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云南同袍们的爱好与商机
摘要:人们早已不再怀疑汉服是否足以吸引眼球,但噱头并不能造就沉淀。自2003年“汉服运动”开始,汉服同袍经历了12个让人评头论足的年头。至今,他们仍然保持着这份热度,每逢传统节日,身着“宽袍大袖,交领右衽”的衣裳,出现在大众的视线当中,登上媒体的版面。
人们早已不再怀疑汉服是否足以吸引眼球,但噱头并不能造就沉淀。
自2003年“汉服运动”开始,汉服同袍经历了12个让人评头论足的年头。至今,他们仍然保持着这份热度,每逢传统节日,身着“宽袍大袖,交领右衽”的衣裳,出现在大众的视线当中,登上媒体的版面。
但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痕迹并不明显。除了那一身华丽的外表,发掘钻研服饰符号背后的深层含义,显得愈发弥足珍贵。
吸睛
依次行却扇礼,沃盥礼,同牢合卺,解缨结发……一系列的传统礼仪,换来的是强烈的仪式感和众多好奇的目光。
一对红男绿女,在6名身着淡绿色齐胸襦裙的伴娘的引领下,缓缓步入众人的视野。新娘手执万象花图案的缂丝扇掩面,依傍在身着大红色绛公服(唐代的男士婚服)的新郎旁,显得小巧娇羞。烛台、宫灯、衣裳……对于参加喜宴的宾客来说,眼前的物件,与外面的世界格格不入,却因一丝契合相衬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得一世良缘,守一人终老,解缨结发,恩爱不移,承此一诺,必守一生,为君之故,不惧流年,纵韶华易逝,执子之手,与君白头。”在主持人略显晦涩的祝福语中,这对新人依次行却扇礼,沃盥礼,同牢合卺(读jin,古代结婚时用作酒器的一种瓢),解缨结发等一系列的传统礼仪。
新颖、吸睛、有韵味,这是对这场中国古式婚礼的最佳形容。
董纳是这场婚礼的女主角,她终于完成了“执念”许久的唐制汉婚。自2007年关注汉服开始,举行汉式婚礼的念头就逐渐烙印在她心上,这天,她终于如愿以偿。因为常翻阅《礼仪注疏》类的书籍,她对这类流程早已烂熟于心,流程都由她亲自打理,没绕圈子,几天时间便将一切准备妥当。
参与这样一场婚礼到底是种怎样的体验呢?董纳在与丈夫共食同一牲畜之肉,交杯饮酒之时,她心想,从今日起便要与眼前这人住同一个屋檐下,在一张餐桌上吃饭了。宾客们则在各类社交软件上刷屏点赞:“超赞的中式婚礼”“美爆了”……
吸睛。这次仪式给宾客们带来的仪式感之强烈,所有出席的人都被吸引了,他们“肆无忌惮”地盯着新娘看。“仪式举行过程中,我一抬头,发现好多人就围在舞台的四周。”董纳直接感受到了宾客强烈的好奇心。
她习惯了这种注视,穿着与众不同的服饰出现在人群中,必然会引起侧目。这也决定了与汉服发生关联的事,总会引起很多话题讨论。比如,在要求出席时穿着白色礼服的活动中,董纳的白色汉服罩衫吸引了众多的摄像机镜头;再比如今年6月,因为一档娱乐节目,汉服社团再次被推向大众的视野。
彼时,董纳与其他几位汉服同袍应邀参加《中国梦想秀》节目,展示唐制汉婚的婚礼流程,介绍每一个环节的渊源典故。节目中,主持人周立波言语犀利,提出“有没有人说你们像洗浴中心”“过去的为什么不让他过去呢”之类的问题。
或许是经常被问及此类的问题,同袍们被周立波的言语刺痛,立即做出反击,“不尊重传统文化”。各类网站随即出现“周立波批评汉服”的新闻标题。网络上,不少网友围绕汉服唇枪舌战。
早年,网络是汉服同袍的集结地。他们在一个名为“汉网”的网站结识,随着网络的发展逐渐壮大。在云南,最早的汉服社团“云南汉服研习小组”负责人也因此结缘,并与其他同袍展开“华夏复兴,衣冠先行”之路。
执拗
李春坚持认为,只有书籍中有记载,考古文物中曾经出现的,才是正统服饰,其他形式均为现代人的臆想。
“有妹子准备穿汉服过圣诞节。”QQ群里的一句话激起了众人的反应。“当代没文化的年轻人。”有人如是回复。
汉服滇韵社团的群组中,不定期地追溯汉服运动的历史,评述时事。每个人从着装到言谈举止,都在复制自己内心想象的那个时代,批判看不顺眼的事,然后归结至“时代的无知”。
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贴出各类不合标准的服装。当越来越多稀奇古怪的影楼装开始出现,群主“子穆清秋”也不淡定了。看见电视剧《美人心计》中的角色身穿的“曲裾”(汉服的一种形制),他愤慨起来,“什么玩意儿啊!我就称他为齐腿小短裙。我骂他们,他们也无动于衷!”
现实中,“子穆清秋”真名李春,是“汉服滇韵”社团的负责人。大学时,因为擅长笛箫等传统乐器,他时常上台演出。一次,同伴向他展示了一套称为“汉服”的服饰,告诉他“吹笛子、吹箫的时候穿这个更好看”,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突然意识到,原来有这样一种服饰,与自己喜欢的传统乐器竟是如此相配。
“交领右衽,宽衣大袖,这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
自此,李春开始了解汉服,并加入了云南的第一个汉服社团——“云南汉服研习小组”。
刚接触汉服时,李春回到家就坐在电脑前,查资料读古籍。当时论坛用秦汉时期的官职衡量论坛成员的活跃度,李春的等级为“卿士”,这是很高的级别,更高的仅有两个头衔。论坛上,李春会根据自己的所学,为大家普及汉服常识和礼乐知识,发表在社团的公众账号上。
通过线上联络,2006年的12月,社团搞了第一个线下礼仪活动:在黑龙潭祭祀先烈。“当时的形式不成气候”,服饰、礼仪都不完备,但李春觉得,对于汉服的形制也不必那么执拗。他坚持认为,只有书籍中有记载,考古文物中曾经出现的,才是正统服饰,其他形式均为现代人的臆想。“真正的曲裾绕襟袍,马王堆出土过一件,还有辛追夫人随身葬的一件袍。但大家不愿意穿成那样,因为不好看。”
为了符合自己的认知,李春干脆自己动手,为自己量体裁衣,开汉服制作工作室,对喜欢中规中矩的同袍开放。材质并不追求绫罗绸缎,大多为制服料,参考资料则是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以及《大明衣冠图志》等书籍。虽然没学过服装设计,但自己剪裁多了,也逐渐顺手起来。他说,这样的衣服已经做过近千件,当然,都极为朴素。
遗憾的是,“云南汉服研习小组”因为一些李春称之为“理念”上的事情而分家。李春与一群人成立了新社团——汉服滇韵,人数减少了大半。他们制定了新的社团规章,但仍旧存在问题。在李春看来,很多新成员“还没有觉醒”,不钻研服饰背后的深层含义。他的想法是,汉服只是华夏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同袍的使命是“寻根”,学习中国的传统礼乐文化。
现实
举行有汉服元素的商业活动,既是扩大汉服影响力的一种方式,又是吸引顾客的好方法。
喧闹的大型商场中,一个近20平方米的舞台,被繁杂的商品和来往的人群裹挟。纯绿色的道袍服服贴贴地穿在李春身上,他在舞台中央卖力地与台下互动。端午时节,李应邀身着汉服做“擒五毒”“点雄黄”等小游戏,与来往的顾客互动。这是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商演,“很多很多年轻人向台上张望,凑向舞台的中央。”
这场活动看似达到了双赢的效果。在李春看来,这是扩大汉服影响力的一种方式;在商家看来,这是吸引顾客的好方法。
除了进行商业活动,同袍们也会举办民俗体验活动,雅聚一番,通常是自发组织的成人礼、祭祀等礼仪活动。活动中,将严格遵照先人的服饰以及礼仪流程。但李春也有过妥协——一般祭祀需要焚烧告文,但因为存在安全隐患,主办方通常禁止点明火,李春只好作罢。
灰色的GAP运动衫内,露出白色中衣(汉服中的衬衣)领子,这是李春的日常装扮。汉服是他衣柜中常见的服饰,每一件衣服都是他为自己的兴趣努力的见证。外出教学,他一定会换上宣衣或是道袍,显得正式一些。
李春其实是一名在职的英语教师,同时教授儿童经典读物以及传统礼仪,既为使命,也为谋生。越来越多的父母想要孩子接受中国传统的礼仪教育,也常有教育机构为学生举办“开笔礼”“成人礼”等仪式,李春频繁周旋于这些场合。这样看来,汉服团体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
然而,相比市面上的其他类型的培训机构,李春的受众小得多。他主要面向儿童举办礼仪培训班,“教一些生活的规矩,怎么样穿衣吃饭,规范言行举止”。或者带领小朋友们阅读古代文学经典著作,试图以先人的理念和智慧,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品格。
活动有时是公益性的。李春每月会专门抽出两个下午,去一所小学讲授礼乐文化。100多名学生,天气好的时候就在操场教学,天气不好就挤在一间大教室。但无论在哪,李春都讲得认认真真,一板一眼,但他心里也有数,“这么多人,效果不会好,学生的接受程度也不高”。出于教师的责任感,每次讲完,李春会按照程序再亲身演习一遍。但那时,讲台下有些孩子早就坐不住了,他也无可奈何。
成人礼仪班的效果稍好一些。授课内容涉及婚嫁、祭祀,范围或许还会更广。李春开过3期课程,但人数从20多人减少到个位数。“成人很多是自学,很少人能抽出时间踏实地学礼仪。”
高校中的学生社团,是汉服同袍的主力群体。云南师范大学汉服礼乐文化社社长赵钰说,对汉服感兴趣的人很多,但是多为“秀衣党”——他们目标明确,就是穿衣、拍照。有人还在社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