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汉服推荐

唐朝长安-中国女人最美的时间和地点

来源:与子同裳

摘要:回到唐朝,回到西安还叫长安的时候。最昌盛的国度、最旖旎的时节。在时间与空间的坐标上,唐朝和长安交汇而成的,是一个让美恣意盛开的地方。如日中天的国力、血脉旺盛的生命力、八面来风的宏大气度共同绽放出一朵让后世道学家瞠目结舌的靓丽的女性时尚之...

要求"妇人裙不过五幅"。(《新唐书·车服志》)。另外,唐代的裙子多有褶。所谓"破",几破就是几褶。隋场帝时的"仙裙"是二破。褶多了就比较浪费,唐高宗曾下诏禁止:"天后我之匹故,常著七破间裙,岂不知更有靡丽服饰,务尊节俭也"。唐玄宗也作过类似限制。至于效果,不甚清楚,恐怕不会令行禁止的。

衫、襦,就是短上衣,是唐代女性最常见的衣服。衫是夏装,较薄,襦是冬装,有夹的和棉的。唐初的衫比较短小,袖子窄,掖进裙腰。后来变得逐渐宽大。颜色有白、青、绯、绿、黄、红等,又以红衫为多。衫一般用布做,也有罗的,上有金银线;襦则往往绣有各式花样,所谓 "薄罗衫子金泥缝","连枝花样绣罗襦"。如此鲜艳的衫襦灵活搭配各色裙子·就变化无穷,精妙纷呈了。

裙衫之外,唐代妇女都爱帔和搭披帛。帔比较宽,类似今天的披肩,是已婚女性用的;披帛窄,更接近飘带,用于末嫁女子。轻盈的帔和飘扬的披帛,配上原本繁丽的衣裙,不但变化多端,而且增加了妩媚的动感。所以画家们在画仕女和仙女时,以及匠人在雕塑女佣时,都不会忽略这美丽的帔和披帛。"红衫窄裹小臂,绿诀帖乱细缠腰"。这是盛唐时期佳丽的典型服装,徐连达《唐朝文化史》,。永泰公主墓壁画中就有披帔的女性形象,而《捣练图》中则有搭披帛的女性形象,可谓随处可见。

这样的服饰确实富有美感,从线条到颜色都极富视觉冲击力,或动或静都充俩婀娜多姿的女性魅力。"拜倒在石榴裙下"虽是语带讥讽或自嘲,但那个画面仍然充满美感。应该庆幸我们的先人早早发明了这个说法,否则到了今天。也许会说成"拜倒在牛仔裤下"或者"拜倒在七分裤下",才是大煞风景。拜倒在石榴裙下?对于美,何妨顶礼膜拜!

时尚领袖杨玉环

终于,我们要来说说那个女人了。没有谁像她,在传说中美艳倾国,可是形象却始终似真似幻;没有谁的恋情像她那样会引起惊天动地的战乱;更没有哪个女人要承担这份罪责而被自己的恋人赐死;更没有谁连死后都还有许多死而复生的传说流传不休……花早就谢了,暗香却留了千年。叫杨玉环。这个女人叫杨玉环。

示范作用 她的入宫受宠,使女性身材的时尚标准从"丰肌秀骨"变成了真正的"丰肥"。关于杨玉环是否推动了这一时尚,历来有不同意见。赞成者认为正是玄宗对她的专宠,使得这个风气成型;反对者指出,在唐墓出土的壁画和陶俑中年代早于杨玉环入宫前的人物就已经"发胖"了。也许不能说杨玉环一个人决定了 "唐尚丰肥",但足她以丰艳之美及时登场,无疑是对这个标准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她不但引领当时时尚,而且对中国人审美趣味的影响至今犹存。她因为胖而脸上生出红晕,宫女们仿效那种效果,形成了新的妆容。她触怒皇上被送出宫时,剪了缕头发让人给明皇,说是只有这发肤是自已的东西,可以留作纪念,后世遂有剪发送给情人的做法。

服装和装扮用今天的眼光,比起要她为安史之乱负责来,要她对宫庭奢侈之风负责,要公平得多----她不但享有皇帝拨款的每月十万胭脂花粉钱(如此豪华的美容专款),宫中还专设有贵妃院,集织锦刺绣、雕刻熔造工匠千人,来为她服务。据传她的首饰盒"大如缶,外砌之以杂宝,内托以上金"。关于她的细节,往往充满了强烈的时尚意味。有一次宴会,风吹起了她的帔,吹到了大臣的头上(那么轻薄飘扬的帔);她用义髻 (假发,来制造高而华贵的髻,那云髻之上还插着金步摇……

爱好和享受 她跳《霓裳羽衣舞》;她不避嫌疑吹宁王吹过的紫玉笛; 她养宠物,有鹦鹉(其中一只是白鹦鹉,地给它取名雪衣娘,教它颂《多心经》),还有白猫(好在明皇与人下棋将要输了的时候,弄到棋盘上乱了棋局);她在宫中竖起秋干,令宫女们玩,以为宴乐。(皇上称之为"半仙之戏");让明皇和她各带一队太监、宫女,以彩旗对阵(所谓风流阵);她在华清池出浴(这样盛大的SPA啊);她心情不好时喝闷酒 (这就是"贵妃醉酒");她爱吃荔枝,要在短短的赏味期限内用特快专递送来(没有飞机,用的是快马)……

美态,或者个性 仅仅是美女,肯定不会如此专宠,而且持续那么长时间。同时的梅妃是苗条的,证明唐明皇也不是只看丰腴。即使皇帝的口味如此偏狭和浅薄,如何解释历朝历代的传奇、诗歌、戏剧无休无止的对她的偏爱?杨贵妃的胜利很可能是一种美态的胜利。她慵懒,吃醋,赌气,撒娇,贪吃,爱玩。还有醉态,生动,娇媚。也可能在于她有个性,敢于赤裸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敢爱敢恨,即使丈夫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也不低三下四、委曲求全。

只爱骨感,迷了本性!

由杨玉环,自然会想到另一极端:骨感美人。在中国,最近二十年,骨感突然成了重要的甚至首要的审美标准。女性们即使没有在行动上陷人减肥、瘦身的狂潮之中,也是在意识上感受到这种压力。

要瘦,再瘦,再瘦!腰越细越好,脸越小越好,所谓的纤纤细腰和喀麦拉脸(指小而瘦削、上镜比真实好看的脸)成了审美重点。农耕文明发达的国度,不可能自发地把瘦骨嶙峋当成美。"芦柴棒"、"皮包骨头"、"豆芽菜",这种带着明显贬意和怜悯的词汇,反映的正是这样一种长期的意识。上海二三十年代的月份牌美女,也是圆圆脸蛋、身材胖瘦合度,没有一个是骨感的。

这种审美的源头是19世纪晚期的西方,对身体的控制成了中产阶级的兴趣所在,脂肪成为众矢之的,随之而来的就是我们今天己经熟知的一切:节食、运动、减肥药品、塑身内衣和外科手术。

女性被一种不近情理的标准折磨着:腰要细,腹要平,惟独胸部要挺拔丰满,以便达到所谓的"魔鬼身材"。模特儿、影视明星、时装设计者共同制造出一个过瘦的细长的榜样,那种榜样和普通女性之间差距很大,导致了普遍的体型焦虑和自我厌恶。几乎所有的女性都认为自己的身体有缺陷或者丑陋之处,常提到的是腹部、臀部、大腿、胸部、脸及上臂……

手术致死致残可能还是个别的例子,但厌食症、运动过量、精神问题却已经威胁着女性的健康。至于体重计上永远难以达到的数字,使多少女性失去了欢笑。减肥啊,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横行!

正是认可他人制定的标准,对许多女性的自信、自由、自在构成了巨大威肋、。而自信、自由、自在正是唐代女性时尚中最健康、最人性的内核。

今天的许多女明星,若是在唐代去选美,肯定因为面尖肌瘦而"永不录用",而且那种骨感,会被当成一种不健康、不高贵、让人怜悯的外表。

腰细为美,从人类学的角度据说是为了证明自己没有怀孕。或者未曾生育。那么,如此排斥成熟女性美,一味迷恋少女纤细美,究竟是一种痴迷,还是一种幼稚?如果不能接受生命每个阶段的美,如果女性为人妻为人母,却要在体型上拼命抹掉这个事实,真是太虚伪、太不人性了。所谓小脸上镜,不是为了在日常生活中显得美,而是为了在镜头中的幻像。那种强烈地为了被观赏而牺牲真实的倾向,其实是不必要和缺少尊严的。镜头之外的健康和舒展,"我就是我",永远比"看上去很美"更重要。

无休无止的减肥、瘦身、瘦脸真是一种 "迷了本性"。忘记了在我们的国度,上一次大面积饥馑仅仅过去了四十年,如果举国瘦身成功,会不会像一片穿时装的饥民的海洋,忘记了我们是中国人,丝毫没有必要对西万的审美眼光进行可悲的"附庸时尚"。忘记了就在辉煌的大唐,女性曾经可以那样堂堂正正地舒展自己的身体,为所欲为地纵容自己的体型,可以丰满、壮硕、大气、开朗,充满了有趣的圆弧的感觉,而不是像今天这样都是尖锐的锐角,细细的线条,薄薄的分量。为什么不能大声说一一丰腴就是美?美本来就是多样的,你有你的骨感,我爱我的丰腴!:

时尚人士访谈:唐代女子的美!

著名造型师李东田对脸型的看法和唐人不谋而合。"其实我一直很喜欢大脸。像章子怡这样的小脸明星,根本不会让化妆师有成就感。小脸除了上镜外,其实挤得很。"对这个评点忍俊不禁之余,想起唐人所谓"丰颊厚体"之美,以及史书对武则天"方面广颐"的描写一一对那种饱满大气的美的崇尚已经久违了。

《世界时装之苑》和《时尚》等一线时尚杂志的化妆师张卓君,认为唐人的眉毛颇有表现力。那些宽阔的眉型初看突兀,但配上女性化的小眼睛,樱桃小嘴,就有一种感染力。她甚至认为这和近年来流行的 "混搭"有相通之处。

她最欣赏的是唐代女子的自信和大胆。因为化妆本来就是一种心理暗示,一种生活态度。唐妆华丽而直接,给人的感觉是唐代女子重视自己、喜欢自己、展示自己,快乐地享受生活。

但是这是一个成熟的高境界,需要历炼,不属于青涩幼稚的年龄。在她接触过的人里面,有一些成熟、知性的女性,往往会喜欢大红的口红,然后修一个干净的眉型,其他部位一律不化妆,连底妆都不用。这种妆容,因为自信、而非常美。比如她化妆过的上海外滩三号沪甲画廊的主持人翁菱就是一例,几乎只凭一管阿玛尼的口红就完成了在《时尚》杂志上的亮相。

毕业于世界著名的英国圣马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