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和现实基础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临终之前留下嘱托:“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领兵抗敌,战败被俘,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慷慨赴死。他们用生命写下的誓言,感动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至今仍然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科书。在当代中国,要“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始终围绕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发展,最终汇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这是爱国主义思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传承和升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予以吸纳,另一方面,又对这些内容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凝聚了中华文化中关于价值取向、是非准则、善恶美丑尺度的思想精华。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也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因为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就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培育和践行适合本国国情和人民需要的价值观,是关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否确立文化自信和具有战略定力的关节点。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在于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点燃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以文化自信和核心价值观自信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
三
坚定文化自信,同积极开展中外文化沟通交流,同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增强中华文明的生机活力,是一致的。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融互鉴而形成的文明。它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当今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全球治理中越来越体现大国责任和担当。我们的发展道路、价值理念、制度模式影响日益增强,国际社会对我们的文化的兴趣与日俱增。中华文化走出去,就是要让我们真正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就是要让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走出去。走出去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友好往来,推动与不同文明的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贡献我们的智慧,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的美好画卷。

和谐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尚书》里就有“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说法。和谐的基本涵义是指事物的内部各元素协调统一,外部相关要素调和有序。和谐其实是一个内外兼修的过程。中华文明的历史证明,文明的发展进程离不开和平、和谐的环境,只有和平、和谐才能使文明永续。自古以来,和睦相处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和为贵”,始终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大家庭的精神纽带,历来为各民族有识之士所认同和珍重。
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从当时的都城长安出发,一路西行,穿越茫茫沙漠,戈壁荒滩,历尽艰险,矢志不渝,开拓出了一条连接中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书写了千古传颂的壮美诗篇。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2013年,习近平主席先后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4年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建设成果丰硕。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胜利召开,弘扬丝路精神,促进文明互鉴,共建和谐世界,成为未来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携手迈进的共同目标。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化在增进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方面可以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今天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这些都是中国具有坚定文化自信的体现。

“一带一路”建设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双轨并进战略的实施。它为进一步深化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促进区域合作,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创造了重要条件;同时,它也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出去,更好地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一个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一个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也有助于维护中国的国际形象,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