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汉服推荐

汉服复兴与传统文化 汉服与和服、韩服的对比

来源:与子同裳

摘要:当看到56个民族在天安门前的合影时,你想过汉族小姑娘穿的是什么吗?你知道汉民族的传统服装是什么,你脑海中能马上出现汉服的具体样子么?作为一个汉族人,你知道自己民族服装的标准制式是什么吗?恐怕大多数人面对这三个问题都不能流利答出吧,那么,又...

改换衣冠的人要么被杀,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遁入空门带发修行。后来的历史表明,满族统治者的这一措施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汉人逐渐淡忘本民族服饰,习惯了满族发式和服装,甚至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国号召民众剪去辫子时仍有许多人不愿意,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害怕剪去辫子后被官府杀头,可见“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易服”政策给汉族人民带来的心理阴影有多深。

其实,汉服在清朝并未真正消失。明清鼎革,仍有有遗民为故国衣冠操劳奔波。黄宗羲、王夫之等先贤不忍以异族面目示后人,画像中以幅巾遮挡剃发形象;朱舜水远渡东洋至死不易汉家衣裳;黄宗羲著《深衣考》以期后人之用,埋下了恢复华夏衣冠的最早火种,成为今天汉服复兴的宝贵资料。之后清末革命党人多次呼吁复我冠裳,提倡传统服饰复兴;章炳麟以遗风尚存的和服为汉服,身体力行并号召国人模仿;民国时期竟然还出现了汉式学位服的实践。虽然清室逊位为汉服复兴扫清了政治障碍,但汉服重登历史舞台的日子始终因当时内忧外患的困局不断搁浅。中共执政后,毛氏提出以中山装为汉族男子服饰,并另设计了汲取襦裙元素的汉族女子服饰;前者因无华夏之风难以获取国人认同,后者因江青曾使用而被摒弃。改革开放后,亦屡有人提议传统汉服,但在当今欧风美雨的西化大潮中难以激起波澜。汉服如同一条生命力顽强的地下暗河,始终涓涓流淌着,期待着有一天能以波涛惊魂之势奔入当今社会之大海。

三、汉服的基本制式、特点及现代汉服

(一)汉服的基本制式

汉服单件可共分为七个大类:内衣,中衣,外衣,罩衫,配饰,首服,足衣。其体系如下图所示:

(二)汉服的基本特点

汉服最基本的辨识特点就是:交领右衽、上衣下裳、长袖宽衣、系带暗扣。

1.交领右衽

交领即就是交叠的衣领;右衽即衣襟向右掩,呈字母y形。这是汉服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的特点,因此成为了汉族的象征符号。那么为什么必须是右衽呢?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所以成语“披发左衽”就是用于指受外族统治。另外,在某些地区,汉人使用左衽表示死者。因此,“左衽”是汉服大忌。

2.上衣下裳

《释名·释衣服》云:“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上衣下裳制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制,为了表示尊重传统,后世最高级别的礼服(如冕服)一直是衣裳制;后世男子的服制由于后来出于行动方便的内在缘由逐渐向一体式发展,而不需要太多活动的女子,则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老的衣裳制 。古人把上身穿着的襦、衫、袄等统称为“衣”,而把下半身的穿着成为“裳”。

3.长袖宽衣

中国古人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对于衣服亦是如此,古人认为衣服必须要“蔽体”,所有露出手和足踝都是不礼貌的,所以袖子要做到“回袖过肘”的长度。这里的“宽衣”仅是针对现代的紧身束身衣而言。那么会有人问,平时穿汉服会不会很不方便?答曰,非也。长袖一般仅针对于上层社会所要求的礼制而言。在部分传世的写实古画中,对劳动人民有短袖穿着的描绘。汉服不是空中楼塔,在其数千年的流传中,在各个阶层中都有很好的发展和应用。

4.系带暗扣

汉服几乎不用一颗纽扣,全由系带结缨的方式穿戴。所以“系带”和“右衽”一样成为了汉服一个外在的显著特点。所谓暗扣,一般用于圆领衫,其实一颗布纽。这其实也说明了,汉服的系带并非因为古人未能发明纽扣(古人对纽扣的使用最早可追溯至周朝)。

5.潇洒飘逸

在中国古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之下,汉服 的审美始终在追求一种体现穿着者内在气质的美。尽管历经数朝,时势潮流具变,但是“潇洒飘逸”这四个 字始终是汉服不变的审美原则。

四、汉服与和服及韩服的区别

(一)汉服与和服的区别

和服,是日本的民族服饰,是在中国唐代服装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因为是由当时遣唐使从吴越地区带去了当地服装的特点,所以和服也被称作为“吴服”。相较于汉服,和服有款式单一、穿着复杂等缺点。汉服和和服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

1.线条

汉服的线条是流畅的曲线,显得婀娜飘逸。和服的线条是直线,像几个大方块组成的,显得呆板拘谨,上下一样粗,不显身材。

2.领口

汉服的领子是紧贴颈子的,显得端庄,这是符合汉族对气质的要求。和服的领口比较大,后面向后翻,露出颈部。

3.袖子

汉服的袖子下边是弧形,长度能盖住手,弯臂时不露手腕,显得大气。和服的袖子是方形,长度不及手腕,缝合,后面却开口,好像是把汉服的袖子倒过来缝上去的一样。

4.腰带

汉服的腰带系在腰上,是束腰的,一般在前面打结,多余部分自然下垂。和服的腰带又厚又宽,在背后打结,结很大,以至于很多人以为那是个背包。

5.下摆

汉服的下摆宽大,可以行走自如,活动不受限制。和服的下摆窄小,走路只能迈小碎步,行动十分不便。

6.衣缘

汉服的领口有衣缘,或者有镶边,衣缘上或绣有花纹,或使用锦缎,显得有层次感。和服的领口有衣缘,但使用和衣身一样的布料,袖口没有衣缘,显得缺乏层次感。

(二)汉服与韩服的区别

韩服,本作朝鲜服,是朝鲜半岛的传统民族服饰。最早的韩服是从三国时代演变而来,而后受到唐代服饰的巨大影响。朝鲜半岛长期是中国的属国,所以它的服饰特点也随中国各朝代风格的变化而变化。如今看到的韩服带有强烈的中国明代服饰风格。

韩服的发展趋势是背离汉服俊逸潇洒的特点,而逐渐丧失了其实用性,趋于装饰意味。韩服面料常有如纸折的,僵硬如雕塑,缺少汉服最基本的灵动的感觉。

韩服与明代襦裙十分相像,但明代襦裙有很多种的,以袄裙为例,韩服基本上只是将上襦缩短一点,在领口加上大蝴蝶结、下裙没有皱折。

五、汉服与审美

汉服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可以说是贯穿了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从汉服的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无论是商的“庄重”,周的“礼序”,战国的“创新”,汉的“大气”,还是六朝的“清逸”,唐的“华丽”,宋的“理性”,明的“敦厚”,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但某一时期的审美设计倾向、审美意识也并非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根植于特定的时代,在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只有将这种特定的审美意识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才能见其原貌。

我国古代美学理论丰富多样,具有极大的整体包容性,是一个互融互补的美学系统,并且在审美心理、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各个方面,都具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就审美意识和趣味而言,我们主要讲求的是中和之美与素朴天真的审美趣味,即自然之美。汉服体现了我国古人强烈的“天人合一”的诉求,汉服的审美观崇尚纯正素雅,艳丽而不媚俗,朴素而不暗淡,透过这种中和、自然的审美趣味来体现华夏服饰即汉服所承载的文化及其所代表的民族意识。过与不及都不符合我们民族的审美标准,不能完好的体现出汉服的神韵来。相对而言,不及总比过好。衡量过与不及的标准是人,“以人为本”是华夏审美意识人文意识的体现。所以,汉服的制作设计都应以人为本,服饰生产制作出来最终都是供人穿戴,为人服务的。(当然,如果是作为收藏投资之用的则另当别论。)一切应围绕人展开,以人为中心、为主体,最忌“衣夺人色”。衣与人主次颠倒,是分离的,而非一体的,这样有失中和,也无自然可言。如果整件衣服很漂亮,但缺乏内涵,即不能体现出我们汉民族的服饰文化传统,缺乏民族特色,体现不出国家民族意识,那么这件汉服不是一件纯正的汉服,严格的说甚至不算汉服,因为其只是形似而无内涵。

六、汉服复兴与传统文化

汉族,又称华夏,《左传·定公十年》载:“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而《尚书正义》注:“ 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易?系辞》也说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些都说明了,汉服作为我们民族的一种象征,是传统礼仪的一个重要考量标准。 在我华夏民族的童年时代,先民就以衣冠匡正自己,以“垂衣裳”而教化世人,讲求衣冠整而礼仪齐,这才从蛮洪荒原一步步走入文明社会;“取诸乾坤”,是先民对天地的理解——行之于衣冠,人为天地所化育,衣冠亦取法于天地,这是华夏衣冠数千年的演变的最核心的要义。也许可能有人对华夏的解释或有不同,然而礼仪之大、服章之美与华夏民族的特性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汉民族的基本特点,并使中国自古以来便有“衣冠之国”、“礼仪之邦”的美誉。从周秦汉魏到隋唐宋明,汉服款式虽蔚为大观,基本结构却万变不离其宗,衣冠服制的一脉相承正是华夏文明绵延不绝的一大明证。

但每当与非同袍(同袍是汉服复兴者之间的称呼,取自《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谈起汉服时,总是被对方以一种质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