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鹏程:什么是汉服
摘要:中国古代夙以“上国衣冠”自负,如今却遍地西装洋服。有些人开始反省了,所以渐渐就兴起了“汉服运动”,想发展汉服之传承。
正因为“士庶咸辫发垂髻,深襜胡俗,衣服则为裤褶窄袖及辫线腰褶”,深受蒙古影响。明太祖因而下诏要求“复衣冠如唐制……不得服两截胡衣”。
然而,从《明宪宗行乐图》看,后来皇帝自己就爱穿两截胡衣、头戴蒙式缀珠大帽,身边内侍也都做这等打扮,可见实情不能只看诏书。
而且据马可波罗记载,元朝每年有十三次大朝会,所有贵族们按节令穿着同一颜色的“纳石矢质孙服”,也就是以织金锦(纳石矢)制成的上下同色连衣裙。这种款式,到明代称为曳撒,徐克电影《龙门飞甲》里,锦衣卫们穿的就是曳撒。
清代女人的服装则要分开讨论,男人被要求辫发,女人服装的差异倒不在满汉,而是“旗”“民”。区分的标准是制度,不是种族。不管原本是满人、汉人还是蒙古人,只要入了八旗,就算是旗人,要按旗人的生活方式行事。如打三个耳洞、戴三对耳环。清代选秀女时,一耳三钳与不缠足都是必要检查项目,乾隆就曾说:“旗妇一耳带三钳,原系满洲旧风,断不可改饰。”
若属于民籍,各族女性可以穿各自的礼服。如乾隆时的《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里描绘清代宫廷宴会时,旗人贵妇群中坐着几个红袍珠冠女子,就是汉人命妇;高帽对襟外挂的,则是回部女子。
也就是说,清朝对女人服饰是想各行其是的。而这种政策,当然也就使得汉服体系延绵不断。
由以上简略地说明,读者自会理解到服饰一直是在动态发展中的,我们现在说的汉服,其中即包涵了上述各少数民族服饰元素。我们不能本质性的想象有一种纯粹的汉人和汉服。像彝族女人一身斜襟盘扣的小褂,其实就是清朝的小褂;纳西族的服饰,则跟贵州天龙屯堡之类所谓明代服装相似等等。
目前汉服运动风起云涌,当然不反对大家各有主张。但无论如何主张,总要有点上面讲的汉服基本常识才好。无知者狂热起来,太可怕了!

龚鹏程,1956年生于台北,祖籍江西吉安,是当代著名学者和思想家。
曾获台湾中山文艺奖等,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擅诗文,勤著述,知行合一,道器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