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相关商品

停云流光 琴棋书画  男女款中性魏晋风骨直裾汉服套装非古装古风
停云流光 琴棋书画 男女款中性魏晋风骨直裾汉服套装非古装古风

汉服推荐

琴-汉民族文化的精粹之乐器(上)

来源:与子同裳

摘要:琴的历史悠久,在周代已是主要的拨弦乐器。根据《诗经》的记载,琴常与瑟合奏,用于伴奏歌唱,《史记-孔子世家》云:“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1961年8月中旬某夜,陈毅将军参加琴会,听古曲《广陵散》,深以为幸,因有所思,写下了《琴会》:

广陵散不绝响,

蝶恋花唱新腔。

古琴琵琶合奏,

音韵幽雅铿锵。

也说恩怨尔汝,

也唱黄河长江。

小则怡情悦性,

大则定国兴邦。

谁说华夏古国,

音乐白纸一张?

毫无调查研究,

应该禁止开腔。

不要食古不化,

不要万应药方。

掌握音乐武器,

走上现代战场。

陈毅为什么会对琴发出如此深沉的思索?这必须从琴的历史谈起:

琴,俗称古琴,是汉民族最古老的拨弦乐器之一。其初见于周代,定型于汉代,魏晋以后,形制与现在的大致相同。因有七弦.故又称七弦琴。近几年在湖南马王堆和湖北随州擂鼓墩出土了五弦和十弦琴,使我们得以了解古琴早期的形制。古琴的琴身为狭长形木质音箱,面板呈瓦圆形,由桐木或杉木制成,底板开有两个大小不同的出音孔,称为“凤沼”、“龙池”,由梓木制成。琴面上有7根弦,外侧有用螺细金银等物制成的13个小圆点,称为“徽”。7根弦的每一个徽上都能弹拨出圆润纯净的泛音,泛音共有90多个,在中外乐器中是首居一指的。其演奏,右手以“勾剔挑托劈打摘”八法为基本指法,左手则吟揉绰注,按弦取音。辽宁古琴研究会会长顾梅羹先生珍藏有一张560年以前由明代宁献王朱权制作,名为“飞瀑连珠”的古琴。此琴音质纯净,音色松透、明亮、清脆,演奏起来,琴声一似空谷回声、莲蓬松松;又像金石交响、铮铮铿铿;时肖莺燕絮语,珠落玉盘;又若风回曲水,碧影摇金;忽如飞瀑堆雪,松涛惊雷……真是余音缥渺,绕梁不绝,使人赞不绝口。

琴的历史悠久,在周代已是主要的拨弦乐器。根据《诗经》的记载,琴常与瑟合奏,用于伴奏歌唱,《史记-孔子世家》云:“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可见《诗经》中的诗都是可以弹琴歌唱的。因此,《周礼》中规定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的“乐”,就是以琴的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故《礼记-曲礼下》云:“士无故不撤琴瑟。”琴流传广泛,《战国策?齐策》中还提供了一条宝贵的史料,其云“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由于琴多用于伴奏歌唱,与民歌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乐府诗发达的汉魏六朝之时,琴就是伴奏相和歌的主要乐器之一。隋唐时,九、十部乐中,琴亦用作伴奏乐器。这样,琴开始了两个方向的发展,即在用于伴奏歌唱的同时,人们也为它创造独立的曲谱,相传晋人嵇康就创作了长达47段的大曲《广陵散》,距今已1700多年了。至今还存有古琴书谱200种左右。

为什么琴会成为汉民族主要的弹拨乐器?首先,当然是琴声优雅好听,有一股摇荡性情的力量。正如《左传-昭公二十年》所说:“《诗》曰:‘德音不瑕。’……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因此之故,孔子在听到了《韶》乐之后,“三月不知肉味”。可见琴声之美使孔子陶醉了。又如春秋时期生而目盲,善辨声乐的琴家师旷弹琴引来玄鹤合鸣舞蹈的传说,则反映当时人们对古琴的表现力尊崇到了神化的程度。更重要的是琴早在周代已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琴则无乐,无乐则不成礼。关于这一点,《左传》昭公元年说得好:“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悒心也。”确实,琴瑟为仪节也,正是一语道破天机。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琴已不是一张单纯的弹拨乐器,而成为礼乐制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儒家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

琴-汉民族文化的精粹之乐器(上)-图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