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汉服推荐

试论现代汉服运动发展代别划分及点评

来源:朝云辞

摘要:“现代汉服运动”是“现代汉服文化复兴运动”的简称,“汉服运动”在清朝灭亡时就曾有过,但更多的是指现代自本世纪初开始,由民间发起,以80后与90后的知识分子。

深的特点,在社会上往往容易获得认可。也正是这批人,开始逐渐地试图消除隔阂,打破“汉服圈”的壁垒,让外界认可“汉服”,而非敬而远之。

第四代汉服组织及复兴者,产生于近两年。第四代汉服组织同样指的是高校汉服社团,是高校汉服社团发展的必然结果;一般各高校汉服社团自创立后两三年,便会逐渐发展转型到四代。由于高校社团“铁打的社团,流水的成员”这一特点,以致社团的发展方向与风格直接决定于社长本人的性格与理念。所以第四代汉服复兴者接任社长之日,便是该社团完全转型之时。

而这第四代汉服复兴者,其产生方式和前三代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也许是古风音乐爱好者,也许是动漫控,也许是手工艺爱好者;无论是何,他们都喜爱着与汉服相关的某个领域,并从中偶然得知了“汉服”这一概念。他们并不了解在“一代”、“二代”阶段“汉服”的历史内涵,并不认识璇玑、摽有梅、王乐天等人,并不了解射礼、祭礼等“高大上”的礼仪;他们只是单纯地喜欢“汉服”,感觉这衣服很好看,他们只认自己的社长,因为那是带他们一起玩的人。他们会认同“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概念,但并不会有“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等情怀。

在他们的领导下,高校汉服社团会逐渐向一个纯兴趣类社团发展。社员们都是爱好古风、汉服、传统文化的汉子妹子,相互之间很能聊到一起,社团的微信群里非常活跃。社团一年到头也不会有什么任务性的东西,最多是开个晚会。平时社团会教舞蹈比如《礼仪之邦》,每逢各学院晚会、学校国际文化节,社团都会去参加。时不时地组织个外景拍摄,带着帅气的汉子和漂亮的妹子们去拍美美的汉服照。

在如今的高校汉服社团中,有不少“日常党”。平时上课时,会穿着斗篷、袄裙、比甲等。在他们心中,“汉服”和其他衣服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所谓“汉服”,只是一件衣服而已,没有那么多所谓的历史文化内涵。它很好看,很漂亮,很显气质,喜欢,于是便穿了。

在第四代这个阶段,“汉服圈”的高墙将会崩塌,外界开始普遍接受汉服及其组织和复兴者,而不是之前的敬而远之。

第五代汉服组织及复兴者,或许尚未产生,或许已产生但仅为个例。

个人认为,汉服组织的发展是符合“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规律的。自全国性论坛,到地域性社会组织,到高校社团,再到地域性社团联盟;个人推测,所谓第五代汉服组织,将会是一个全国性的联合组织,此时,第二代的社会组织已完成转型,和社团联盟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地域性的大组织,而后进一步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联合组织。它本身只是一个平台,用于促进相互交流和信息共享。其负责人可能是某地社团联盟的负责人,可能是某地汉服协会的会长,但无论是谁,他一定是一位青年才俊,理解早期同袍的思想与情怀,同时认可当今高校汉服社团的模式。

同时,在这个属于互联网的时代,汉服组织在经历了“线上——线上线下交替——线下”的变革后,应当从“社团联盟”开始逐渐回到“线上”。在线下活动的同时,也重视线上的宣传与交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掌握话语权,促进各地域、各社团间交流共享。

而第五代汉服复兴者,便是自第四代中的“日常党”发展而来,当然不仅限于此,任意代别的同袍都有可能转型为五代。个人认为,他们会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穿着“汉服”,就像穿着其他衣服一样,在属于自己的领域中,润物无声地推广它。当别人问起他们“这是什么”的时候,他们不会像第一代第二代复兴者那样解释科普一大堆,只会答上一句“汉服”。

对于这一代的汉服复兴者来说,“汉服”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了,没有任何特别的概念和内涵,它就是他们平时喜欢穿的一件衣服而已。

它只是一件衣服,我喜欢,所以穿。

你喜欢衬衫,我喜欢短褐;你喜欢T恤,我喜欢褙子;你喜欢卫衣,我喜欢斗篷;你喜欢西装,我喜欢曳撒。

仅此而已。

如果有一天,我穿着汉服走在街上,人们不会好奇地打量我,也不会来问我是不是演员,是不是日本人或韩国人,那就够了。

北京市校园传统文化社团联盟主席李正剑

点评:

首先,清灭时没有汉服运动,那时候零星的汉服复古现象与当时的社会气候特别是救亡图存的民族发展目标格格不入,也没有广泛的社会与群众基础,只能被认为是汉服在当时的回光返照。汉服运动只能也必须从21世纪算起。

第二,汉服运动的目标绝不仅仅是让人们识别汉服、对汉服见怪不怪,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与历史发展诉求。早在2004年赵丰年就将汉服运动与西方进行了数百年的文艺复兴进行类比,其中包含了重建民族史观、尊敬先辈文明创造力、同胞间充分关爱等目标。

后来溪山琴况在论述汉服运动宗旨时,也提出了再造文明创造能力,重建文明解释权(相对西方现代文明),从误用民族主义到民族和解,等等。可见,汉服运动是百年大计,从属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运动,需要数代人为之努力,不能矮化为一种单纯的衣服普及运动。

第三,民族主义是汉服运动最核心的特征之一。民族主义本身不是贬义词,正确的民族主义是宝贵的民族精神,也是中国解决族群文化冲突、解决未来东西方文明发展道路选择的法宝之一。在汉服复兴初级阶段,民族主义的功能是帮助人们重建民族自豪感,增强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培养和强化人们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汉民族主义,强调的不是汉族优等,而是汉族的主体、汉文化的核心与向心作用,不致于使中华民族一盘散沙。

论述汉服运动时不能也不应回避民族主义。至于很多汉服爱好者(包括部分高校学生社团)只爱衣服不讲民族性,这是汉服运动规模扩大后的一种必然现象,也是合理现象,更是汉服复兴的重要目标(即希望全民秀衣);但不能以人数的多寡而认定汉服运动只是秀衣运动,而忽视其核心的民族性。

第四,线下活动在2005年以及之前就有,而且更受关注,你文中论述为2006年以后不妥当。应该是网上讨论和宣传到06年开始逐渐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并且不一定是以贴吧为主阵地,而是以论坛、贴吧为辅,以各地区社群(QQ群和自身社区)为主阵地,直至08年汉网逐渐淡出活动舞台。不一而论,如汉北是贴吧,广州是QQ群,深圳是自有论坛。

第五,“撕逼”这类庸俗化、标签化词汇还是不要用。本来汉服运动就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民族文化复兴运动,有所分歧、矛盾和冲突在所难免,将这些矛盾放进历史长河中与其他历史运动相比简直是小儿科,显得太阳光、太温馨了。

汉服志愿者们缺乏足够团结的原因并非争吵和矛盾等表象,而是茫然,很多人连汉服概念都没有完全弄清,连汉服运动最基本的理论基础都未掌握甚至不关心(即所谓的纯秀衣派),没有相同的理念、纲领和奋斗目标(或者有但不深刻,志向平平),没有能相互理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谈何团结一心共同奋斗?

新文化运动这种学术性很强、实践性也很强的文化运动尚且也要分道扬镳,更何况早期的以大多数人的兴趣为主要内容(即全民秀衣)而以少数人的民族责任心为核心导向(民族伟大复兴)的汉服运动呢?

第六,就是没有必要区分这么多的代别,汉服运动因其宏大,现阶段只是一个非常初级也很虚弱的阶段。初级在以宣传汉服概念与形象为主要目标(而非各种高大上的历史性的发展文明的目标),虚弱在没有强大的理论构建和团队维系。放到历史长河(史书)中,它甚至微不足道,没有办法去仔细分代。至于未来如何发展,还是要看我们的共同努力,走一步看一步了。共勉!

广州岭南汉服文化研究会代会长汪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