这个词,但是对于汉服正经应该是什么款式,自己却很迷糊。2006年10月的一天,吴佳娴穿上购买的“汉服”,打车前往大观园游园拍照,内心激动又忐忑。幸好一路上遇到的都是对吴佳娴“古装”充满善意好奇的人,吴佳娴愉快地向路人介绍了自己的传统服饰。
蔡泽鸿告诉记者,第一次穿古风的衣服上街,都会存在紧张的情绪,但这也是向大众宣传传统服饰和文化的重要途径,“有人很愿意了解汉服,我们就跟他们详细介绍,一谈能谈半个多小时。”然而,现实中也有很多人会对穿着汉服的他们指指点点,“你这就是韩国的衣服,你这就是和服。”蔡泽鸿说,面对这样的质疑的时候,宣传传统文化的想法就更坚定了。
调查
谁在传承传统服饰文化?
“同袍”携手弘扬传统
杨娜介绍说,汉服的复兴者们,彼此之间互相称呼为“同袍”,该词出自《诗经·无衣》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一句,原意是指战友、夫妻、兄弟、朋友间的情谊,“怎么会说没有衣服呢?我和你穿一样的衣服啊。”
自2004年,同袍们逐步开始在线下聚会,一起穿着汉服宣传古典文化。至今,国内比较大型的汉服活动包括礼乐大会、西塘文化周等,吴佳娴介绍称,每一届的礼乐大会都在不同的城市举办,同袍们会在论坛上深入探讨问题,一起为汉服复兴运动出谋划策。
“全国同袍的首次区域性网友聚会是在上海”杨娜告诉记者,2005年1月,来自北京、上海、河南、天津、山东、浙江等地的35名同袍网友聚在上海,一起参观上海博物馆周秦汉唐文明大展。
“我们和很多外地的汉服协会都有联系,大家经常一起参加礼乐大会、西塘文化周等等。”蔡泽鸿说,目前汉服活动较为活跃的地方包括上海、福建、浙江和川渝地区等。此外,北京的许多高校和中学设立了“汉服社团”,部分学校社团活动时,北京汉服协会时常帮助联系场地、外借服装,希望向更多年轻的学生推广汉服和中国传统文化。
学生老人都爱琴棋书画
据了解,脱胎于百度贴吧的“汉服北京”是北京最早的汉服社团之一,成立于2009年4月,全称是“北京汉服协会筹备委员会”。北京汉服协会会长庄少卿介绍,目前汉服北京的实名会员大概有300多人,更多没有实名的汉服爱好者遍布北京16个区,数量有千人,包括从事各行业的同袍和学生同袍。庄少卿说,汉服北京的成立,主要为了集结北京地区热爱传统文化,有复兴华夏衣冠理念的人,一起举办活动,协会的宗旨是“振兴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复兴华夏衣冠”。
北京汉服协会的负责人蔡泽鸿介绍,在协会还没有正式成立的2006年,几位“元老”就已经开始面向大众做宣讲活动,每年大约四五次,到2009年协会成立后,每年的元宵、清明、上巳(三月初三)、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这8个传统的节日,都会举办对应的线下民俗活动,大家穿着汉服,元宵节猜灯谜,重阳登高赏菊,冬至包饺子……每一次的活动都会有少则100人多至300人参加,经常参与活动的成员中,有不少初高中的在校生。
比起普通的民俗活动,协会还会策划一些与众不同的传统节日,比如在重阳节让子孙向长辈行敬老礼,在端午节包香囊、编五彩绳来“驱五毒”。此外,北京汉服协会也时常开展琴棋书画等主题活动,提供场地让大家体验古代的成人礼等。蔡泽鸿认为,汉服复兴运动,不是穿件漂亮衣服上街,让大家都认识汉服这么简单,而是要从各方面让大家了解、喜爱流淌在血脉中的传统文化。
蔡泽鸿表示,目前喜爱中华传统服饰的人数与日俱增,“有不少喜欢二次元文化和cosplay的学生参加活动,我觉得挺好,让年轻一代从漂亮衣服开始逐步了解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
同时,一些中老年人也参与到活动中,尤其是喜欢读书、弹琴、写毛笔字的老人家,“穿着汉服喝茶弹琴和穿着T恤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其实很多人都有一个古典文化的情结,但苦于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的限制,没有机会穿着传统服饰,我们的活动为爱好者们提供一个平台和机会,让大家在活动中释放。”
讲述
“汉服情侣”:
志趣相投充满文化自信
蔡泽鸿是福建人,家中长辈有几位教师,文化气息浓厚。蔡泽鸿犹记得小时候搬家,父亲用一米高的大缸子装书,装了好几缸。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蔡泽鸿从小喜欢读书,尤其热爱传统文化。
到北京上学时,有一天他无意之中点开了一个网页,页面上网友们对中华传统服饰的讨论,深深吸引了他,从此开启了他的汉服之路。渐渐地,蔡泽鸿开始参加同袍们举办的汉服推广活动,并在活动中认识了同样喜爱汉服的吴佳娴,志趣相投的两人在汉服的活动中彼此熟悉,很快就成为了一对“汉服情侣”。
如今,蔡泽鸿和吴佳娴已经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接受采访时,三岁半的大女儿也一同来了,穿着跟爸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