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相关商品

重回汉唐原创婚嫁男女汉式婚服良缘上衣下裳情侣套装结婚礼服
重回汉唐原创婚嫁男女汉式婚服良缘上衣下裳情侣套装结婚礼服
重回汉唐龙凤呈祥婚嫁男女秦汉婚服新郎新娘中式结婚礼服套装汉服
重回汉唐龙凤呈祥婚嫁男女秦汉婚服新郎新娘中式结婚礼服套装汉服
【上遥居】小荷尖 明百搭白色汉服云肩荷花绣花  全款现货
【上遥居】小荷尖 明百搭白色汉服云肩荷花绣花 全款现货
【上遥居】小荷尖 明粉色竖领对襟绿色仿妆荷花马面  【现货】
【上遥居】小荷尖 明粉色竖领对襟绿色仿妆荷花马面 【现货】

汉服推荐

汉服的染织工艺——纺织工具

来源:朝云辞

摘要:为您介绍古代的纺织工具。

汉服的染织工艺——纺织工具-图片1

时是一个有七万户,二十几万人口的大都邑,城内商店栉(zhi)比,货架上摆满各种布帛、衣服,买卖兴盛。

生产的发展,原来全靠两只手反复交替进行织布的踞织机,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于是对织机进行了改革,一种用脚踏的斜织机便很快地代替了古老的踞织机。从《列子·汤问》记载“纪昌学射”的故事,说明春秋时代我国已出现脚踏织机。斜织机的经面与水平的机座成50度—60度的倾角,坐着操作斜织机,可一目了然地看到开口后经面是否平整,经线有无断头。斜织机改用脚踏提综,手就可以更快地引纬、打纬 ,织布速度和质量都有提高。这种织机,经面腾空,可以避免地上尘土侮辱,对于织造丝绸等高级产品也比较有利。当时纺车已逐渐取代了纺轮,纺纱效率也成倍提高。据记载,战国时各国诸侯互相馈赠的丝绸数量,比春秋时高达百倍。这些都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的染织工业盛况空前。

秦汉的纺织工具(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汉代染织技术水平很高,这从汉墓出土的大批精美、艳丽的丝、麻、毛、棉等织物可以得到充分证明。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薄如蝉翼的襌衣素纱和立体感鲜明的彩色绒圈锦等丝、麻织物。可以推断当时确已使用复杂精密的提花机,否则无法织出这类产品。以绒圈锦为例:绒圈锦是多色经丝和单色纬丝交织而成,织物表面的矩形图案部位,呈现有立体感强的环状绒圈。它的制造工艺与一般纹锦不同,除了要有一套提花装置外,还必须用两个张力不同的经轴加起绒针,才能织成。绒圈锦的总经数为8800—11200根,组织结构相当复杂,要上千的综束,其织造之艰巨,可想而知。这说明两千一百年前我国已采用双经轴的提花机,用提花束综来控制上万根经纱。

这时的木制织机为以后提花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东汉王逸在《机妇赋》中曾经十分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有花楼的提花机生产情况。挽花工坐在花楼上,织工坐在布机前,与挽花工配合投梭织制。上拉一束,下投一梭,有条不紊。

从汉墓出土的杯形菱纹提花罗,是以粗细线条构成耳杯菱形图案。它是横式连续排列法分为粗细二档,每一图案循环纵向为7厘米,横向为3.7厘米,粗花纹线条挺秀,菱形相扣,大小套叠组成四周对称图案;细花纹工整精细,上下对称,图纹清晰;地部网孔雅致匀和,花地分明,说明当时罗织机已有提花束综合绞综装备,提花和编织技术都已相当成熟。

秦汉时,我国各地广泛采用脚踏提综的斜织机。它的构造虽然简单、原始,但在当时世界上已建是最先进的织机。欧洲直到公元六世纪才开始出现这类织机,到十三世纪才广泛采用。

魏晋南北朝的纺织工具(公元220年——581年)

三国时,魏国出现了一位杰出的纺织工艺家马钧,他改革了提花机。据魏末晋初人傅玄(217—278年)所著《马钧传》记载,马钧“为博士居贫,乃思绫机之变,不言而世人知其巧矣。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乃皆易以十二蹑。”提花机经过改革之后,生产效率成倍增长,织出来的提花绸,图案对称而不呆板,花型变化而不杂乱。因此傅玄对改革后的提花机非常赞赏,他形容说:“其奇文异变,因感而作者,犹自然之成形,阴阳之无穷‘。意思是说这种提花机织出各式各样的花纹,象天然形成的一样,又象阴阳二气的反复变化,没有个穷尽。当时,这种提花绸的质量已可与著名的蜀锦相媲美。

在晋代(265—420年),我国南方地区已出现了脚踏三锭纺麻用的纺车。用这种三锭纺车进行麻缕的合并和加拈,比用手摇单锭纺车提高生产率二 ~ 三倍。公元四 ~ 五世纪,我国东晋著名的画家顾恺之在位汉代刘向《列女传》作的配画中,有一张妇女纺纱图。图中三锭脚踏纺车的设备,除了原来的轮轴、绳轮外,又利用了偏心和摆轴等机械原理。这说明早在四、五世纪之前,我国已出现同时纺三个锭子甚至五个锭子的纺车。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成就。

公元六世纪,我国最早发明的脚踏纺车、提花机,通过古安息、条支(现在的阿富汗、伊朗、叙利亚等国境内)等而传到西方各国。当时我国一些熟练的纺织工匠也跋山涉水,不远万里,到中亚、西亚等地传授纺织技术。

前秦苻坚时代(357—394年),有秦州刺史窦滔妻苏惠,是一位著名的染织工艺家,能用双手织出回文诗句,称为回文锦,这种回文锦不仅表现出苏氏的工艺造诣,而且也表现出她的文学才能,至今仍传为史话。

两宋的纺织工具(北宋 960—1127年,南宋 1127—1279年)

丝织提花机从三国曹魏初年,马钧进行改革后,经过唐、宋几代的改进提高,这种提花机逐渐完善和定型。在宋代楼(王寿)《耕织图》上,就绘有一部大型提花机。这部提花机有双经轴和十片综,上有挽花工,下有织花工,他们互相呼应,正在织造复杂的花纹。就目前掌握的史料来说,《耕织图》上的提花机仍是世界上最早的、结构完整的提花机,在当时堪称世界第一。

元代的纺织工具(公元1279——1367年)

棉纺织工具改革

棉织,是元代在南北各地逐渐地普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染织工艺。

《陔(gai)余丛考》引谢杭得《谢刘纯文惠木棉诗》有:“嘉树种木棉,天何厚八闽,厥土不宜桑,蚕事殊艰辛”。又“所以木棉利,不畀(bi)江东人”句。从上述诗句中可以看出,在宋代,南方种棉还仅限于闽广。由于棉花“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功,埒(lie)之枲(xi)麻,免渍缉之工,得御寒之益”等优点,所以到宋末元初,棉花由东南和西北分两路向长江中、下游和关陕渭水流域一带迅速传播。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政府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各地设木棉提举司,以都提举司总管,“责民岁输木棉布十万匹”(元史·世祖纪),可见长江各地的棉产量已经相当可观了。

但是,从一堆堆雪自的棉花到一匹匹光洁细密的棉布,这中间要经过好多道劳动工序。单是棉花加工,就要经过脱籽、弹松、用竹扦卷成棉条,才能加工纺纱。当时,长江流域的棉纺织技术还很落后,而官方每年要征收那么多棉布,落后的棉花加工技术,与社会需要形成了矛盾。

元代著名的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她根据黎族人民先进的棉纺织经脸,结合她自己几十年从事棉纺织的生产实践,系统地改进了由去籽、弹花、纺纱到织布的全过程的棉织生产技术,适应了当时因种棉地区迅速扩大而引起的生产发展的迫切需要,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织手工业的发展,对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

据《辍耕录》记载:“闽广多种木棉,纺绩为布,名曰吉贝。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日乌泥径,其地土田跷(qiao)瘠,民食不给,因谋树艺,以资生业,遂觅种于彼。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子,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qie)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帨(shui),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can)然若写。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

黄道婆出生于十三世纪后半叶,是松江府乌泥泾(今上海龙华镇)一个贫苦农民的女儿。为生活所逼,她十二、三岁就到人家当童养媳。由于受不了公婆和丈夫的虐待,早年流落崖州(今海南岛崖县),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兄弟民族姐妹中,从当地黎族人民那里学到了一整套棉纺织加工技术。

成宗元贞年间(公元1295—1296年),年老的黄道婆搭顺道海船从崖州回到乌泥泾。回家乡后,她看到家乡的棉纺织技术十分落后,就根据当地棉纺织生产的需要,总结出一套融会黎族棉织方法和内地原有纺织工艺于一体的完整新技术。她将这套技术广传于人,改变了当地“厥功甚艰”的棉纺织生产状况。经她革新和推广的“捍(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在当时具有极显著的优越性。

黄道婆去世后,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为她立了祠堂来纪念她。此祠后因战乱被毁,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有人为她重建一祠,并求诗人王逢作诗以为纪念。

黄道婆在棉纺织工艺上的重大贡献。可归纳为擀、弹、纺、织四项。

第一、擀:改进了“用手剖去其籽”的去棉籽的原始方法,运用了轧车,使进入半机械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擀”是指轧棉去籽。黄道婆以海南黎族的踏车为基础,创造出一种搅车。它的形制如王祯《农书》所记,主要结构为一对辗轴,即一根直径较小的轴,配合一根直径较大的轴。使用时,两人摇轴,一人将棉喂入两轴之间,利用这两根直径不等,速度不等,回转方向相反的辗轴相互辗轧,使棉籽核和棉纤维分离。以后人们又在这种搅车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制出仅用一人操作的脚踏搅车。

据《农书》记载,在黄道婆之前,脱棉籽是棉纺织生产过程中的一道难关。因为棉籽粘生于棉桃内部,为数又多,很不好剥。有些地方用手推“铁筋”碾去棉籽,有的地方直接“用手剖去其籽”,效率都很低,以致原棉常常积压在脱籽这道工序上。黄道婆推广了轧棉的搅车之后,工效大为提高,“凡木棉虽多,今用此法,即去籽得棉”,召不致积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