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系统知识大全
摘要:华夏自古乃衣冠上国,礼仪之邦,中国很早就把“布帛可衣”列为生民之本。《风俗通义 愆礼》云:“衣者,隐也;裳者,障也;所以隐形自障闭也。巾,所以饰首;衣,所以蔽形。”《白虎通 衣裳》云:“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为絺绤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
,披帛在东晋时尚未出现,敦煌莫高窟288窟北魏壁画女供养人及285窟西魏女供养人却已有帔帛。中古时鲜卑、契丹、回纥、吐蕃服装均无帔帛。《大唐西域记》卷二说印度有“横腰络腋,横巾右袒”的服式,莫高窟隋唐时期的菩萨塑像中常能见到,似现代“纱丽”一端搭于肩上,任其下阔部分散拂于腰际者,与帔帛形式也不相同。不过,从波斯萨珊王朝银瓶人物画上所见的女装却有帔巾,与唐代帔帛形式略同。又新疆丹丹乌里克出土的早期木版佛画也有帔帛,可知帔帛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西亚文化,与中国当时服装发展的内因相结合而流行开来的一种“时世妆”的形式。
霞帔:帔子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时发展成了霞帔——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明代服用此式较为普遍,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
霞帔是宫廷命妇的着装,平民女子只有出嫁时才可以着。命妇的霞帔在用色和图案纹饰上都有规定。品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纹饰上,如下分别列数。
一、二品命妇霞帔为蹙金绣云霞翟纹(翟:即长尾山雉),三、四品为金绣云霞孔雀纹,五品绣云霞鸳鸯纹,六、七品绣云霞练鹊纹,八、九品绣缠校花纹。
(二)男子饰件
从生理学角度来讲,男性通常喜欢一些具有进攻性,危险性的装饰品。比如容刀、觽韘、佩剑;而笏头带(玉带),带钩,钩络带,绶(大绶、前绶、后绶)等则是与据男式服装的特点有关;另外也包括一些中性的饰件,如充耳,容臭,玉佩。
容刀:《古今衣服令》曰:“容刀者,为容之刀,具刀形而无利刃,如若今肩舆旁插之剑,以为容观而不适于用。”
觽韘:韘是射箭时戴在右手大拇指上扣弦弓的用具,又称为“决”,俗称为“扳指”。不过,汉族的扳指和后来流行的满族扳指在造型上有所不同。满族扳指是圆筒形,而汉族扳指“韘”则一边偏高,一边偏低,偏低的一边有浮雕兽面纹,下口钻有两个小孔,以便用穿带缚住,固定在手上。
觽是用来解绳。《诗经 卫风 芄兰》写童子装大人:“芄兰之支,童子佩觽。虽则佩觽,能不我知?”
佩剑:佩剑的风尚在春秋战国时就比较盛行,汉也多有佩剑。《晋书·舆服志》说:“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其后惟朝带 剑。”《后汉书·舆服志》注云:“自天子至于庶人,咸皆带剑。”而官阶地位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剑带和剑鞘的装饰上《说文》上也记有“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
佩剑在长度和重量上,都因佩带者的爵位高低而有所不同,“身长五其茎长,重九锊(lue4),谓之上制,上士服之;身长四其茎长,重七锊,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长,重五锊,谓之下制,下士服之。”(《考工记》)载:刀剑不仅在长度、重量方面有等级之分,而且在制造、加工和装饰等方面的选材用料,工艺精细的程度上差距也很大。作为佩饰的剑通常精雕细琢,镶金嵌玉。
中国传统,多采用璏(wei4)式佩剑法。璏,《说文》注:“剑鼻玉也”,就是用于系佩剑的鼻钮。并不是我们在很多古装剧中看到的悬挂式佩剑。
笏头带(玉带):简称球路。宋明官员用的一种腰带。其上绣或织有球形花纹。宋代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太宗命创方团毯路带,亦名笏头带,以赐二府文臣。”
带钩/带饰:带钩来源于胡服元素,随着战国时男子衣装上革带的流行,带钩的使用也逐渐普遍;带饰泛指后世腰间带的带头饰,多用于玉带。
绶、绶佩
蔽膝(韠):顾名思义,这是遮盖大腿至膝部的服饰。《说文》:“褘,蔽膝也。”《释名》:“韠,蔽也,所以蔽膝前也…又曰跪襜,跪时襜襜然张也。”《礼记·玉藻》孔疏: “他服称鞸,祭服称韍。” 《说文》:“市,韠也。上古衣蔽前而已。”市即韍。市又写作芾。《诗经·曹风·侯人》: “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古代的礼制,大夫以上才佩赤芾。这样看来,蔽膝、芾、褘、韠、韍是同物而异名。
与围裙不同的是,蔽膝稍窄,且要长到能“蔽膝”,不直接系到腰上,而是拴到大带上作为一种装饰,可以用锦,也可皮革制成。
孔引《乾凿度》的注:“古者田渔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后王易之以布帛,而犹存其蔽前者,重古道,不忘本。”郑玄在笺注这首诗时也说:“芾,大(太)古蔽膝之象。”“重古道”有后世经学家附会的意思,但《乾凿度》注的话是可信的:蔽膝是古代遮羞物的遗制。蔽膝与佩玉在先秦时都是别尊卑等级的标志,秦代时废除,代以佩绶制度。不过,蔽膝没有完全消失,仍然存在于后世的祭服、甚至朝服中。
充耳:最早的耳饰,男女共用的佩饰,悬在冠之两侧,以玉制成,下垂至耳。悬有素、青、黄等各色丝线。《诗 齐风 著》“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细致的特写,让后世人对那位戴着充耳的新婿仪容展开丰富的遐思。
充耳有告诫佩者自重自律的含义,古人解释为“瑱”:“镇也。悬当耳旁,不欲使人妄听,自镇重也。”
玉佩:古人曰:“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在我们的文化中是完美人格的象征。《卫风淇奥》曰:“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硅如璧。”玉同时也是君子互赠的珍贵物件。《秦风 渭阳》曰:“何以赠之,琼琚玉佩。”表达了秦康王对舅舅的依恋之情。
组佩:亦即杂佩。《诗集传》曰:“杂佩者,左佩玉也。上横曰珩,下系三组,贯以 珠。中组之半,贯一大珠曰琚。其末各悬一玉,如半璧而内向璜。又以两组贯珠,上系珩两端,下交贯于、瑀,而下系于两璜,行则冲牙触璜而有声也。”
容臭/荷包:往往是凝结了妻子心意的信物
*附:佩绶制度
佩绶制度是衣冠里区分等级尊卑的一显著特征。《后汉书·舆服志》有:“古者君臣佩玉,尊卑有度;上有韨,贵贱有殊。佩,所以章德,服之衷也。韨,所以执事,礼之共也……韨佩既废,秦乃以采组连结于璲,光明章表,转相结受,故谓之绶。”商周绶带的前面挂下广二尺、上广一尺、长三尺,其颈五寸的韨(蔽膝),春秋战国时废去韨佩,改为系縌,以方便行动。佩縌就是结绶于縌,意即在佩玉的带纽上结彩组,与绶相连。“绶”是用彩丝织成的长条形饰物,组是官印上的绦带。
平时官员在袍服外要佩挂组绶,并随身携带官印。在汉代时期,绶的系结方式通常是打成一个大回环,然后下面系印章。印装于腰间的鞶囊中,系于绶的一端,垂于外边,绶的另一端垂于身后。故称印绶。
汉初沿用了这种制度,并加以双印佩刀之饰。《舆服志》记:“佩双印,长寸二分,方六分。乘舆、诸侯王、公、列侯以白玉,中二千石以下至四百石皆以黑犀,二百石以至 私学弟子皆以象牙。”
绶的织纹、色采及宽窄长短都跟官阶相对应。(汉合秦制,1尺=23.1cm;十进制。)《后汉书 舆服志》载:
乘舆(君王)黄赤绶,四采,黄赤缥绀,淳黄圭,长二丈九尺九寸,五百首。
诸侯王赤绶,四采,赤黄缥绀,淳赤圭,长二丈一尺,三百首。
太皇太后、皇太后,其绶皆与乘舆同,皇后亦如之。
长公主、天子贵人与诸侯王同绶者,加特也。
诸国贵人、相国皆绿绶,三采,绿紫绀,淳绿圭,长二丈一尺,二百四十首。
公、侯、将军紫绶,二采,紫白、淳紫圭,长丈七尺,百八十首。公主封君服紫绶。
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绶,三采,青白红,淳青圭,长丈七尺,百二十首。自青绶以上,縌皆长三尺二寸,与绶同采而首半之。縌者,古佩璲也。佩绶相迎受,故曰縌。紫绶以上,縌绶之间得施玉环鐍云。
千石、六百石黑绶,三采,青赤绀,淳青圭,长丈六尺,八十首。四百石、三百石长同。
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黄绶,一采,淳黄圭,长丈五尺,六十首。自黑绶以下,縌绶皆长三尺,与绶同采而首半之。
百石青绀绶,一采,宛转缪织圭,长丈二尺。
自青绶以上有三尺二寸长的縌与绶同彩,而首半之,用以佩縌。紫绶以上可加玉环和鐍(鐍是有舌的固定带子用的环状物)。这里的首是经丝密度的单位,单根丝为一系,四系为一扶,五扶为一首,绶广六寸,首多者丝细密,首少者粗。
至孝明皇帝时,除了佩绶制度外,还增加了大佩制度。所谓大佩,就是用各种玉制配件组成的成串饰物。这时玉饰在各地都屡有出土,它们的组合方法略有不同,一般上部为弯型的曲璜,以联系小璧,中有方形、上刻齿道的琚瑀,旁有龙形的冲牙,并用五彩丝绳贯串,瑸珠点缀其间,下施彩 。这种大佩多为祭祀、朝会等重要场合使用,日常家居则不能佩带。
《后汉书·舆服志》:“至考明皇帝,乃为大佩双玉璜,皆为白玉。”《玉藻》云:“天子佩白玉,诸侯佩山玄玉,大夫佩水苍玉,士佩瓀玖玉,……”
汉服系统知识分类纲要 五:服制与场合
汉服复兴并非复古运动,不可能以古易今,不过,作为一个特定场合的标志性衣冠符号,于今仍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