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诃子”内衣研究:穿越大唐的性感,复兴汉家的时尚
摘要:现在古装影视常见的那种性感抹胸装,其滥觞便是《簪花仕女图》,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唐代的女装风格都是那般。在汉服复兴运动中,部分汉服商家也仿制这种服装,网上常见有MM的穿着展示,形似今天的抹胸长裙,曲线效果却不如影视中好看,美其名曰“诃子裙”。
诃黎子”,说“碧玉生平所佩,红罗内体所衣,倘蒙垂念,见物如见妾也。”(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页)显然,“红罗诃黎子”就是红罗诃子。
清代对联、诗歌也将金诃子作为香艳物事。淞北玉魫生的《海陬冶游附·卷上》记有赠妓楹联:“微闻香泽金诃子,先到春风玉镜台。”《诗梦钟声续录》也收入恽季安一联:“鸳衾春卸金诃子,鸡塞寒倾玉叵罗。”大连图书馆所藏《文生于情》手抄本,收录了近二百首清代律诗,其中一组唱和诗名为《红楼梦分咏并序》,有杨维屏咏宝钗诗曰:“琼箱怕捡金诃子,鸳眼模糊玉筋红。”张斯桂《使东诗录》描写东京女子“披襟不掩金诃子,曳屐如行响蹀廊”,所述虽异域情调,但诃子之称则是中土所有。
结合各种记叙,或许宋、元、明、清,诃子样式的内衣一直没消失,只不过多采用各代主流形制内衣的称谓。因此,今天MM的裹胸也不是突然出现或者完全外来的,而是有其历史传承的。
今人一般认为,诃子面料常用“织成”,其挺括厚实,略有弹性,有人说它可保持胸部挺立,但古代好像没有今人的审美倾向,只要呵护舒适就行了。织成是一种名贵丝织品,早在汉代就有,据《西京杂记》所载,赵飞燕被册封为皇后时,妹妹赵合德送来很多贵重的贺礼,其中衣物就有“织成上襦、织成下裳”。《中国百科全书·纺织》是这样介绍的:“织成是在经纬交织基础上另以彩纬挖花而成的实用装饰织物,也称‘绒’,或‘偏诸’,是由锦分化出来的一种丝织品,形成于汉代以前。彩纬只在显色部位织入,所以织同样花纹图案时用彩纬的量比通纬要省。”
若论穿法,诃子可贴身穿着,里边没任何东西,再外着质料轻薄的披衫,如第五个簪花MM(不像今天穿抹胸裙一般还需隐形Bra);也可颇似当代风格的“内衣外穿”,诃子里有上襦打底,再搭配披帛,如《散乐图》所示;还可以在贴身小衫外着诃子,外衣为对襟样式,自然地显露出风情魅惑的诃子,如供养人造型所示。MM穿的高腰裙子,裙腰可覆住诃子底段,也可将其搭在裙外。
若论制作的话,诃子就是一块遮胸的锦锻而已,下不及腹部,上部可裁成圆弧形或花瓣形,两头加系带。穿诃子时,自前向后围束,在后背将带系结,固定住胸部;若担心诃子不稳,也可如簪花MM一样在胸际扎条阔带。诃子面料考究,花纹绚丽,外边披上轻透肌肤的薄纱衣,上胸半袒,双肩及后背肤光隐现,于美丽妖娆之中,显示出MM们的开放与自信。
回到本文标题来,诃子主要流行于晚唐五代,并非唐代MM内衣的全部。唐代一般还是把MM内衣称之为“袜”(美称“宝袜”)的,张文成《游仙窟》里侍女“与十娘施绫帔,解罗裙,脱红衫,去绿袜”的宽衣过程把唐代MM的衣着概述得很清楚。纵观中国古代女子内衣的演变,有肩带的形制才是主流。
p.s.
网上所谓的诃子裙,其实不少是西式抹胸礼服裙,外搭一大袖披衫。有汉服爱好者复原的诃子,做得比较接近史实,但是包缠胸部的上下边线缺少适当收束,整体观感略显平板松弛,不能展现女性的曲线之美。虽说古代的审美不同于现在,但今天MM穿诃子若要显得性感时尚,制作时需量体裁衣做出弧度,才能有胸部挺立的视觉效果。08春晚的《飞天》舞蹈,MM所穿抹胸倒挺符合诃子形制,就是太过花哨。目前网购的诃子穿戴起来尚不如影视中漂亮,俺干脆把一件旧的抹胸晚礼服(缎子的,内置胸垫)拆了,裙腰以上的部分改作诃子,胸口是一只金线刺绣的凤凰,如大花朵一样也很吸引眼球,背后拉链保留(若不嫌麻烦也可换成能调节松紧的交叉系绳),缝制简单,既古典又时尚,穿着也很贴身,不用担心下滑。夏天直接穿诃子,比起里穿中衣,外裹诃子,要舒服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