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汉服推荐

在古代,拿什么当钱花是个艰难的决定

来源:朝云辞

摘要:毫不夸张地说,回到古代想要做一名成功的生意人,请先放下对商业模式、投资渠道的讨论,得先掌握一种基本技能:认钱。

取”工资会很辛苦,高级官员尤其辛苦,因为他们不仅要找人去背大米,还要找人去外地背大米……因为明朝给官员发大米是各地“众筹”:北京出一半儿,南京出一半儿……如果不想去南京取,折现也行,就是折扣低点。

所以为官员提供大米异地提取的折现服务,上了规模总有赚头,就是麻烦了点。

实际上,真的有人这么做。万历年间,朝廷发俸,将部分工资折现为胡椒苏木等调味品,有门路的京官们,就是领取之后,到专门的门店卖掉换成钱。但是这项服务也不是每一个京官都能享受到,那些没有门路的小官送来胡椒苏木,门店还不收。

第二个项目是一款为官员量身打造的放贷理财产品。

贫苦读书人中榜即将上任之前,就会有人专门找上门来,为他提供借贷服务,好让他上任时能够打点上官。对于放贷人来说,这项业务投资回报稳定,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而且只要贷款的官员不阴沟里翻船,一般风险也可控制。

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古代的用“钱”规则,都要比当下复杂得多。套用一句严肃的话来说,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