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汉服推荐

同袍常礼考误——2017年礼乐大会稿

来源:朝云辞

摘要:作揖跪拜进退之礼,是同袍们在践行与推广汉服文化中所必须要了解的,但是或认识未到,或受一些世俗以及影视剧影响,很多礼仪动作与礼仪讲解我认为还是有一些不足。就我所看到的一些汉服活动,及与同袍的一些交流,谈一下我认为常存在的问题。

教之曰:‘汝揖时口念正月二月至十二月,乃完一揖,则自迟矣。’一日,遇友于途,如其言作揖,又迟甚,及揖完,友已去矣。乃问傍人曰:‘是哪一月去的?’” 有此可以知作揖过快则显得倨傲,当然也不能慢的离谱。同样在行跪拜礼的时候,献官往往礼服佩玉在身,站起跪下多次,同样也不可过快。通赞在唱礼的时候应该注意节奏。

7. 天揖土揖问题

在一些网络资料,以及同袍在推广讲解作揖礼的时候,有时候会讲解并且展示所谓的“天揖、时揖、土揖”:天揖拱手上推、时揖拱手平推、土揖拱手下推,天揖对长辈、时揖对平辈、土揖对后辈。

这种讲解是很成问题的。一则是这些都是先秦的概念,在后世基本不再使用,《周礼·秋官·司仪》“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 这几种行礼的方式主要是区分血脉亲疏的,在先秦并不作为长辈前辈的区分的。而后世我们有更加明确的长幼行礼的动作,屠义应《童子礼》说“凡与尊者揖,举手至眼而下;与长者揖,举手至口而下。皆令过膝。与平交者揖,举手当心,下不必过膝。”

二则是行礼的动作,一方面先秦去今已远,并不知道动作的细节是什么,比如是否弯腰,手是否圆拱上下,还是直直的推出去。我们只能通过东汉郑康成的注释来理解“土揖,推手小下之;时揖,平推手也;天揖,,推手小举之。”但是具体的细节我们是不明确的。故而我们最好是采用宋明时代的礼仪,动作描述清晰,有实际的操作依据,可以参考容像陶俑等辅助资料。先秦典籍中的礼仪,作为同袍或者儒生自然应该有所了解,并且能够厘清其义理,但是现实操作最好还是参考宋明以来的礼仪描述。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考据和观点,如有什么者考证的错误或观念的偏颇,请大家不吝赐教,让我们共同将传统礼仪做得更好,将汉服文化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