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汉服进入生活 汉服复兴不再是一场秀
摘要:汉服运动从发生之日起,就和其他传统文化的传播走着不同的路。这是一场自下而上的运动,带着一股专属于年轻人的冲劲儿和草根味儿。汉服吧第一任吧主溪山琴况将汉服运动视为“民间力量的生长,民间智慧的觉醒”。
“从衣衫上能够看出礼仪。”杨义堂也这么认为,“俗话说‘待人接物吃饭穿衣’,服饰反映文化认同和文化传统,像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提倡穿西装,这就代表着向西方学习。汉服也如此,代表着传统文化的回归。”
而借汉服之名复兴礼仪,正是汉服发起者们一直所坚持的。溪山琴况说:“垂衣裳而天下治,衣冠整而礼仪齐。华夏复兴,衣冠必然先行,层次递进,一脉相承。”
在汉服运动最开始的时候,就是以各种传统节日的活动为主。人们成群结队,穿着汉服,端午射五毒祭屈原,重阳登高,中秋拜月,七夕乞巧。
周杰伦拍汉服MV
汉服运动发展到今天历经十余年的时间,从开始的小打小闹,发展到现在,早已不局限于一群狂热者的小圈子,而是越来越大众化、全民化。
汉服吧前吧主月曜辛说,“2005年末,那时的汉服吧,来来回回就那么几个ID、IP,全国范围内也就那么几套汉服借来借去。就算是负面报道,十天半个月也没一个。”而现在,汉服贴吧的关注人数已达40万,每周新增会员的人数约有四千人。
汉服摘下小众文化的标签,开始登堂入室。今年6月,江苏师范大学举行2014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全体师生均着汉服参加,坐在主席台上的,不乏教育部的高官。
孔子文化热和国学热让汉服被主流所接受。杨义堂说,现在在曲阜,一天能看到三四拨穿汉服的人。“曲阜这几年兴建了许多国学学校,成规模的就有十几个,这些学员们常穿汉服在课上课下走动。”杨义堂说。“大街上、孔庙里的游客也穿,有的是租借的,有的干脆自己带。邹城的孟庙里,父母们为考上大学的孩子举办成人礼,青年人穿着汉服举办婚礼,都很常见了。”
汉服已经不再是一场秀,开始渗透到民间生活。
提到汉服的推广,方文山—周杰伦的作词人,是个绕不开的人物,他成立了北京方道文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市场化运作推广传统文化,其中的重头戏就是汉服。11月初,他在西塘举办了第二届汉服文化周。最近,周杰伦新专辑里的歌曲《汉服》MV也在西塘开拍。
“我们希望通过时尚元素来包装传统文化,让年轻人也能喜欢。”方道文山公司的负责人闫超强说,“现在汉服上街的回头率依然很高,很多人对此不了解,我们希望一步步来,改变大家观念,比如通过流行音乐等载体,起到引导作用,将汉服推广到大众身边去,这样才能走进生活。”
闫超强用周杰伦作曲、方文山作词的《青花瓷》来举例,如果单纯介绍瓷器知识,大家不会感兴趣,但是写成歌曲,大家就会乐于接受,汉服的传播也是如此。“让大家都感兴趣,不是硬推,受众更广。现在有些文化研究比较高大上,跟老百姓有距离,有间隔。汉服是一个走基层的尝试,从下而上,让大众认识到汉服之美,想要深入了解。”他说。
不过,闫超强也表示,这种创新并不会抛弃传统。“传统的礼仪和文化不会变。但是要结合现代生活进行创新,将元素提取出来,与现代生活接轨,穿着传统衣服走在大街上并不现实,我们需要贴近实际生活的新汉服。”
对于汉服的未来之路,杨义堂也表示,需要解决生活化的问题,“搞活动时穿可以,可是穿到政府机关去上班就不行了。”杨义堂说,“汉服也应该与时俱进,有变化,适应现代生活。”(来源: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