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服复兴与传统文化及审美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便有“衣冠之国”、“礼仪之邦”的美誉,我们汉民族的传统服装汉服,又称汉衣冠,即华夏衣冠,从周秦汉魏到隋唐宋明,汉服款式虽蔚为大观,基本结构却万变不离其宗,衣冠服制的一脉相承正是华夏文明绵延不绝的一大明证。
同袍” )谈起汉服时,总是被对方以一种质疑的眼光视为怪物——汉服是不是 汉代的衣服啊?是不是和电视剧“汉武大帝” 里那样?你买了古装怎么穿出去啊?这是曲裾,怎么像和服一样?这是齐胸儒裙,怎么和韩服一样啊?——这是,总 是有一种又难过又心痛的感觉。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族人淡漠了自己的民族服装?又是为什么,一件衣服也需要我们耗费如此心血去“复兴”?
不管有多少观点争执,不论人们对汉服兴起的时代背景做多么深入的探索与解读,我们都不可否认,2001年APEC会议上“唐装”热对汉服意识复苏的反向刺 激作用。以满族服装马褂为底板作出改良的作为代表中国的“唐装”,迅速激发了关于何种服饰才能代表中国的争论,再加上当时充满电视屏幕的被美化了的清宫 戏,共同成为了催化汉服再生的一剂猛药。猛然间,被多少仁人志士呼吁了数百年的汉服就这样悄然复活了,汉服开始在各种有色眼镜的指责与鄙薄中跌跌撞撞的走 出历史,走进人们的视野。
服饰是人类的第二层皮肤,不同的传统服饰框定了不同的民族共同体。重我民族者,知华夷之防,而失我族气象,故其末流落入右翼;隆我族礼俗者,知衣冠践行之 途,而失我族魂魄,故其末流蒙于表象;求汉服美感者,知我族衣冠华美,而失我族内质,故其末流近乎作秀。经过十年摸索酝酿,汉服复兴者们终于在彼此的搀扶 下建立起了与时俱进的现代汉服体系。而建立现代汉服体系,其目的就是为促进现代汉服形制的建设,并推动现代汉服运动的发展。
因此,汉服复兴运动应运而生。正所谓“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民族服装代表着一种文化,虽然复兴传统文化并不能单纯只靠这一件衣服,但汉服是基础的奠基部 分,没有基础又谈何上层建筑。现在的华夏文明已经沦落到连基础都让人堪忧,倘若把华夏文明比作一栋巍巍高楼,汉服就是这座大楼地基部分的重要组成。也许有 人会说,服装这种东西,要适应时代要求吧?时代在变化,服装样式也在不断改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好像物种的进化也都有自己改变的理由。若是汉服当真 适合在各个时代,尤其当代穿着的话,那么便不会出现中山装等等许多样式的衣物吧?答曰:非也,非也。汉服并非是自然消失而是满清入关后通过暴力强制汉人剃 发易服造成的,是外族入侵造成汉服的断代而非我们自己抛弃的。我们已经三百多年没穿过汉服了,有怎能断言汉服不适合现代社会。至于中山装,是一种找不到自 己民族服装的无奈。但问题是三百多年没穿汉服的断阂不是轻易能被时间消磨的,当年的人可能极其热爱汉服,甚至因穿汉服而被杀;但随着时间的更迭、岁月的冲 洗,到了现代的人,个个对服饰看法不一、喜好不一,因此传统民族服饰的复兴困难重重。
我们需要清楚,汉服的复兴、文明的复兴、民族的复兴从来都不是轻易能达到的。可能至少会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满清杀了多少有骨气的汉族人才泯灭的汉服,因此 我们想要再重拾汉服自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这就要考验我们民族的智慧和耐力了。然现在汉服运动已经颇具规模,也正是希望之所在。诚然,如何让大家 都认可汉服,固然是需要我们的智慧,然而最重要的却在于呼唤起族人的民族感情。现在汉人最缺乏的就是民族感情。儿不嫌母丑,何况汉服之美丽。儿女热爱父 母,在于血缘;族人热爱民族,在于炎黄子孙之血脉传承。唤醒炎黄血脉,找回民族感情,是民族复兴之关键。我们不能只是填表的汉族人,我们要呼唤起我们的民 族感情,民族认同感,民族凝聚力。
汉服运动就是以汉服为契机,全面复兴中国的汉文化的运动,汉服运动不光光只是复兴汉服这一民族传统服装,更重要的是复兴那没落的传统文化。历史将这一任务 交给了汉服,可为什么是交给汉服?那是因为民族服装可以在视觉意识上最直接的唤醒这个民族的民族意识,让这个民族去了解自己的兴衰荣辱,曾经的辉煌灿烂。 由表及里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实这一点是很容易解释的,如果一个民族的民族服装对这个民族的民族意识影响不大的话。当时的清政府为什么还要花费37年之久的 时间,不惜杀害三分之二以上的汉人来镇压一件衣服。清王朝的统治者是聪明的,如果没有剃发易服的话,清王朝的历史也会像元一样不超过一百年。汉服的消失只 是一个开始,随着汉服消失后的,更是一个民族的记忆,骨气,廉耻,气节,文化的消亡。鲁迅先生说过,满清杀尽了汉人的骨气廉耻。既然那些东西的消失是随汉 服消失而开始的,那么,全面复兴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必将以汉民族的传统服装的复兴为开始。
汉服运动兴起之初,许多人第一次穿上汉服时都禁不住热泪盈眶。在那一刻,炎黄血脉之激发,民族感情之突然涌起,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原来是汉人,这便是民族服 装之效果,这当然不是填表时写下汉族时所能产生的。我相信只要穿上汉服,没有人会无动于衷的。也许在你真正穿上的那一刻,你才能真正明白,民族感情这东西 和素质无关。也许就像那首《汉家衣裳》的歌词所唱“终于穿上我汉家衣裳,再止不住热泪盈眶,祖先的血液在心中流淌,告诉我你的名字是炎黄”。
也许有人会说,认可汉服与推广汉服分开来讲,更多的人能做到认可汉服,但真正叫其穿着汉服上街,可能有点难;当人们谈及文化的复兴,更多地可能想到文字、 语言方面。毕竟衣服只是外表,而语言文字是内涵,更能代表一种文化。事实确实如此,但我们也需要明确,汉语汉字的内涵需要更高的学术修养才能完美认知,而 汉服则是便于普及的表象文明、基础文明,现在人的误区就在于基础都做不到却谈深层、谈内涵,所以大多人都是嘴上说说,自我安慰、自我麻痹,对于汉服也根本 不是真正的理解。这样只能让华夏文明走进博物馆,偶尔拿出来展示时却连自己都弄不清是什么;当然,这也是很多人不能付诸于实践,缺乏勇气的借口。汉服、文 字、语言,都是华夏文明体系的诸多要素之一;然而汉服却最为直接表明一个人的民族归属。“衣冠上国”正在于此,足可见衣冠之重要。汉服是外族人辨别汉人的 最基本明显之标志,也是汉人曾经最自豪与乐于展示的地方。然而现在说着汉语、写着汉字却没有民族意识的汉族人绝不是少数,但穿上汉服而没有民族意识的人是 罕见的。穿汉服是需要勇气的,穿汉服宣传是为了唤醒更多的族人,是民族大义之所在;嘴上说几句好话很多人都能做到,然真正能铭记于心,付诸实践的人才是难 能可贵。汉服复兴运动是直面整个民族的民族认同感,直面唤醒这个民族的民族意识这个核心问题。如果复兴了汉服,那么也就影响到了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所以 说汉服运动不啻为中国文艺复兴的先驱了,汉服一复兴,其它的传统文化也势必强势崛起。如一个很简单的提问,你认为复兴茶道什么的,会像复兴汉服一起在社会 上引起如此广泛的影响吗,能得到如此之多的汉服同袍的支持吗,能在无官方相助之下,依旧强盛的走过近十年的路程吗?
正所谓不辨不明,汉服运动是一场启蒙运动,没有经验可以利用,大家都是摸索着一步步走过来的,也没有哪个人哪个组织能够主导这场运动,大家都是在为了华夏 复兴的目的而各行其道,所以争论是难免的。然争论之目的不在于意见之统一,而在于各种观点都能最大限度的表现出来;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都要有自己对 于汉服精神的理解,在各种争论之中找到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才是意义之所在。汉服运动是前所未有之运动,没有人敢说自己所理解的精神就能得到大家的公认,仁者 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通过争论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争论的越多,视角便越全面,汉服的复兴与民族精神的复兴便指日可待。
汉服影响极为深远,洋洋四千载,一直到明朝末,它承载了一个庞大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不论是先秦气魄、魏晋风骨还是汉唐神韵,纵使样式花色略有变异,但衣 冠特征一脉相承;漫漫几万里,衣冠传播周边的民族,并构筑起了东亚的华夏文明圈。但令人伤感的是,这种文明的原生地却比四野更加凋敝和荒芜。立领小袖堂而 皇之地代表着中华,交领右衽被唏嘘成为异邦;孔子一度被认成封建礼教的招牌而打倒,而韩国的儒家气氛却又让孔夫子的祖国这边钦羡不已。有人说,“中国没有 华夏,华夏不在中国”,虽是愤慨之语,而对于华夏文明原生地的住民们,又有何言语辩驳呢?在汉服的原创国度,汉服竟然被指斥为“复古”和落后,而目前能看 到的华夏衣冠最完整的孑遗,竟是我们曾经的两位学生日本和韩国了。
汉服复兴运动是海内外全球华人之共事,是面向所有族人的大事,汉服的复兴在于社会各个阶层的的觉醒和宣传——作秀的人穿着汉服作秀,宣传的人穿着汉服宣 传 商人以汉服为商业,学者以汉服为学问——当各个阶层都能穿起我们民族服装的时候,汉服才算是真正的复兴,才算是我们整个民族再次认可了我们的民族服 装。如今的汉服运动 就如同神州大地上一个个燃烧的火堆,各自点亮自己的火堆,才会有星火燎原的一天,历史功过只能是后人评说,只有汉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