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汉服推荐

进击的 “汉服圈”

来源:朝云辞

摘要:一二十岁的姑娘小伙喜欢什么,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如果将环境限定在一场晚会,那么颇具偶像气质的青年歌手,九成九会是最受年轻粉丝追捧的对象。

今用”。一些模特头戴西式遮阳帽,挎着皮包走过,同样收获了在场同袍及B站直播中弹幕的赞赏。

参与华服日晚会走秀的商家

如果汉服存在继续改良的可能,何必追寻从前的制式?事实上,所谓“汉服”本身就是在千年历史中不断改良前进的。既然磕头、跪拜等古礼不必复兴,汉服受制于古代工艺的局限性,同样不必。

最开始接触汉服啊?那时候没什么目的,就是觉得好看。可能这是一种血脉里的文化认同吧,就比如跟一个中国人说“长安”这个词,他脑中浮现的画面,八成和你我一样。

华服日的兴办,既合乎情理,又出乎意料。合理的是,年轻人已经在“传统文化寻根”上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积极性,B站陈睿曾经表示:国风爱好者过去5年增长20倍,“国风”将成为“二次元”接班人。跳出二次元和年轻人,《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内容,在更大的范围内也取得了一定成功。

出乎意料之处,则主要源于汉服圈复杂的内部。一位同袍告诉我,若非共青团中央牵头,不仅汉服圈持不同意见的人士很难(事实上也从未)相聚一处,白纸黑字的“倡议书”更是绝不可能成为现实。

虽然传统文化复兴是国家政策方向也是文化趋势,但“汉服圈”作为一个小众且复杂的圈子,不仅是块肉少的骨头,也是块难啃的骨头。以团中央宣传部闫光宇等人为代表的青年官员,不惜接触这一“敏感话题”,排除所有杂音,达成了团中央、相关企业、地方政府及“汉服圈”的团结,举办了华服日这一规模空前的活动。

虽然第一届华服日并未公开售票,到场观众绝对数量并不大,但据工作人员透露,华服日B站直播的在线观看人数高达316万,创造了B站直播历史的在线人数最高峰——之前的最高峰由洛天依演唱会的100余万保持。而团中央在全平台的直播,观看量则累计高达1856万。与此同时,主办企业之一“东家”为本次华服日推出的“穿我华服”H5页面,目前点击已达到1230万人次。考虑到这一页面的工具性质,其数字今后也还有上升潜力。

身着华服的B站22、33 coser

然而,规模不是重点,晚会也不是成果。华服日最大的价值,在于提出了“复兴不是复古”的指导思想。华服日倡导继承和创新的结合,拒绝以古非今、厚古薄今,这等于揭示了“狭义汉服”难以走向大众市场的现实,也强调了科技和商业在文化复兴中的重要地位。

仅从“华服”“汉服”一字之差,便不难看出何种思想是圈子、大众及国家能共同认可和接受的。摒弃无益的细节纷争,专注于“传统文化复兴”和“爱国精神”,华服日才得到了汉服运动有史以来最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如果从文化认同的角度考虑,无论是“同袍”“剑三玩家”还是“国风爱好者”,都是同一类人;在这些或入世或出世、或寻求认同或“圈地自萌”的年轻人身上,不难窥见野蛮生长的爱国热情。团中央借华服日契机,摒弃了与文化认同伴生的“民族主义”“封建残余”等落后思想,以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态度,将这些爱国青年团结起来。

就像团中央对《那年那兔》的态度一样:即便年轻人自己搞出的东西不甚科学,如果本意是好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和扶持。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汉服圈吸收国风圈的开放、多元,国风圈接受汉服圈的文化熏陶,当然不是始于团中央的引导。如上述同袍所言,科技的发展、商业的发达,在各个领域促进了不同人群的接触与融合。

华服日晚会的前一天,汉服圈各位KOL及商家聚集一处,在学术层面就“今日汉服”展开研讨。除了汉服商家,B站、东家、米漫等企业也参与其中。米漫COO万亚捷在研讨会结束后表示,米漫愿意为在场的所有商家免费制作国风音乐,共同促进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我是一个生意人,想法也很简单。圈子越大,机会越多。国风和汉服结合是偶然的,也是大趋势。不管企业做的是什么,只要沾传统文化,面对的就不是一个小领域,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特别大的概念。

相比汉服圈的保守、内敛,团中央的谨小慎微,商人的态度可能是最开放的,他们拥抱一切变化。我在同袍中发现了一位房地产商,他购置了一处古代园林,想从“住”开始,做“传统生活方式”的一系列生意。他说,他们最近着力于古代妆容的复原,“那就不能用现在这套化妆品了。”

而主办方之一的东家,则以平台的形式吸纳了各式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匠人手作”。东家不仅构建了包括文章、视频的传统文化社区,更是竭力发掘那些现代人感兴趣的、有商业价值的手工艺品。从茶叶到茶具,从陶瓷到玉石,东家CEO俞海华说:“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

你有空可以去看看那些手艺人,有很多80后、90后,特别年轻。他们不是隐居深山老林的大师高人,都有自己的创业梦想,都希望自己做的好东西能卖出去。我们做一个传统文化生活平台,就是给他们创造机会。

“复兴不是复古”。最认可这句话的,除了东家,就是一众汉服商家了。汉服的盗版问题多年来得不到解决,主要因为一些人以“汉服是古代服装,没人拥有版权”为由大肆仿制。随着华服日确立了“继承创新并举”的方针,汉服商家的“创新”得到了承认,汉服正版化也终于走上了一个光明的开头。

商人自然是逐利的。但在单纯的逐利之外,专做传统文化生意的这些企业,经历过小众期的蛰伏,也有对未来的野心。几乎所有商家都认为,传统文化复兴是个越来越明朗的趋势。东家对我说,很多中国人活到三四十岁开始喝茶赏玉、把玩手串,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回归。“原因很简单,他们觉得这样最舒服。”

但另一方面,在商业意义以外,企业也确实是文化复兴最有效的推进者。这不仅因为他们以实在的产品将“文化”具象出来,更因为他们骨子里“实用主义”的心态极大改善了文化圈保守、封闭、死抠细节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商人及互联网的存在,如B站董事长陈睿所言,是必不可少的。

他们对于文化和内容的需求在深度、广度和多样化方面比上一代大得多。在文化的深度上,在创作上,这一代用户和前一代用户的需求有非常明显的不同。

属意诸君,兼以自勉

如果说你也曾担心汉服人士是满口之乎者也、动辄拱手躬身的“奇人”,那么今后大可不必。他们对科技与互联网的拥抱不在任何人之下,而他们希望传达的很多东西,都有必要借助今日社会才能成形。

这不仅因为汉服与国风、80后与00后越来越深地结合在了一起,更因为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推动者逐渐形成了正确的复兴意识。陶老师的当代骈文《礼乐对》便很好地表达了关于汉服最切实的态度:

夫冠服之盛,文物之昌,仆所乐睹,亦众所乐见也。然齐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乃得衣裳之会;武灵胡服骑射,拓疆千里,方有邯郸之兴。礼乐诚在乎庙堂,不惟在乎庙堂,编钟乐者一夫,而千载绝响;竹箸便者百姓,而万世留存,此仆之所属意夫诸君,兼以自勉者也。

说简单一些,无论“团团”“国风圈”还是各位企业,流淌在中国人血脉里最深远的文化认同,大概就是“实用主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