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射骑射详解
摘要:关注的人不太多,虽说是汉服吧,但这弓礼文化好歹也是汉文化里面的重要一环,唉~就当是普及贴了~。 中国弓的弓制,我也不详细说了。给大家简单介绍下吧,知道就行了。
弓套箭囊:弓箭兼有生产工具、作战武器、健身器械等多种功能,且弓箭制作工序复杂,制作一把良弓要花一至三年的时间,因此古人十分注重对弓箭的保护,制作弓套和箭囊进行保护,以防磨损破坏。弓套称“衣”或“镯”、“帐”。《说文》曰:“镯,弓衣也。”《高诱》曰:“镯,弓韬也。”韬即弓的套子。更为讲究的是古时还在弓衣外面再套一层叫“韇”的弓套。《说文革部·韇下》说:“弓矢韇也,韇,盖又在镯之外,容以木为之,饰以皮耳。”弓衣的另一种名称叫“帐”。《说文》曰:“帐,弓衣也。”《毛诗》曰:“虎,虎皮也,帐,弓室也。”在秦风里也提到“虎帐”,即虎皮弓衣。古时还有一种称“交帐”的弓衣,其内可同时装进两把弓。见《毛诗》“交帐,交二弓于帐中”。今日在新疆、宁夏等地发现了诸多弓箭文物,弓箭在干燥的环境中以及弓套的保护下,虽经千年但依旧完好无损。



还有清朝的时候,游牧人更多的是用这样的~ 其设计科学,做工考究,用材严格,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材质的弹力,其加长弓梢的设计可以使射手在开弓后节省力量,保持稳定提高命中率,十分适合于北方民族的骑射作战,是对《考工记》弓箭制造技术的继承与发展。

关注的人不太多,虽说是汉服吧,但这弓礼文化好歹也是汉文化里面的重要一环,唉~就当是普及贴了~。 中国弓的弓制,我也不详细说了。给大家简单介绍下吧,知道就行了。
根据《周礼·夏官》记载:“司弓矢,掌六弓、四弩、八矢之法。”
一、六弓指王弓、弧弓、夹弓、庚弓、唐弓、大弓。其中王弓、弧弓,以授射甲革椹质者;夹弓、庚弓,以授射侯鸟兽者;唐弓、大弓,以授学射者。
二、弓的大小也依使用者的身长和体力,区分为上弓(六尺六寸 也就是2米2)、中弓(六尺三)、下弓(六尺);
三、四弩指夹弩、瘦弩、唐弩和大弩。其中夹弩、瘦弩较轻便,发射速度快,多用於攻守城垒;唐弩、大弩是强,射程虽远,但发射速度较慢,多用於车战和野战;
四、八矢:枉矢、絜矢、杀矢、镞矢、矰矢、茀矢、恒矢和痹矢八种。其中枉矢、杀矢、矰矢、恒矢是弓所使用,其余四种是弩所使用。
五、枉矢、絜矢是专供战斗用,又叫兵矢,通常用于攻守城战斗和车战。这两种箭可以在其颈部(箭镞和箭杆连接处)绑火球发射。杀矢、镞矢是供田野狩猎用的;矰矢、茀矢是弋射飞鸟用的;恒矢、痹矢是供习射用的。
六、在弓体方面,弓体外曲大内向少的弓叫做“夹臾之弓”,适合进行射布靶及弋射,弓体外曲少内向大的弓叫做“王者之弓”,适合射甲盾及木靶。弓体外曲和内向相等的弓叫做“唐弓”,适合于深射。质量特别好的弓箭没有涂漆的痕迹,讲究涂漆的痕迹与手的纹理相合,其侧角漆纹象环,弓背若是牛筋所制其漆纹如麻,若是麋筋其漆纹如蠖。弓在使用中要先调试好,拂去灰尘,抚摩察看。质量好的弓叫“句弓”;杆好的弓叫“侯弓”;角、杆、筋三者具佳的弓叫“深弓”。弓的各部名称有:弓干的两端末梢称为箫,箫端装弭。弭是供挂弦用的,多以骨;角制作,也有铜制。弓干中央的部分名弣。柎和弓梢之间的两个孤形部分名渊,亦名肩。

箭的制造:箭是弓臂力量的载体,其性能对力量的发挥有相当影响,设计成熟的箭,通常分为箭头、箭杆和箭羽三部分。
箭头是战斗部,箭杆是平衡部,箭羽则是调节部。
在箭制作中,先秦工匠已经注意到空气中飞行物体的各部比重和物体运动及空气阻力的复杂关系。要求箭镞的大小、重量与它所能牵引的箭杆的长度、重量必须成比例。 《考工记·矢人》说:“前弱则俛,后弱则翔,中弱则纤,中强则扬,羽丰则……。”这是说:箭干前轻(“弱”)或后轻会影响箭飞行的高(“翔”)低(“俛“),中部轻或重会影响箭飞行的稳定性,使得飞行曲折(“迂”)或高飞(“扬”),羽毛装配的多少也影响飞行速度和稳定性,羽毛太多则飞行速度缓慢,羽毛太少则飞行不准而斜向旁边。材料中轻而韧的竹、木始终是箭杆的首选材料。而使飞行和下落遵循正确角度,从而飞得更远,攻击更加有效的箭羽,则以雕翎为上品,雁鹅羽为最差,并根据箭杆的浮水状态,决定其安装长度。只有依照一定的比例和规则,所制出的箭矢才能发挥出箭体最佳飞行和攻击效果。


(1)步射技法
正心:射之要诀在“心”。做到全神贯注,可有一丝自放之意,一矢一矢都以正志放法去。久而自成矣!明确射箭的目的,给予自己心理暗示,调整心理状态,作到心无杂念,箭无虚发。



步法:《黑靼事略》载:“八字立脚,步阔而腰蹲,故能有力而穿扎……趾立而不坐,故力在跗者八九……” 《射的》载:“丁字不成,八字不就,总在有意无意间。”步法要与身法相连,动作要自然流畅。(图26:《武备要略》射姿图,1幅)
运气:《射略》中主张运气“怒气开弓,息气放箭。盖怒气开弓,则力雄而引满。息而放箭,则心定而应周。怒:大鹏怒而飞之怒也。息:子后午前定息坐之息也。镞到不假于目也。必指自知镞,然后为满。” 《射的》载:“不急不徐……静以纳之,徐以出之。” 通过调节和控制呼吸的节奏,作到全身放松,头脑冷静,使心境与身体进入一个良好的状态。
执弓:《韩诗外传》载:“手若附枝,掌若握卵,四指如短杖,右手发之,左手不知,此善射之道。” 《射的》载:“执弓如执笔,用力全在指掌,一点不松,方是要诀。”
指法:一般有四种。第一种方法是用拇指、食指拉弓,此指法又称“凤眼”,最为常用;第二种是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指拉弓;第三种为三指扣弦拉弓;第四种为拇指扣弦拉弓。前两种拉弓法用于弓力小的弓,后两种拉弓法多使用于强弓。


瞄法:开弓瞄准讲究“五平三靠” “射贵形端志正,宽裆下气舒胸。五平三靠是其宗,立足千斤之重。开要安详大雅,放颊停顿从容。后拳凤眼最宜丰,稳满方能得中。 ”

撒放:五平指两肩、两肘、天庭俱要平正,三靠指翎花靠嘴、弓弦靠身、右耳听弦。开弓时双手呈开门之状,两手平分,方能平稳而不吃力。以箭头为瞄点,开弓后视线通过箭头,瞄对目标。“五平三靠”强调弓弦要拉至耳前眼后部位进行定位,从而实现三点一线的瞄准路径。若目标距离远,则在确定瞄点后,视距离抬高握弓手臂进行撒放,达到最高的命中率。

弓箭相配:讲究弓箭相配的原则。《射略》中载:“如弓有四力、五力计,矢约重一两三钱;弓有八力、九力计,矢约重一两九;弓有十力、十一二力计,矢约重二两二钱;此就射三十步之近靶而言,如射五十步之远靶,照前弓力计矢,俱轻五钱方为停当也。再弓力十二已,命曰:不必更求太强;四力为弱,再下不能透甲伤人,不成弓矣!法曰:‘弓把要合乎,弓力必均匀,弓弦滇细紧,发矢追人魂也。’”弓和箭在使用中要搭配适宜,强弓重箭、弱弓软箭乃是习射遵从的规则。
(2)步射误法
箭去摇摆:“是右手大指、食指扣弦太紧之过。扣弦太紧,是无名指、小指松散之故。改法:用小草一寸,以无名指、小指插于手心。箭去而草不坠,即箭不摇摆矣!”
弓弦打袖、打脸:“是前肩扭出,临撒前手用力太过之故。改法;将前手背至脸,先定平正,前肩自不扭,出弓弰再使合下,两手轻轻一撒,自不打袖、打脸矣!”
身手颤:“是两脚底松,弓弦又悬之过。改法:两脚心用力,则身自稳。弓弰一合。后手拢起。弓弦自靠胸肋而不颤矣!草捆中间放一小纸的。用无镞粗箭杆一枝,立草捆三、两步远,射之。射时,拢起后手。合弓弰,使弓弦靠定胸肋,自能审固矣!如此射近草捆,十日再射远的,亦能审固也,”
目不定:“目不定,则神不注,如搭箭看扣,开弓看地、看人,扯满看肩、看手,俱为毛病。临撒双肩不容松。”
(3)骑射技法
《射略》中要求:“势如追风,目似掣电,满开弓疾放箭。目勿瞬视,身勿倨坐,出弓如怀中吐月,平箭如弦上悬衡。此即言其形势正。如善能步射之人,再熟知驾驶之道,自能骑射矣!此又不易之论也。”
最后是骑射,这个现在就不太用了~
骑马之要:“须扯手拏短。两脚之踏满镫,向前用力。两脚尖朝里抱紧。两井口(是腿之里怀)夹定鞍桥,则势自雄壮,而牢稳于马鞍之上矣。身既安稳,而心自定。心既定,而肢体迟疾。皆为我所主持矣。”
骑射规矩:“马头必须转正站立。撒马必要拏定辔勒,令马先走几步,继而催开,然后跑圈。是马由我引正而驱使矣。然松辔给马,扯仍用无名措、小指连弓把攥住俟。临开弓之际,方撒手,则马终为我驱使矣。然开弓不可太早,早则身手摇动。亦不可太迟,迟则心眼俱慌。不迟不早,酌大步远,恰恰合式。开弓之势,头必撑起,股莫离鞍。右肋与腰脊用力往前一推,前手要低。指在分松,对镫之间,头之外。误事。故曰:「搭稳扣,急加鞭。」其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