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汉服推荐

中国冠礼:成人之始

来源:朝云辞

摘要: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于汉民族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它对我们民族及成员生命过程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当今流行的所谓“成人仪式”。华夏先祖对于冠礼非常重视,所谓“冠者礼之...

害。

第四部分:简化版程序

1 、简化版冠礼

简化版本的冠礼,是我们重建礼仪之邦过程中一种实践民族礼仪的过渡类型,重在表达庄严、神圣和诚意,而不过多追求程序的完整和礼器的规范。

我们以比较容易实现的简化版本为例,详细说明如下:

●参礼人员:冠者,父母亲,正宾,有司一人,赞者一人。(有司赞者也可以由一人担任);

●准备什么:中衣1件(代替童子服),比较好的圆领汉服1件,或者深衣1件(举礼过程中不更换),自制软裹幞头一个(制作方法见天汉***百里奚的教程),如果实在不会做,也可以做一个可系带的小巾、布鞋1双、醴酒1杯、饭一份、小几一个、席子三张、盥1个、香炉及香若干、国旗挂图1张。

●详细程序

① 筮日:如前

② 筮宾、戒宾:如前

③ 陈设:如前

④ 迎宾:主人立于东等候宾客;有司托盘奉冠按方位立于西;冠者沐浴后,更换中衣,安坐于东房(可在卧室)内等候。

⑤ 就位:正宾来到,父母亲上前迎接,相互行正规揖礼后入场,正宾落坐于正宾位;主人于宾客落坐后就坐于主人位。

⑥ 开礼:主人(父亲)起身,简单致辞,今天,拙子某某(去掉姓,下同)行成人冠礼,感谢各位的光临!下面,拙子某某成人冠礼正式开始!

⑦ 冠者就位:赞者先走出来,以盥洗手,于西阶就位;冠者穿中衣走出来,向参礼者行揖礼。然后面向西正坐在冠者席上。赞者为其梳头。

⑧ 宾盥:如前。

⑨ 加冠:冠者转向东正坐;有司奉上幞头或小巾,正宾接过,走到冠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然后跪下(膝盖着席)为冠者戴上巾,然后起身,回到原位。赞者过来为冠者整理好幞头或巾。冠者起身,宾向冠者作揖。冠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幞头或小巾相配套的圆领汉服或深衣。

⑩ 拜礼:冠者出房后,向参礼者展示。然后连续行三次正规拜礼:第一次向父母,第二次向主宾,第三次向国 旗。

⑾ 醮子:如前

⑿ 字冠者:如前,可选。

⒀ 聆训:如前。

⒁ 冠者揖谢:就是冠者分别向在场的所有参礼者行揖礼以示感谢。冠者立于场地中 央,先后行揖礼于:正宾、有司、赞者、父母。受礼者微微点头示意即可。

⒂ 礼成:冠者与父母并列,全体起立。父亲面向全体参礼者宣布:拙子某某冠礼已成,感谢各位盛情参与!并与冠者向全场再行揖礼表示感谢。主人和冠者与参礼者茶叙即可。

6、仪式中礼辞的撰写

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冠礼赞辞,一种是冠者誓词。可以参考海内外公祭黄帝孔子等所写礼辞,结合举礼学校特点,由教师和学生自行撰写。格式上宜采用诗经式的四言诗文。

7、正式举礼前的准备就位

布置好礼台,观礼者就位,古乐队奏古乐,场地中布置好席子和澧酒席,正宾、赞者、有司列队准备,司仪就位。

第五部分:笄礼

笄礼作为女孩子的成人礼,象男子的冠礼一样,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种仪式,在举礼的程序等问题上大体和冠礼相同。但也有许多问题需要另行强调明确。

一、 行礼的意义

笄礼的古义是建立在男尊女卑的基础上的,所以其中有一些明显的时代烙印,笄礼的古义,是女子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所行的礼。明显将女子的社会责任缩定在狭小的范围内;不过,我们不应该以时代的限制为由就放弃仪式本身的神圣和象征作用,实际上,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赋予时代的新意。我们会发现,笄礼的象征意义和冠礼一样重大,同样是对人生责任、社会角色的提醒——当然,这个社会责任的内涵是根据时代的进步调整了的。女子需要独立、自强,不过女子的自强不需要以男人强大的方式来湮灭自己的柔美。关于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我们其实已经走了误区,女子要“平等”,举手投足间向男人看齐,没有了优雅,多了几分粗鲁……所以,在女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教她如何正确认识美丽和自强的关系,是一种很有意义的事。我们必须承认,笄礼的行礼方式带有女性特有的柔美:一头长发,一根发笄,细心梳成一个秀美的发髻,郑重簪上发笄……这一过程体现了女性的柔美,暗示了女子将以与男子不同的方式支撑起我们这个世界。

二 、行礼年龄

《周礼》及古代习惯,都是十五岁左右行笄礼,最迟二十岁。考虑到时代发展、笄礼意义的调整,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要读书,完成学业。所以,这个时间放在高中毕业18岁为宜。

三、 行礼日期

关于这个日期,前面冠礼部分已经详述,故不加追述,只追加一个日子:农历三月三-女儿节(上巳节)。这是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华夏节日,但目前只在日本、韩国流传。目前, “女儿节”已经是日本五大重要节日之一了。所以,建议在这一天进行笄礼,不仅是传统礼仪的事,同时对民族节日复兴也有重要的意义。

四、 注意问题

笄礼的仪节及用服,文献缺乏记载。但综合各种资料来看,整个行礼程序,笄礼与冠礼基本相同,只在几处细微方面略有差异。

1、 宾、有司、赞者等参礼者宜由女性担任。行礼地点宜于堂室。

2 、加笄:古礼女子笄礼同男子冠礼一样,也有三加、二加等。冠笄盛于盘中,上面蒙以帕,由有司执之。男子三加分别是巾、帽、幞头,女子也有纷繁的钗冠。条件许可下,可分别加笄、簪、凤冠。考虑到现今的实际情况,简化举礼时只一加即可——即由正宾郑重地为女子梳头,加笄。发簪、发钗这些东西在今天依然很流行,所以比起男子的首服,要容易得多。笄礼用服,文献几无记录,我们考虑,宜分别选择褙子、曲裾深衣、大袖长裙或其它等次女装汉服。

3 、关于头发长短:现在有许多女孩子习惯留短发的,这和仪式的方式直接冲突,不能不说是一个问题。关于这个我们目前还没有特别好的建议,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五、 笄礼的简明操作仪程 :

【准备活动】

1、筮日:即定日期。定在成人者生日(公历农历皆可)或对其有重要意义的日子。春节、中秋节、清明节——不适合行礼。

2、筮宾、戒宾:即确定参礼人员,并以请帖或各种通讯方法邀请.对于正宾,宜由父母提前三日(最迟一日)登门邀请。

参礼人员:

1) 笄者;

2) 主人——一般为笄者的双亲;

3) 正宾——有德才的女性长辈;

4) 有司1人——为笄者托盘的人;

5) 赞者1人——协助正宾行礼,一般为笄者的好友、姊妹;

6) 观礼者若干。

3 、器物陈设:场地、礼器、服装、音乐等。

场地:古时笄礼在“家庙”之中进行,并且在正堂东边还需搭建设施,称为“东房”。建议在庄严肃穆、安静开阔、文化气息重的场地。如孔庙、学校等。

汉服准备:

1、采衣:采衣即未行礼之前穿的童子服。样式是短褂裤,缁(黑)布为衣,朱红色的锦边。穿普通的布鞋。梳双鬟髻。

2、初加:发笄,罗帕。一套素色襦裙,似中衣。衣缘没有文饰,腰带用普通的细布带。

3、再加:发簪。稍微明丽一些的曲裾深衣。

4、三加:钗冠。大袖长裙礼服。佩绶等饰物。

衣服的摆放:按顺序分别叠好、衣领朝东,由北向南依次置于席上,席置于场地东侧;要加的发饰,由有司捧在盘里,立于场地西册,面朝南,从东到西排开,依次是:发笄、发簪、钗笄。

说明:三次加笄的服饰,分别有不同的蕴义,象征着女孩子成长的过程——采衣色泽纯丽,象征着女童的天真烂漫;色浅而素雅的襦裙,象征着豆蔻少女的纯真;端庄的深衣,象征着花季少女的美;最后的翟衣正好反映了汉民族女性的审美取向——雍容大气,典雅端丽。

物品设施:

① 醴酒1杯:可用普通的较平和的白酒代替,建议用古朴造型的酒杯。

② 饭1份:可以用浅盘或小碗象征性地铺一层米饭即可,备竹筷一双。

③ 小几一个:作为置醴酒席的几案,上面放醴酒1杯,饭1份

④ 席子3张:1张置于场地东侧,用来放置要穿的三套汉服。另2张并列置于场地中 央偏西侧,放座垫(是用来跪坐的)。

⑤盥1个:用普通的盆加水,备毛巾及温和的洗手液即可,置于放汉服的席 子北侧。

⑥ 香炉,香

⑦ 国旗挂图1张

① 观礼者座垫若干。

音乐:礼乐不可分。可用《高山》《流水》等古典名曲。

【笄礼仪程】

1、迎宾:主人立于东面台阶位等候宾客;有司托盘站在西面台阶下;客人立于场地外等候;笄者(沐浴后),换好采衣采履,安坐在东房(更衣间)内等候;音乐演奏开始。

2、就位:有严格的顺序。正宾来到,父母亲上前迎接,相互行正规揖礼后入场,主宾落坐于主宾位;客人就座于观礼位;宾客都落坐后主人才就坐于主人位。

3、开礼:主人(父亲)起身,简单致辞,可以说:今天,小女某某行成人笄礼,感谢各位宾朋佳客的光临!下面,小女某某成人笄礼正式开始!稍顿片刻,说,请某某入场拜见各位宾朋!

4、笄者就位:赞者先走出来,以盥洗手,于西阶就位;笄者走出来,至场地中,面向南,向观礼宾客行揖礼。然后面向西正坐(就是跪坐)在笄者席上。赞者为其梳头,然后把梳子放到席子南边。

5、宾盥:就是正宾洗手做准备。正宾先起身,主人随后起身相陪。正宾于东阶下盥洗手,拭干。相互揖让后主宾与主人各自归位就坐。

6、初加:笄者转向东正坐;有司奉上罗帕和发笄,正宾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