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妇女的䯼髻头面
摘要:明代已婚妇女在正式场合需要戴“䯼髻”,䯼髻通常以金银丝或马鬃、头发、篾丝等材料编成,外覆皁色纱,佩戴时罩于头顶发髻之上。与䯼髻相配的还有各式首饰,明代也称为“头面”。
此是两件成对,如常熟博物馆藏陆润夫妇墓出土的一对人物楼阁纹金掩鬓。
《客座赘语》说:“掩鬓,或作云形,或作团花形,插于两鬓,古之所谓‘两博鬓’也。”《三才图会》中掩鬓的插图便标为“两博鬓”,文字部分注明:“两博鬓,即今之掩鬓。”将<髟狄>髻的掩鬓称为“两博鬓”,是因为掩鬓原本与命妇礼服首饰中的“博鬓”相对应。
《旧唐书》:“内外命妇服,花钗,施两博鬓,宝钿饰也;翟衣青质,罗为之,绣为雉,编次于衣及裳,重为九等而下。”《宋史》:“命妇服,政和议礼局上:花钗冠,皆施两博鬓,宝钿饰;翟衣,青罗,绣为翟,编次于衣及裳。”明初拟定的命妇冠服也有翟衣、两博鬓,洪武四年对制度作了修改,命妇礼服不用翟衣,改为真红大袖衣、珠翠蹙金霞帔,以山松特髻、假鬓、花钿为首饰,后改用翟冠,不再使用博鬓,但明人在提到䯼髻掩鬓时仍会将两者联系到一起。



6.压鬓钗
又称倒钗、宝钗。一对,簪脚较长,整体略向背面弯曲,形成一定弧度,插在<髟狄>髻底部左右两侧,可以起到固定作用。
《说文解字》:“笄,簪也。”《六书故》:“钗,楚皆切,两股筓也。”钗象叉形,故古人多以两股为钗、单股为簪,唐施肩吾有诗曰:“著破三条裾,却还双股钗。”到明代,钗、簪的概念已无严格区分,压鬓钗只是沿用旧称(宋词有“压鬓钗横翠凤头”),实际却是单股簪脚,所以也被称作簪。《客座赘语》云:“金玉珠石为华爵,长而列于鬓傍曰‘钗’,古一谓之‘笄’。齐、梁间始有花钗、金钗之名,而实始于汉,前此未之有也。”《三才图会》有压鬓钗插图,题为“钗”。
后妃命妇戴凤冠翟冠时,有金簪一对,形制、功能皆与䯼髻压鬓钗相同。




7.金顶(头)花簪
成组出现,通常有一对至三对,簪首为金质或银鎏金,有些还镶嵌玉、宝石、珍珠等,多制成四季花卉造型,簪脚细长,金质或银质,分别插在䯼髻左右两侧。这类簪子也可以用来固定发髻。明代称簪首为“头”或“顶”,若簪首为金,簪脚为银,可称作“金头(顶)银脚簪”。在记录严嵩父子被抄家产的《天水冰山录》中有:金玉顶梅花簪、金镶(厢)玉梅花簪、金镶玉银脚簪、金镶珠宝银脚簪、玉头金脚簪、金桃花顶簪、金桃花珠顶簪、金菊花宝顶簪、金镶珠宝顶簪、金摺丝桃花簪、金倒垂莲宝簪、金点翠梅花簪、金顶银脚簪、金素银脚簪、金宝顶桃花簪、金珠顶菊花簪、金珠宝梅花簪等。
《金瓶梅》亦有多处描写,如:
背地把金裹头簪子两三根带在头上。(第十二回)
月娘头上止摆着六根金头簪儿,戴上卧兔儿。(第七十五回)
不想妇人摸他袖子里,掉出一根金头莲瓣簪儿来,上面钑着两溜字儿:“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第八十二回)
又替小玉张了一顶䯼髻,与了他几件金银首饰,四根金头银脚簪,环坠戒指之类。(第九十五回)




8.草虫簪
草虫是䯼髻头面中的常见题材,这类首饰的簪首多做成昆虫等小动物的样子,辅以花草、树叶,造型有蝉、螳螂、蝴蝶、蟾蜍、蜘蛛、螃蟹、蜻蜓、螽斯等等。草虫簪款式较多,大小不一,既可为单件,也能成对,或组成一副头面,如《金瓶梅》第二十回:“(金莲)见他头上戴着一副金玲珑草虫儿头面,并金累丝松竹梅岁寒三友梳背儿,因说道:‘李大姐,你不该打这碎草虫头面,只是有些抓住了头发,不如大姐姐头上戴的这金观音满池娇,是揭实枝梗的好。’”第六十一回:“头上银丝䯼髻……周围插碎金草虫啄针儿。”第九十回:“那来旺儿又取一盒子各样大翠鬓花、翠翘满冠,并零碎草虫生活来。”
虫制成首饰,不仅能增添一丝生气,还蕴含着许多与婚姻、爱情相关的寓意。《诗经·召南·草虫》云:“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毛诗正义》曰:“作《草虫》诗者,言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经言在室则夫唱乃随,既嫁则忧不当其礼,皆是以礼自防之事……笺云:草虫鸣,阜螽跃而从之,异种同类,犹男女嘉时以礼相求呼。”宋朱继芳有《草虫便面》诗:“蝶舞蜂歌倦,晴蜓看未休。谁知织妇意,方夏已思秋。”




9.耳环
环子、耳坠、坠子等,是女性的耳饰。《客座赘语》:“耳饰在妇人,大曰‘环’,小曰‘耳塞’,在女曰‘坠’,古之所谓‘耳珰’也,塞即古之所谓‘瑱’也。”《三才图会》插图称作“镮”。明代以葫芦形耳环最为流行,有直接用金银做成葫芦状的,也有将两颗珠子组成葫芦式的,虽题材相同,但款式不一,造型丰富。清刘廷玑《在园杂志》还提到明宫有一种“小葫芦耳坠”:“乃真葫芦结就者,取其轻也,内监于葫芦初有形时,即用金银打成两半边小葫芦形,将葫芦夹住缚好,不许长大,俟其结老取其端正者,以珠翠饰之,上奉嫔妃。然百不得一二焉,因其难得,所以为贵也。”
除了耳环耳坠,还有日常佩戴的一种非常小巧的耳饰叫做“丁香”,形似今人之耳钉。李渔《闲情偶寄》说:“饰耳之物,愈小愈佳,或珠一粒,或金银一点,此家常佩戴之物,俗名‘丁香’,肖其形也。”《醒世姻缘传》第五十九回:“头上也不消多戴甚么,就只戴一对鬓钗、两对簪子,也不消戴环子,就是家常带的丁香罢。”




各地发现的明代墓葬中,出土过很多䯼髻,不少保存情况良好,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各式头面的插戴方式。如浙江嘉兴王店李家坟明墓出土的一顶银丝䯼髻,上面完好地保留了一组鎏金头面,有钿儿、分心、挑心、满冠、掩鬓、花簪等,是研究明代䯼髻头面的珍贵实物资料。

嘉兴王店李家坟明墓出土的<髟狄>髻与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