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袍常礼考误——2017年礼乐大会稿
摘要:作揖跪拜进退之礼,是同袍们在践行与推广汉服文化中所必须要了解的,但是或认识未到,或受一些世俗以及影视剧影响,很多礼仪动作与礼仪讲解我认为还是有一些不足。就我所看到的一些汉服活动,及与同袍的一些交流,谈一下我认为常存在的问题。
称之为“勤拜”,而一跪多次俯伏的称之为“懒拜”。
关于再拜的礼仪细节,在明屠义应《童子礼》中有记载:“凡下拜之法,一揖少退。再一揖,即俯伏,以两手齐按地。先跪左足,次屈右足,顿首至地即起。先起右足,以双手齐按膝上,次起左足,仍一揖而后拜”。这里是指的日常对尊长行礼,而在很多祭祀等礼仪过程中,是具有固定拜位的,那么行礼“一揖少退”是无需的,直接一揖即下拜俯伏,双膝齐跪也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四拜即两次再拜。
在先秦也有一跪坐连叩的情况,主要是老者行礼,因为老者的身体不便多次起身,故而便宜行礼,在明代也有一拜三扣的礼仪,一拜三叩与一跪三叩不同,一拜便是传统的“鞠躬跪俯伏”,故而一拜加三扣基本相当于一跪四叩。同样明代最大的礼仪是五拜三叩,是四拜加一跪四叩。明·吕坤言:“今臣子谢恩礼称五拜三叩,首载在会典,礼臣殊失本意矣,盖四拜四叩头耳,四拜毕不赞拜何以叩头?其实第五拜为一叩再加三为四叩耳”。故而在明代一拜三扣,实际只是一次“拜”,并不是四次拜,明代“拜兴拜兴拜兴拜兴”的口令并不适用于此,而今日韩国释奠礼却多采用连叩以为拜兴,不知何故。在明代祭祀先师先祖、子久不见父母而行礼都用每拜皆起的四拜,而再拜只礼更加广泛。
今日很多行礼都采用宋明时期的行礼口令,《大明会典·婚礼》“赞礼唱鞠躬、拜兴、拜兴、平身。婿鞠躬、拜兴、拜兴、平身。执事者以盏注酒授婿”,如释奠礼迎神送神为四拜,很多地区释奠礼行四拜采用的是“鞠躬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的口令,鞠躬即作揖,第一次拜即屈膝叩首,兴则直腰拱手,之后拜则继续叩首、兴则直腰拱手,最末平身则起身肃立。这种行礼方式是不符合宋明以来的口令解释的,一方面四拜再拜每次皆起,并不连叩;第二,“兴”当为起身,而“平身”当为直腰,并不为起身的意思。
对于“平身”的误解可能多来自于今日的古装电视剧。“拜”与“兴”相对,一个下拜一个起身,“兴”为“起”的意思无异议, “平身”与“鞠躬”相对,“鞠躬”为拱手弯腰,“平身”即为直腰,《明集禮》“引班唱鞠躬平身,指挥以下鞠躬平身……赞礼唱鞠躬,指挥使以下皆鞠躬,赞礼唱圣躬万福,唱平身,指挥使以下皆平身。”由此可以看到,鞠躬平身相对,中间可以无拜兴动作,可以有问安之语,实际上与一个完备的作揖礼类似了。再者,宋明每拜皆起,“兴”已经表示起了,何必再以“平身”表示呢?故而行四拜礼时候,当每拜皆要起身,同时保持鞠躬或者重新鞠躬等待下一次的“拜”口令,待四拜已毕,赞唱“平身”时候,鞠躬姿态的身体恢复为拱手肃立。
至于唱礼“一拜,二拜……”则过于民俗,行礼者需要自己默认兴起,“跪,一扣头,再扣头,三叩头”多为满清仪轨与口令,与宋明以来的汉地礼仪不太相同。另外曾与一些礼仪团队交流,竟有人以为“鞠躬”是现代词汇,不应用于传统礼仪,实际上在《论语》中即有“入公门,鞠躬如也”,宋明辽金元宫廷赞官唱礼皆用,民间的礼书如《文公家礼》、《泰泉乡礼》也用,可谓是十分常见的行礼口令。
5. 三拜四拜问题
今日民间礼仪行礼多以三为基数,如三鞠躬、三叩首、三拜等。这可能是受清代以来传统或者佛道的影响。有同袍或是受此影响,有时候在一些婚礼祭祀中行三拜礼,而自先秦以至宋明,以再拜为多。《孟子》“以君命将之,再拜稽首而受”,或者是再拜的倍数,比如明代常用的四拜,上文也已说,五拜三叩实则是四拜与一跪四叩。吕坤云“且拜无奇数,或再或四或八或十二,其奠献而俯伏非拜也故赞者不列于拜数”。
周礼中也有三拜,一般表述一对多的情况。“《仪礼》 “主人西南面三拜众宾,众宾皆答一拜。”唐通典注:三拜一拜者,示遍,不备礼也。《礼记·丧大记》“於士旁三拜”,正义:必三拜者,士有三等,故三拜之。”在古代,三、九之类的数字也往往代指多的意思。历史上除此一对多这种之外,对特定人员的行礼,一般是再拜为尊或者以再拜为基准的增加。唐代“郊天祭地,止于再拜”,《二程全书》“家祭凡拜皆当以两拜为礼,今人事生以四拜为再拜之礼者,盖中间有问安之事故也,事死如事生,诚意则当如此,至如死而问安却是渎神。若祭祀有祝有告谢神等事,则自当有四拜、六拜之礼”。这也给出了后世四拜的一个可能来源。《大明会典》:“四拜者,百官见东宫亲王之礼。见其父母亦行四拜礼。其徐官长及亲戚朋友相见止行两拜礼。”
除此一对多或者表述数量多这种之外,对特定人员或者神位的正式行礼的,历史上三拜的情况,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种
(1)亡国之礼。顾亭林《日知录》谈到:“(申包胥)七日哭也,九顿首也,皆亡国之礼也,不可通用也。韩之战,秦获晋侯,晋大夫三拜稽首。古但有再拜稽首,无三拜也。申包胥之九顿首,晋大夫之三拜也。《楚语》:‘椒举遇蔡声子,降三拜,纳其乘马。’亦亡人之礼也。”顾炎武认为三拜是急切之心的非常礼仪。
(2)佛道礼仪。或是佛道宗教为了与世俗表示不同,且他们好以“三”为基数。宋·道诚集《释氏要览》“俗中两拜者。盖法阴阳也。今释氏以三拜首。盖表三业归敬也。智论云。内式礼拜。大约身口业也。佛法以心为本。以身口为末。故三拜为礼数也。”。梁·慧皎《高僧传》即有“作礼三拜”之语,而道教典籍中北周《无上秘要》即有“次南向三拜”,宋明道教书籍中也是颇多。今日民间常有“神三鬼四”的说法,大约可能是民间拜神之事大多是由僧道管理,其礼仪受僧道影响颇多,而丧葬祭祖之事受儒家影响较多,故而常常拜四下。
(3)满清礼仪或者非礼。
满清礼仪非三拜,而多是三叩首,也是以三为基础。清·萧奭《永宪录》也提到明清礼仪的不同“明制行礼以十二拜为全礼。余有五拜三叩首、四拜之差。亦犹今三跪九叩首、二跪六叩首、一跪三叩首、一跪一叩首之异。”。清代资料中“三扣”之礼甚多,不必举例,而满人入关前也有多信藏传佛教的传统。近代佛道也常有一跪三叩的礼仪,比如道教有“一(作揖)礼三叩首”“三礼九叩首”,不知是佛道礼仪与满清礼仪,这期间是否如何相互影响的,有待大方之家考证。
历史上《周书·宣帝纪》:“诏诸应拜者皆以三拜成礼。”但是如顾林亭所言“天元自拟上帝,凡冕服之类十二者皆增为二十四,而笞棰人亦以百二十为度,名曰“天杖”,然未有四拜”,其可谓是僭越非礼,三拜也自然是非礼的创作。
除了以上之外,则偶有个性或者风俗之类的非主流情况,。例如清《宦乡要则》记载当门生见师长亦以两拜为可,受有三拜者按仪注师当回拜,唐代诗人方干因为常行三拜礼被称为“方三拜”,也说明三拜是几乎很少见的。
6. 行礼快慢问题
曾经在很多地方看到祭孔典礼的视频,几位“献官”身着古装,一步三摇,踱着方步往前缓缓的走。对于其服饰问题不必多说,这里单说行走的问题。很多人以为祭礼应该舒缓雍容,尤其是一些对汉服并不了解的人,穿上“古装官服”,不自觉的想象戏曲中官员的样子。实际上这是十分不合适的且非礼的,祭祀的过程本就是向先人敬奉的过程,怎么能让尊长等待自己呢?更不要说端起来架子了。
在日常生活过程中,我们知道侍奉尊长,应该以敏捷干练,及时做事,见人行礼也应该及时走向前去。周礼中也是以“趋”为礼,按周礼入宫门必趋,《礼记曲礼》“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战国策》中,触龙见赵太后,因为有足疾,只能“入而徐趋”。
一般来说在堂下与堂上的速度还是要有一些区别的,堂上细慢一些,《礼记·曲礼上》:“堂上接武,堂下布武。”郑康成注:“布武,谓每移足各自成迹,不相蹑。” 孙希旦集解:“趋有疾趋,徐趋二法,堂上接武即徐趋,堂下布武即疾趋也。”《新唐书》:“古者服冠冕,以佩玉节步。堂上接武,堂下布武,君前趋进而已”。
对于祭祀礼仪,献官同样也是身着冠冕佩玉的,在步伐稳健、心存诚敬的同时,应该具有相应的“趋进”。同样《礼记正义》中说“若祭祀之礼,〈尔雅〉云:‘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也可以作为在各种场景下行礼的快慢的参考。而执事赞引则在稳健的基础上,可以比献官更加迅捷一些,同时,祭祀过程中,也在捧帛、捧福胙的时候,是应该保持相应的详缓稳定的。《礼记正义》“执玉不趋。志重玉也。”,故而帛品、福胙之类也应可以类比。
除了行走的速度之外,作揖跪拜之礼也应注意速度,《童子礼》说“其仪度以详缓为敬,不可急迫。”明·浮白主人《笑林》“一人以作揖快甚,屡得罪于人。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