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汉服推荐

汉家衣裳·天下炎黄

来源:朝云辞

摘要:汉族是中华大地的主体民族,“汉”代表著宇宙中的银河,寓意汉族如同天穹中的群星一般拥有著灿烂的文化和广阔的胸襟。但是现如今,我们丧失这种性格已达三百六十余年之久,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让我们将自己的性格重塑:著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汉族是中华大地的主体民族,“汉”代表著宇宙中的银河,寓意汉族如同天穹中的群星一般拥有著灿烂的文化和广阔的胸襟。汉文明遗世而独立,雄踞世界之东,有著属於自己的民族性格!黄沙漫漫的丝路、踏破祁连的马背、乘风破浪的宝船,这是汉族的血液;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这是汉族的筋骨;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是汉族的灵魂;敢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寇可往,我亦复往,这是汉族的气魄。但是现如今,我们丧失这种性格已达三百六十余年之久,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让我们将自己的性格重塑:著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汉服是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华夏衣冠。是从相传黄帝即位至明末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像法天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制,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整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并通过儒家思想和中华法系影响整个汉文化圈。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唐朝之前的汉服,以汉朝为例,基本特点为朴实大方;而唐朝的服饰则绚丽多彩。到了宋朝由於程朱理学影响,以简洁朴实淡雅恬静为主。明朝推翻元朝,全面恢复汉服,并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许多样式制度都是当时首创,并逐渐用纽扣取代系结。

汉服的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够等,又以盘领直领为其有益补充。结构上汉服分为十个部份:领、襟(jīn)、 裾(jū)、袂(mèi)、祛(qū)、袖、衿、衽(rèn)、带、系。汉服的风格特色又是怎样的呢:庄重、大气、飘逸、灵动。汉族服饰几千年来总体的风格以简单平易为主,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个人各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汉服是继承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汉服的每一个特点都可以在四书五经,经史子集中找到依据,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亦是非常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客观上汉族的某些过渡历史阶段所穿著的服饰,如唐朝流行的胡服,清代的旗装、旗袍、马褂绝对不能称作汉服,因为它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汉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一直没有灭绝,现代社会一些重要的祭祀、纪念活动、民俗节日等依然能看到汉服的身影。

大宋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朝代在与蒙古对峙了将近半个世纪之后,逐渐走向灭亡!此时的蒙古帝国已经吞并了金、西夏、西辽、大理等政权。可以说军事力量已经达到世界之最,但是仍然不能攻克南宋政权,双方互有胜负,形势陷入僵持阶段,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钓鱼城保卫战!至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室覆亡,宋蒙之战延续近半个世纪,它是蒙古势力崛起以来所遇到的费时最长、耗力最大、最为棘手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中,蒙军多次实施有计划的系统的种族灭绝!但是汉族人民从来没有中断过抵抗,有记载元军攻入岳麓书院时,书院近百名书生,赤手空拳抵抗元军,最终全部战死!崖山海战,是空前惨烈的一场战役——说其惨烈,是因为在大宋军队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为了使战舰不落入敌手,宋军将数百艘战舰自行凿沉。大宋朝贤臣陆秀夫,背著大宋最后一个皇帝——幼帝赵昺——跳进茫茫大海中!然后,超过十万之众的大宋军民,包括官员、士兵、妇女百姓……他们不愿被残暴的蒙古政权所奴役,纷纷投海自尽。蒙元所编的《宋史》客观的记载了这个史实:七日之后,海上浮尸以十万计。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长河中,虽然仅仅留下了一行字,但背后的震撼意义令后人叹惜不已!国家命运转折关头,从皇帝到大臣、士兵、甚至普通百姓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行为表态:崖山多忠臣,后先照千古!崖山之后,高度发达和繁荣的宋文化结束了。中国的科学家和文人死伤殆尽,大批幸存下来的工人被处死或被卖到中东西方各国,使得西方人没费多少代价就学到了原先由中国发明的一直垄断的技术,同时大量的人民死亡和城市的毁灭,使中国由一个重视工商业的国家为了养活自己而重新退化成一个农牧业国家。很多先进的技术从此失传,保留下来的不超过十分之一。元时,马可·波罗在中国见到了世界首富的繁荣,但这种繁荣是几百年来宋代人民创造积累,在蒙古烧杀抢掠后剩下的一点点最后的繁荣而已…… 汉文明垂世而独立,可以说是西方基督教文明之外最大的原创文明。大宋末年,崖山之战后,整体亡于蒙元,从此汉文明再也没有振作起来。市民社会的发育、新兴经济的兴起、科学技术的创新更是无从谈起。昔日的辉煌,清明上河图的繁盛,水运仪象台的精妙,活字印刷的秀丽字体,梦溪笔谈的瑰丽文字......这些虽不复存在,但永远存在于历史中,记载着华夏文明曾经的荣光!蒙古灭宋之后,随即率兵讨伐日本,结果无功而返。从此以后,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发生改变视华夏为蛮夷。面对外辱大多数汉人精神麻木苟且再也没有原来的精神风貌。

这是一张大明朝的世界地图由万历年间意大利人利玛窦编绘,从明末不少著作中可以得知许多人已经看过这幅世界地图并知道葡萄牙、荷兰等国的位置。反观清朝皇帝在鸦片战争之后尚不知英国在何方。大明朝推翻元朝后,全面禁止穿胡服,重新制定衣冠体系。汉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复兴.可以说大明朝从思想上、经济上、军事科学等各方面均开始了现代化的步伐。郑和七下西洋,脚步到达红海和非洲西海岸;一些外国著作如《几何原本》等也被翻译到中国,同时还引进美洲作物解决了人民的粮食问题。《农政全书》《天工开物》《永乐大典》更是这个朝代鲜明的写照!《大明律》对当代律法也有很深的影响。王夫之设想虚君立宪而黄宗羲则怒批君主专制。王阳明,汤显祖则提倡以人为本,发扬个性。经济方面思想家们普遍认为要保护私有财产,这些思想与同时代欧洲的文艺复兴遥相呼应。军事方面明朝非常注重火气的运用,甚至专门组建了一支使用火器的部队,名曰:神机营,装备火枪、火铳等。后期又添置火绳枪。这种独立的枪炮部队建制在当时中国乃至世界都处於领先地位。相比欧洲最早成建制的西班牙火枪兵要早一个世纪左右。然而一切到了清朝彻底的发生了改变,清从建立到鸦片战争二百多年间对明朝的火器没有多少改进,直至英法入侵清军仍然以长枪大刀为主这不得不让人为之叹息!

大明朝后期,乱象丛生。崇祯皇帝虽为政勤勉,奈何无力回天,他费尽心力周旋于文官势力、 崛起的满清和起义的农民军之间。大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殉国,大明朝灭亡!明亡之后,吴三桂试图引清军入关,消灭农民军,最终导致清军占据中原!元朝倾覆,明朝中兴!然而命运最终开了一个玩笑,汉族人迎来了最黑暗的时代!这次劫难,不仅仅是精神上的磨灭,更使几千年的衣冠礼仪之不存,满洲封建统治者吸取了元朝的教训,知道游牧民族只要从马上下来便会像盐粒一样融化在汉族人群里。於是一场阴谋在多尔衮心中酝酿著。清顺治二年六月十五日(公元1645年6月28日)清廷为了巩固对中国的统治摄政王多尔衮正式颁布剃头令:自今布告之后,京师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行剃发。若规避惜髪,巧辞予辩,严惩不贷!颁布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清顺治二年七月九日清廷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尊本朝之制,强迫各族人民改穿满洲服饰。这就是所谓的剃发易服,史称衣冠苛政!剃发易服令颁布不久,汉族人民为了保护世代相传的文明衣冠,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斗争!其中嘉定人民反抗最为激烈,清廷接连三次对嘉定进行屠城,史称嘉定三屠!公元一千六百八十三年,清军入台湾。台湾军民最终没有保住汉式衣冠,自此以后汉族人丧失了美丽的衣服放弃了千年的传统!清朝给汉人带来的除了常常的辫子,改良的马褂,剩下的就是跪下的奴才和世界越来越脱轨的闭塞!奴才之称,清朝发扬,遗毒华夏百余年!我泱泱华夏上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下有文天祥、史可法忠义扑死誓不变节,留名于千古!到了满清,则仁义之士身著华服引刀成快;奴才之徒身披胡装苟且偷生!腐朽野蛮的专制制度,残忍血腥的暴力恐怖,不遗余力的愚民政策,几近变态的思想言论钳制!这些都造成了中国人的奴性人格!使中国人变得冷漠麻木!这种奴性文化使中国成为精神的废墟,文化的沙漠:无自由之思想,无独立之人格。无责任之担当,无道德之勇气!专治不死,奴性不止!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精神文明越来越匮乏。我们对自己的节日一无所知,对自己的民族一无所知。从一定程度上我们和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没什麼两样,我们麻木,我们冷漠。我们身边最多的就是这种看客!还有这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奴性。一种官老爷式的权力崇拜心理,以及这种卑躬屈膝的讨好。扼杀创新的应试教育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