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那些传统游戏(上)
摘要:盘点那些古代传统游戏

弹弓
用弹力发射弹丸等的弓。弹弓的原理与弓箭的原理相同,都是利用弹射力来进行发射,只是弹弓用的是弹丸,而弓箭用的是箭。《吴越春秋》记载:“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唐·白居易《和答诗·和大觜乌》:“主人憎慈乌,命子削弹弓。”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二十三日御前献送后苑作与书艺局等处制造戏玩,如毬杖、弹弓、弋射之具,鞍辔、衔勒、樊笼之类,悉皆精巧。”《儒林外史》第三四回:“[萧昊轩]遂将弹弓拿了,走出天井来。”中国传说中的禄神送子张仙就是使用弹弓的好手。

走马灯
亦作“马骑镫 ”。宋代就已经出现。宋代吴自牧的著作《梦粱录》述及南宋京城临安夜市时,已指出其中有买卖走马灯的。周密《武林旧事》在记述临安「灯品」时也说:「若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可见,走马灯在南宋时巳极为盛行。在一个或方或圆的纸灯笼中,插一铁丝作立轴,轴上方装一叶轮,其轴中央装两根交叉细铁丝,在铁丝每一端黏上人、马之类的剪纸。当灯笼内灯烛点燃后,热气上升,形成气流,从而推动叶轮旋转,於是剪纸随轮轴转动。它们的影子投射到灯笼纸罩上。从外面看,便成为清末《燕京岁时记》一书中所述「车驰马骤、团团不休」之景况。走马灯虽是个玩具,但其与近代燃气轮机的原理,却如出一辙。

缘竿
缘竿是中国秦汉时期一种爬竿运动。事实上,这项活动在春秋时期就有了。缘即爬之意,通过攀爬在竿上展示不同的技巧。在中国古代属于民间体操项目,也常被皇家作为礼仪队伍用于出行等大型活动中。而发展至今,缘竿被广泛应用于杂技当中,人们在杂技双爬杆中看到其惊险的技艺,双爬杆技巧难度让人叹为观止,但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依然保持着爬竿运动,每年都有举办类似活动,在少数民族运动会中也有这个项目。宋·周密《齐东野语·曹西士上竿诗》:“赴镇之日,朝绅置酒以饯,适有呈缘竿伎者。”

七巧板
又名“乞巧板”、“七巧牌”、“智慧板”,可称拼摆类游戏的主要代表。清陆以湄在《冷庐杂识》中记载:“宋黄伯恩燕几图,以方几七,长短相参,衍为二十五体,变为六十八名。明严澈蝶几图,则又变通其制,以勾股之形,作三角相错形,如蝶翅。其式三,其制六,其数十有三,其变化之式,凡一百有余。近又有七巧图,其式五,其数七,其变化之式多至千余。体物肖形,随手变幻,盖游戏之具,足以排闷破寂,故世俗皆喜为之。”这基本说明了七巧板的渊源与发展,即宋代的燕几图到明代发展为蝶几图,到清初演变成了七巧图。七巧板巧妙借助几何学原理,通过对一个正方形平面的对称分割,而形成几块可以拼组大量事物形体的几何形状,并可将大量事物的三维空间形态转化为二维平面形态,不仅可以丰富儿童的想象力、锻炼儿童的空间感知能力,还可以提高儿童的智力水平。七巧板现已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被称为“唐图”,国外还有专门研究解七巧板问题的电脑程序。

捶丸
捶丸又名“地打球”,源于唐代的“步打球”。玩时分为两队,持棒击球,以击中对方球门为胜,如今之曲棍球。元代宁志老人编写的《丸经》一书,更让人不得不细细玩味捶丸与现代高尔夫的关系。《丸经》记载,中国在宋朝已出现捶丸运动,当时最爱追逐小白球的帝王当属宋徽宗与金章宗。两人平日「深求古人之宜制,而益致其精也」,就像现代人藉助教练与教学录像带来改善球技,两位帝王则三不五时以古为师,让球技精益求精。至于帝王的球杆,则以纯金打造缘边,顶上缀饰玉器,结束球戏后,两人的球具不装在球袋而收藏在锦盒中,所谓「盛以锦囊,击以彩棒,碾玉缀顶,饰金缘边」,今天八、九十万一套的名贵球具与之相较起来恐怕都嫌寒碜。

顶针续麻
又名“咬字”,是汉语的一种修辞手法,后也成为一种游戏。玩法是:第一人说一句诗词或成语、俗语,第二人续说一句,起首一字须是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严格的要求字须是同一个字,一般只需音同即可),以下依次类推。当今十分流行的“文字接龙”游戏即是其翻版。语言文字游戏对训练儿童的语言能力十分有效,为儿童所喜闻乐见。其中的回文、拆白道字、敲诗等游戏需有一定的语文基础方可进行,而像绕口令、猜谜语、拍七、顶针续麻等。

灯谜
即写在彩灯上面的谜语,又名文虎,猜灯谜,亦称打虎。谜语来源于民间口谜,后经文人加工成为谜,它在中国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隐语”或“瘦辞”。秦汉时则成为一种书面创作。三国时代,猜谜盛行。在宋代出现了灯谜。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花灯上,供人猜射。清中叶以后,谜风大盛,涌现了许多谜师。辛亥革命后,灯谜形成了南宗北派两种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