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汉服推荐

汉服体系之首服——冠弁类

来源:朝云辞

摘要:冕冠是帝王,诸侯,卿大夫所戴的一种礼冠,专用于重大祭祀。夏代已经有其制,称为“收”,商代称“冔(xu一声)”,周代一度称为“爵弁”,后改称“冕”,又称“冕冠”。

身:以铁丝弯成三面体,外裹漆纚,并附缀于顶,即史书所谓“展筒”,展筒的正面竖以铁柱,被称之为“梁”。魏晋南北朝,皇帝行“冠礼”也兼用之,冠式采用五梁,以示区别。魏晋期间的展筒由三面体变为两面体,冠后的纳言增高,与展筒平行,冠体以簪导固定。唐代文吏郊祀用冕,公事用弁,朝参则用进贤。宋代进贤冠大体承袭唐制,略有损益。《宋史 舆服制》:“进贤冠以漆布为之,上缕纸为额花,金涂银铜饰,后有纳言。以梁数为差,凡七等,以罗为纓结等。”明朝官吏朝会俱戴梁冠,所谓梁冠,实际上就是进贤冠的异名。《明会典》:“洪武二十六年定,文武官朝服:梁冠,赤罗衣,白纱中单……一品至九品,俱以冠上梁数分等第。

《范仲淹写真像》 范仲淹所戴梁冠之上,附着笼巾。笼巾是附着在梁冠上的一种饰物,以细藤编成,外表涂漆,左右分为两扇,呈长方形,顶部呈方形。前有银花牌饰,中附一蝉,并簪以立笔。两边各缀小蝉三枚,左侧插以貂尾。

武职之冠,其冠以漆纱为之,作簸箕状,使用时加在巾帻之上。秦统一冠制后,将此冠颁于近臣。汉代因之,专用于武职,因称“武冠”,也有称“武弁”“大冠”“繁冠”者。蔡邕《独断》:“武冠或曰繁冠,今谓之大冠,武官服之。”《通典 礼志》:“隋依名武弁,武职及侍臣通服之。侍臣加金珰附蝉,以貂为饰。”

图为大唐衣冠复原的貂蝉武弁朝服——侍中、左骑散常侍

汉族贵妇祭祀行礼也戴礼冠,礼冠中以凤冠为重,非命妇(泛指有封号的妇女)不备。凤冠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朝。《后汉书 舆服制》记载,汉朝太皇太后、皇太后参加谒庙仪式,头戴凤凰形饰物,虽然尚未形成凤冠,但可以认为这种凤凰饰物饰首的风气,是后世凤冠的滥觞。正式将凤冠确定为法服,并将其列入冠服制度,在于宋朝之后。《宋史 舆服制》:“首饰花九株,小花同,并两博鬓,冠饰以九翚(hui 一声,五彩野鸡)四凤。”南迁之后, 宋朝对凤冠作了改进,加入了龙的造型,命之为“龙凤花釵冠”。《明史 舆服制》:“凤冠圆匡冒以翡翠,上饰九龙四凤,大花十二树,小花数如之。两博鬓,十二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