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的历史流变
摘要:人类尚在原始时期的时候,出于最原始的本能、需求,都会剥下动物的皮毛,以及剥离树皮、编织草叶作为御寒物穿着。这时候的“服饰”,是没有民族之分的,更无“图腾”、“花纹”、“用色”的差别,只存在炎热与寒冷地区的材料差别。
类装饰,花钿、长钗、梳子也是唐朝女子的标志妆容。
日本在汉魏时已开始受中国影响,隋唐时开始正式学习中国礼法制度,奈良时期的日本服饰几乎照搬隋唐。但是奈良以后,日本服制开始自行发展,至平安时代,已与中国宋朝相去甚远,至明朝,江户服饰无论与唐朝服饰,还是明朝服饰对比已是两回事,而明朝的幞头、圆领袍等仍然继承于唐朝。
[宋元时代]
经过五代十国,唐朝开放华丽的服饰风格似乎已经沉淀,襦裙的裙腰逐渐回归了腰间,后又一变,连裙子也不见了。
宋朝商业发展迅速,市井文化繁荣,市民可反过来影响贵族潮流。在宋朝,大礼服依然不变,后妃之翟衣、凤冠也发展完善。宋朝公服也在经过五代十国后,确定为幞头、圆领袍,一直影响到明朝。但是平民服饰对比唐朝,又不一样。
宋朝女子自市井小民到贵族人家,皆喜单穿抹胸、裹肚,搭配开衩外裤(里面还有几层中裤),或系短裙、腰裙,以及偶尔的长裙。抹胸外无上衣,只套褙子,不系结。可以说是内衣外穿的最早典范了,以至于好几座女子宋墓无一件交领衣出土,皆是褙子、抹胸、长裤(裙)。
宋朝是褙子的大发展时期,褙子可长可短,短刚过腰,长可及脚,或有不同专称,但都可通称为褙子。
另外宋朝市井女子多带头巾,贵族女子或戴各种高冠、花冠,样式十分繁多。
大约因为宋朝女子不逊于唐朝的开放活泼,甚至还出现女子相扑,以及城市中各种女工,宋朝后来开始提倡理学,从服制、礼仪各方面限制女子。
宋朝男子服饰并无太多创新,士人贵族阶级有圆领袍、交领长衫、襕衫,也有半臂长衫、休闲氅衣,男式襦裙。朱熹等人在这时考证深衣,但由于缺乏资料,与古深衣相去甚远,续任勾边的问题完全没弄懂,但还是成为后世学子潮流。劳动者有短袖短裤的裋褐,也有无袖少布的背心、十分生活化。
宋朝的冠巾除了区别贵贱,还另有妙用,便是区别职业,据记载,汴京城中的商贩,依据职业不同,所服冠巾、服饰也不同,细化到了一看就知道是做什么买卖的。但是细节已不可考。
然而辽元入侵中原,狠狠打击了正在繁荣发展的宋朝服制。虽辽元并没有强行改变汉丨人的着装习惯,反而被汉化了不少,但不知不觉间还是带来了一些异化影响。如左衽、女着长袍等。
[明朝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首要便是禁止辽元以来遗留的胡语、胡姓、胡服,力主恢复汉族衣冠制度。诏“衣冠悉如唐制”,但因资料缺乏,考据限制等因素,最终也只恢复到宋制,并有了自己的发展。
礼服、官服等依然一如以往朝代,不过于官服,有了补子制度。后期皇帝冠服创新出圆领袍式的衮服。
男装依然是圆领袍、直裰、道袍、深衣、大氅,裋褐等传统款式,新式样的冠巾有所增加,另有元朝时流传下来的曳撒袍。
明朝出现具有特色的护领,即衣服领子上再镶一层异色领子,一般为白色,方便拆洗。
而由于小冰河时期到来,以及理学盛行,女装不再复唐宋开放,而回归到了普通的交领上衣下裙。汉族女装也便在这时最终定型,直到明朝灭亡后百年,异化了的汉族女装,就款式上来讲依然是上着短衣,下套百褶马面裙。有时也有交领长袄套长裙的款式。唐朝以来的对襟半臂依然流行。
褙子仍然是明朝女装的重要款式,可平常用作御寒,也可当作礼服。另有一种无袖罩衫,称比甲。
明朝时有女式圆领袍,一般是命妇之服,但也有女子用作常服,下套长裙。
明朝女装还发展出高领、金属扣款式。满族衣服本无领子,明亡后汉族女子仍着高领,算作汉装,清末才被满族女子嫁接到了旗装上。
明朝女子还将假发的使用用到了极致,历来汉族女子都用假发的习惯,但是明朝女子在宋朝女冠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假髻,称狄髻、头面,并纳入服制等级。平常人戴真发、马尾制成的,有钱人,或等级较高的夫人,可戴银丝金丝编织的,并插戴各种发钗、珠宝。服丧时,也有白色的孝髻。
朝鲜、琉球等明朝属国,由明朝颁赐衣冠,在服制上是照搬明朝的。只是朝鲜服制因为等级问题,长度皆比明朝服饰短小,而且腰带、系结等位置根据朝鲜审美,都改到十分高。明亡后,朝鲜女装没有范本,更是上衣越改越短,下裙越提越高,终于改成了今天的模样。如今常误传朝鲜服继承唐朝齐胸襦裙,其实是继承明朝襦裙,然后越改越短所致。
[清民时期]
清朝统治者为了强化统治,向汉丨人强行推行“剃发易服”,断送了华夏衣冠自黄帝始,传承了数千年的历史,从皇帝至官员纷纷异变,连厌恶“被发左衽”的孔子的后人也未能逃过。从新石器时代便磨制使用的发簪,没了。交领右衽的主要特征,没了。延续几千年的礼服、冠冕,都没了。汉族的服饰在这两百多年,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虽有“十从十不从”保留了一些,但亦不过是风中烛火,随着清末气数散尽,民国一味西化,所剩无几。
清朝妇女、儿童、优伶、僧道、死者等还可以穿着汉服。如今至清朝留下来的传世汉装实物,戏装、童装、道袍僧袍占大多数,女装虽说有保留,但多数还是随着男装异化,变成结合厂字领、盘扣等等满汉结合的产物。作为“和尚衣”“毛衫”“土棉袄”“婴儿服”保留下来的汉服童装,倒是一直存在,只是很少人去注意。
清末民初,汉丨人民族情绪高涨,海外许多留日学生对和服一见倾心,国内每光复一城,都有人穿着“戏服”、“古装”迎接士兵。不少知识分子提出恢复汉服的方案,但是孙中山当时力推西化,并未接纳这个意见,之后战争连连,虽说间或有复辟帝制闹剧、汉式学位服等与汉服相关的事件出现,但经过了内战、抗日、文革等一些系列动荡混乱后,清末遗留的最后的汉服记忆,也几乎从汉丨人的脑海中消失完了。新中国成立后,每当各民族齐聚一堂,汉族不是穿着中西结合的旗袍,便是穿着西装。
[现代未来]
“汉族的民族服装是什么?”
本世纪初,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国网友们习惯在网络社区探讨各类问题。终于,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或许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或许是说出了可以开启被误会、冷落已久的华夏文化宝盒的密码,越来越多人参与进这个问题中,经过一阵子网络探讨、争论,2003年普通工人王乐天穿起汉服走上了街,向媒体与世人宣告汉族服饰回归了。
汉服回归,至今已七年,或者说已近十年,眼看着快一轮了。从一个人,到汉网、天汉网、百度汉服吧,以及各地汉服网站,各地汉服组织纷纷兴起,加入的人越来越多,被考证、寻回的汉服款式越来越多,亦有不同于以往的款式创新。如成都、上海,广州一些大城市,路人对穿着汉服逛街的人也不再抱以看稀奇的态度,更多的是理解、鼓励。
而未来,引用汉服吧溪山吧主的一句话,“淡化同道色彩,将汉服引向民族生活纵深”,未来,汉服依然要继续回归,但不是回归于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谈,不是回归一时的风尚流行。
而是回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