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汉服中的十个重大问题40种认识误区
摘要:汉服一直是中国主流服装,“唐装”不是唐朝的服装。汉语、汉字是中国历朝历代的语言文字,汉服是中国历朝历代的主流服装。“汉服”虽因“汉朝”而得名,但它是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开始,最晚在商朝就已经确定,一直到清以前,都是我们的服装主流。

论语》中说过,如果虎皮和羊皮没有毛色的不同,也就无法区别虎皮和羊皮了。
七、礼服和常服不能混淆,汉服不是演戏作秀
很多人反对汉服的理由之一是,看到深衣、汉服的宽袍大袖,觉得不方便、不实用,这是将礼服与日常服装混同起来了。我们要问一句:当今盛行的西方婚纱是不是日常服装?是否方便实用?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愿意穿它?
我们在倡议书中说得很明白,是希望着在奥运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上,代表国家整体形象时穿深衣;在不代表国家形象时,提倡56民族同胞各穿自己的民族服装。我们没有说过让运动员在比赛的时候也穿上深衣、汉服。同时,我们说过,大家平时的服装是个人性的选择,代表国家或民族的时候却不再是个人性的选择;大家的日常服装当然由大家自愿选择,在重大、严肃、正规的场合应该穿上礼服。我们也提倡(而非强制)汉族的成员平时也穿汉服,但是,汉服之中也有礼服与常服之分,而且款式多样,并非所有的汉服都是长袍大袖的。我们的前人穿汉服修长城、开运河、建园林、种地、做工,不是穿着礼服去做这些事。更何况,我们今天要穿汉服,只要符合“交领、右衽、系带”等基本要求就属于汉服,并非所有汉服都是宽袍大袖。
有人说,汉服像戏装,所以,穿上汉服像演戏,这是肤浅的看法。戏装是因为历史上确实存在过,才会因为戏剧需要而穿上,而不是凭空虚构出来的。我们看到从有关先秦到明末的戏剧、电视剧中的服装都是汉服,尽管有些做得很不规范,甚至“凭空想象”,那是设计师的问题。我们并非按照戏装来做汉服,而是根据历代的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来制作汉服,与戏装有根本的区别。我们穿上汉服,是对华夏民族以及华夏文化的认同,而不是在演戏。
还有人批评穿汉服是“作秀”,这是对我们很大的误解。首先,我们是站在华夏文化的高度来对待汉服的,站在人类文化的高度来发出倡议的;其次,国内外广大的汉服爱好者,是凭着一腔热情,花费着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来宣传汉服、实践汉服,这与“作秀”有本质的区别。只有为了哗众取宠、邀功争利的做法,才能叫做“作秀”。另外,汉服的复兴,不是一时的事情,它是华夏复兴的一部分,所以,称之为“汉服热”也不恰当,因为它涉到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八、汉服是服装传统上的民族认同,是华夏文化认同的一部分
我们一直骄傲地自称为“华夏”,而这两个字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传统服饰的全面系统,体现着“华”字的内涵;传统服饰的文化礼仪精神,体现着“夏”字的内涵。无根的是浮萍,无枝叶的是枯木;无灵魂的是行尸走肉,无形体的是鬼神妖怪。华夏文化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根与灵魂,汉服是华夏民族的枝叶与形体的重要部分。我们作为华夏民族的后代,不认可传统服饰,如何能自称为“华”?不认可传统礼仪,如何自称为“夏”?不认可“华夏文化”,我们还有根和灵魂吗?不认可“华夏服饰礼仪”,嫁接出来的枝叶和形体还是我们自己吗?
任何一个民族的代表性服饰,首先涉及到的是民族文化认同问题,而不仅仅是审美问题。在西化很严重的当今中国,我们的审美标准也在很多方面采用了西方的标准,由此而导致了我们民族心理整体上的失去自尊自信。华夏文化的复兴必须解决这个认同错位的问题,这是“弘扬传统文化”之所必需。选择传统服饰作为礼服,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九、汉服与功利根本不能混为一谈
有人说:“如果说这种学究式的倡议带有利用奥运赛场以实现复兴汉服的功利目的,那我宁愿反对‘深衣’踏进奥运赛场半步。”这种说法自相矛盾。首先,“学究”是不讲“功利”的,为了功利就绝不是“学究”;“学究”是不关注现实的,关注现实的就不是“学究”。倡议书的发起人和倡议者如果是关起门来读书的“学究”,也就没有倡议和签名的必要了。其次,如果说是要“利用奥运赛场”,要实现“复兴汉服”的目的,那么,莫非“复兴汉服”见不得人吗?倡议书主张占全国人口93%的汉族要穿汉服、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穿上深衣,究竟有什么“功利目的”?莫非汉族不需要有自己的民族服装?莫非中国就不应该有代表国家的礼服?照这个思路,我们是否需要取消国 旗、消灭汉语汉字呢?这样的心态难道是健康的吗?
有人说,此次倡议“是在一定程度上打着奥运的旗号赚取‘眼球’,抢占商机”,照这个想法来说,是不是大家应该对奥运会服饰礼仪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才好?要知道,在北京举办奥运会,在国内是全国人民的大事,在世界上是人类的一次大事。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来为华夏民族做事。
所谓“抢占商机”,更是无稽之谈。在涉及到民族、人类、道义问题的时候,有人只从个体利益出发来压制、歪曲汉服的倡议,却不顾民族传统和民心民意,那才是“抢占商机”。当今,在全世界,没有一家做汉服的工厂,生产旗袍、马褂、西装的公司却数不胜数,某些相关的利益集团与其对汉服反感,何不转而生产汉服去打开市场呢?且不说发起人与签名者之中有没有自己生产、销售汉服的,就算是有,那又有何妨?人总是要穿衣服的,不论是西服牛仔,还是汉服。难道生产销售西服牛仔就不是“商机”,而生产销售汉服就成了“商机”了?更何况汉服复兴起来之后,谁都可以生产销售汉服,究竟谁最后“抢占商机”还不一定呢!
十、其它相关问题
第一,深衣有没有资格承载华夏文化内涵?
《礼记•深衣》讲得很清楚,它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使它有资格作为礼服,而且它本来就是传统的礼服。再者,有了它,体现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内容就不再困难了,而且连“谁来确认衣服上用哪些中国元素”,也不难了。既能体现传统风采、顺应民意,又能省事、省钱、省力,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汉服不适合于炎热的天气穿着吗?华夏服饰的“设计”理念与西方的“设计”理念根本不同。它不以裸露肌肤求凉爽,而以宽松通气求凉爽;它不以裸露肌肤求美感,而以礼仪廉耻求端庄。倡议书的发起人和签名者很多是有亲身体验的。阿拉伯的长袍、佛教的袈裟可供参考。
第三,汉服与身份不符吗?
有人说:“汉服应该由大气、端庄、古雅气质的人来穿,而当今的礼仪小姐中,接受的更多是西方的礼仪方式,举止投足之间展现不了汉服的气质,难道要回古代找几个大家闺秀来当礼仪小姐?”那么,我们要反问一下:难道“礼仪之邦”的中国就永远“接受西方的礼仪方式”吗?难道中国当今的女性就没有“大家闺秀”吗?更何况,穿上华夏礼服之后,自然便会有一种心境的变化,只要体验一次就可以知道。
第四,旗袍已被认可为中国元素,甚至被应用于国外的时尚和服装设计,现在突然推出几百年未穿过的衣服,会不会过于唐突?
孔子说:“过而不改,是为过矣。”旗袍本来是满 族的服装之一,现在流行的旗袍又是西方化的,连满 族的都不是了,如何能体现华夏“五千年的传统”?“中国元素”拼凑不出“传统”,只能成为“杂凑”。“传统”的礼服,本来就不是“时尚的服装设计”,两者不能混淆。华夏民族的服装已有至少五千年的历史,而且还会继续延续下去,“未穿过”的那“几百年”,在华夏民族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我们是应该有远见卓识,还是应该因袭错误?
第五,拱手作揖之礼是为难外国人吗?
任何事情都有个开端。试想,当初我们开始接受西方“握手礼”的时候,西方曾经强迫过我们吗?当我们到阿拉伯国家去行“贴面礼”的时候,我们觉得为难了吗?作揖只是两手一拱,有多么难学吗?我们为什么能够尊重别国的礼仪却不能有我们民族自己的礼仪呢?为什么只想到去尊重别的国家却不能有自己的礼仪以自尊自重呢?
第六,深衣汉服是被历史抛弃的吗?
有人说:“从古到今,时代在不断的发展,‘深衣’为什么被历史抛弃?”这要弄清楚,它不是“被历史抛弃”的,更不是我们自愿放弃的,而是在满清因为政治原因被迫中断的,其中有一种隐含着的历史性屈辱。今天,汉服的复兴,是消除这种屈辱的一种方式。
第七,汉服能体现女性的曲线美吗?
有人说,穿上汉服之后,无法体现女性的曲线美。这种说法是受时尚潮流影响的产物。端庄比曲线更重要,尤其是礼服。换个角度来说,汉服不是不能体现人体之美,但它所体现出来的是与西方不同的另一种审美观。广义的汉服,是中国人根据自己的身材特点而设计出来的,更适合中国人自己穿著;它更能体现东方人灵动美、运动美,而非静止、呆板的人体之美;男性穿上,能够更加挺拔、潇洒;女性穿上,更加清秀、雅致。修长的衣服加上束带,使男性显得更加挺拔俊雅,使女性显得更加亭亭玉立;不仅如此,能够具有完美曲线的女性,在现实中毕竟只有少数,在此情况下,汉服反而能够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