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赐服--蟒服,飞鱼服,斗牛服,麒麟服及区分和历史发展
摘要:明代服饰中的公服、朝服等,均依官员的品级制作,文武职官服胸前缀一片纹绣鸟兽图案的圆形补子以区分品级,称为补服。
之。此后敢有仍蹈前非者,工匠处斩,家口发克边军服用之人,重罪不宥
天顺二年(1458),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斗牛、大鹏、像生狮子、四宝相花、大西番莲、大云花样,并玄、黄、紫及玄色、黑、绿、柳黄、姜黄、明黄诸色。
弘治十三年(1500),奏定公、侯、伯、文武大臣及镇守、守备,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科道纠劾,治以重罪。
嘉靖十六年(1537),礼部奉旨查奏,文武官服色花样俱因会典不曾分载,因而互用,殊非法制,乞严加禁约,除本等品级及特赐者毋得僭分,自恣擅用蟒衣、飞鱼、斗牛违禁华异服色……乞严为禁约,庶免僭差。
到后《大明律》还规定“凡御赐百官衣物,使臣不行亲送,转附他人给与者,杖一百,罢职不叙”
4.明后期,赐服的价值越发贬值。
尽管于此制定不少法律, 不管法律如何严酷,逾制僭礼之事还是时有发生,并且随着时代的推移,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 由于明代中后期,赐服频率越来越高,赐服的价值也越发贬值。而民间更是兴起仿制赐服之风气,官方屡禁而不止。
尤其是,蟒衣,朝廷虽严令禁用蟒衣,一边又屡屡赏赐,根本无法禁绝。
首先蟒失控非常严肃,追究其原因,可以说与皇帝的滥赏有莫大干系,而首当其冲的便是囧上朱厚照。
《明史-舆服志》称:正德十三年,“赐群臣大红贮丝罗纱各一。其服色,一品斗牛,二品飞鱼,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级皆与焉;惟部曹五品下不与。
另一大原因则是太监的专权擅政。刘瑾可称为祸乱之源。
《明武宗实录》卷七一:“壬戌自刘瑾专政以来,名器僭滥。以蟒鱼服色为黩货之资,武将阉臣下至厮餋,陈乞纷然,时有五十两一件蟒之谣云。”
御史杨守随弹劾刘瑾的罪名之一便是“紫绶金貂尽予爪牙之士,蟒衣玉带滥授心腹之人”
太监服蟒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很难轻易撼动。明孝宗弘治皇帝曾下决心要规范蟒衣,但却由于宦官集团的巨大阻力,结果也只能以失败告终。
《舆服志》:“孝宗加意钳束,故申饬者再,然内官骄恣已久,积习相沿,不能止也。”
1637这时的蟒衣应只是宦官上朝的统一制服,与皇帝赏赉无关。明孝宗不会知道,蟒衣失控已非人力所能阻挡。随着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蟒衣因其仅次于龙袍的尊贵地位,成为奇货可居的商品。
掌握蟒衣资源的宦官,与渴望地位提升的富商一拍即合,使得蟒衣从朝廷流入民间,在晚明社会到处流行起来。这一现象不见于正史。详细可参考明代小说《金瓶梅》《醒世姻缘传》
关于个人一点小评论吧,关于明后期赐服纹饰混乱,首先皇帝做的表率,皇帝自己都不遵守礼制开先例,别人就跟着皇帝乱来,皇帝不先河,会成风气吗?就跟大明的开中法,茶引,盐引去赏赐太监,只能说这是皇帝自己败坏的。
5.关于其他
我查了很多资料,也有一些纹饰根本就无法说他叫神马。比如说有个明中期的织金斗牛纹补,打死我也不会说这货是斗牛= =,尼玛,还五爪的。。。
后来也去确实出现五爪之蟒,但终究是蟒还是龙,我看了有个很牵强的解释说:看要穿谁身上了,穿在皇帝身上叫‘龙袍’,穿在臣子身上只能叫‘蟒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