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汉服,就要复兴汉服所承载的“华夏精神”
摘要:在汉服的复兴的今天,很多人都对汉服复兴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热爱汉服的人,大多数人不仅希望能够从美学的角度来复兴汉服,更希望能以汉服为载体复兴中华传统礼仪、舞乐书画、诗词文学等等一系列传统文化艺术。
清初,顾炎武很明确提出了人民对民族的责任。他的《日知录》中写道:“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天下者,匹夫之勇,与有责焉耳矣!”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节写道:“满洲贵族的入主中原则是‘被发左衽’(剃头改制),‘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当奋起反抗。”剃发令在清初各地引起的震动极为重大,它激起了汉族各阶层人士的反对,反抗以至于大规模的武装斗争遍及全国。汉族人民对满清的反抗和对汉服的维护,正是出于对民族的忠诚和责任感。
(四)华夏精神:廉耻与勇气

从汉服文化与消亡史,还可以看到华夏人的廉耻之心与义勇之气。
古代有种刑罚叫髡刑,就是剃掉头发,这对于华夏人来说,是罪犯的标记,它虽不痛不痒,但却是一种耻辱的标记。当时的人们如果要表示自己惶恐有罪,男的便去冠拔簪、女子便除笄散发,低头待罪。如果要羞辱人,就去掉他的冠,因此,甚至有人为头不免冠而付出生命,《论语》里就记载着子路“结缨而死”的故事。若是在今天,这行为确实不可思议;但在华夏传统文化背景下,却体现了古人对“衣冠廉耻”的重视。
清兵入关的第一件事就是“剃发易服”,“剃发”针对的是“束发簪缨冕旒冠笄”;“易服”针对的是“交领右衽宽袍大袖”。就汉族传统文化而言,这无疑是对人格的污辱。更何况,当时的人看来,满清统治者的造型实在是“惨不忍睹”。
满洲统治者在颁布剃发令所要求的剃发标准,并非现在人们常常看到的剃半个头,而是将头颅四周的头发都剃掉,只留一顶如钱大,结辫下垂。在头顶留发一钱大,大于一钱要处死!秦世祯《抚浙檄草》:“小顶辫发”每个炎黄子孙,都被迫把以前“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头发屈辱地剃去,只留下铜钱大一点,梳成一根小辫,叫“金钱鼠尾”式。将四周头发全部剃去,仅留头顶中心的头发,其形状一如金钱,而中心部分的头发,则被结辫下垂,形如鼠尾,实在不堪入目。”福州遗民所撰《思文大纪》愤怒写道:“时剃头令下,闾左无一免者。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满洲的怪异造型,在清末被世界嘲笑为“pigtail”,不过17年清寇广州剃发易服令竟还无耻的说:“金钱鼠尾(这可是满洲人自己说的),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
满洲衣帽满洲头,满面咸风满面羞。满眼干戈满眼泪,满腔悲愤满腔愁。(清初文人)
“知耻而后勇。”满洲统治者下达剃发易服令后,遭到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在朝汉族官员遵令剃发的为数寥寥,不过孙之獬等最无耻的几个人。不少官员观望不出,甚至护发南逃,畿辅地区的百姓也常揭竿而起,汉族人民反抗剃发易服暴政的义勇之气,在14年,曾一度使得满洲统治者被迫暂缓易服令的执行。
相对于大多数汉人反抗易服的英勇行为,当然也有不少平民百姓为了保全身家性命,没有勇气去和满洲作对,耻辱的剃了头;可是最最不知廉耻的,是那些受了的利益驱使、用剃发易服来讨好异族主子的汉奸,他们其中不乏那些帮助主子执行“剃发新政”的功臣,踏着同胞的尸骨血泪,奔向自已前程的“识时务者”。
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著名月大汉奸吴三桂。14年,吴三桂“权衡利弊”,不但在自动剃发易服归顺满洲,而且“借师于清,约事成,割地纳款,仿辽宋故事”,“及清军入关,吴挥军追击李闯……大小凡百十余战,破城无算,擒明帝于滇南”可以说是满洲入关的第一大功臣。满清定国之后,他专镇云南,“就藩日久,其人又因清廷疑惧,撤藩议起……遂决意反正”。在其“起义”的召令中,竟然还有数落“满洲剃发易服罪状”的条款。如此反复无常、掩耳盗铃的行径,可谓是廉耻丧尽!这个东西,我们今日闻其名,尤须掩鼻。他在当时昧了良心努力讨好清廷,结果还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下场,正是死得其所。而汉奸耿精忠、尚可喜、洪承畴,也都是剃发易服的表率,然而清朝为开创功臣所修建的太庙根本没有这几个人的份,洪承畴还被乾隆列为《贰臣传》之首,诫曰:“似这样丢脸的事情,我想不独含怨泉下的洪经略要大吃一惊,凡一班吃里爬外,枪口向内的狼鼠之辈,读此亦当憬然而悟矣。”可见就连这些汉奸的主子们早就看透了他们“不知廉耻”的本质。
(五)华夏精神:仁义与智慧

三百多年前,汉族服饰虽然在异族的铁蹄下暂时地消亡了,但是在那个惨烈的故事中,华夏先祖的精神却永远的刻在了历史的年轮上,这本是比文物珍宝更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国之精魂所在。如果不是某些自作聪明人与别有用心的人亲密合作,循着所谓“与时俱进”“顺应潮流”为逻辑,打着“为了社会和谐”的幌子,刻意歪曲、抹杀历史事实;仅以成败论英雄,歌颂屠夫,忽视人民的鲜血与痛苦,愚民、愚国、愚世界(虽然未愚成功)、愚自己,挑衅、否定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鄙夷、颠倒华夏的民族文化精神,又怎么会造成这个道德缺失、思维混乱、价值失衡的中国社会!
复兴汉服、澄清汉服历史,尊重华夏人民为了保存民族衣冠而付出的血与泪,尊重生命的价值,还原那些刽子手们应得的评价,正是“仁”德观念具体体现。
我们复兴汉服,不是为清算旧时恩怨,更不应怨妇一样,只知躲在角落里痛苦啜泣。我们需要的是去发掘、弘扬汉服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精神、那个我们祖先用鲜血与泪水支撑起来的华夏脊梁。这种精神,正是华夏衣冠文化灵魂所在;弘扬这种精神,再铸泱泱华魂,强大中华民族,才是我们复兴汉服的核心目的所在。同时,也是华夏崛起过程中智慧与远见的实践。
综上所述,经历了历史上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汉服文化,早已超越是美学、艺术、礼仪、制度……这些形式文化的范畴,更凝集了华夏(汉)民族的精魂。具体的说,汉服就是:“仁、义、礼、智、信、忠、勇、廉、耻、节”等等,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承载。
今天的中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很大因原因,就是我们丢掉了华夏民族的文化精神。
三百多年前,虽然经历了抗争,汉族服饰却还是在异族铁蹄下断流了。如今,山河依旧,岁月无情,昔日浪花淘尽,任是忠烈也好、虏寇也好,尊严也好,耻辱也罢,早已归于尘土。几曾何时,历史的天空在人们眼中悄悄褪掉了颜色?
翻开史书,人们很少还能够理解当时汉人的心情。在今人看来,抱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能轻易毁伤”的教条,为了保头发而掉脑袋的汉人,只怕是最愚腐不过的封建老古懂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的权宜想法占据了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更有甚者,打着:“识实物者为俊杰”妙想,嘲笑当年英勇抗清的民族英雄。《我来剥某某某的皮》等等的文章层出不穷,华夏的传统道德变得如此黯淡无光。
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今天的中国,出现了很多不良的社会现象,难道这与华夏传统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缺失没有直接关系?
试想——
如果不是缺乏民族自信,还会有那么多人崇洋媚外人吗?
如果不是缺乏民族认同,还会有那么多人钻出国门、一去不返吗?
如果不是缺乏尊严气节,还有哪个国家敢对中国人趾高气扬呀?
如果不是缺乏忠烈之志,还会有大批卷着公款逃亡国外的民贼吗?
如果不是缺乏诚信之意,还会屡屡出现坑蒙拐骗、学术腐败的现象吗?
如果不是缺乏责任之感,还会有那么多粗制滥造的垃圾商品吗?
如果不是缺乏廉政之识,还会出现贪污腐败屡禁不止的现象吗?
如果不是缺乏羞耻之心,违法乱纪、不讲公德的行为还会越来越多吗?
如果不是缺乏义勇之气,见义不为、纵容犯罪的现象还会蔚然成风吗?
……
如果不是我们丢掉了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西方的文化垃圾怎么会乘虚而入?
如果不是我们自己放弃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忘记了“忠、孝、仁、义、礼、智、廉、耻、节”的真正价值,只知物质利益、眼前利害,怎么会有这么多丑陋的社会现象存在?

复兴汉服,复兴的不仅仅是一件衣服,不仅仅是她的美丽和礼仪,不仅仅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而是千千万万华夏儿女几千年来所寄托在这件衣裳身上的华夏精神。而这伟大的华夏精神,便不是那些恶俗无聊、认识肤浅之人所能够理解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