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汉服——掀起传统服饰的盖头来
摘要:穿一袭广袖长裙, 鬓发间一朵素色山茶,一支白玉步摇,款款而立,更显女儿娉婷,这是汉服。着一袭蟹青色掐腰长袍,簪一支木纹素簪,顾盼生姿,优雅而拘礼,这是旗袍。中国传统服饰之美,美在镜花水月、美在华彩霓裳、美在大气磅礴、也美在内敛婉约。衣食...
,做汉服表演,宣传汉服文化。她总是作为主心骨,去策划和组织。
第一次搞活动是去年9月21日的孔庙祭祀。当天虽然有台风擦肩,狂风暴雨的,很多人都想取消活动,择日再祭。但贤住说,古人祭祀很讲究择日,选定的日子是不能改变的。大家也都觉得有道理,尽管下着大雨,但是大家还是穿着正规的红黑色的专司祭祀的汉服,按照正规的古典祭祀礼仪去做了。
活动大获成功,虽然天气原因,围观的群众不多,还淋了一身的雨,但是参加活动的“同袍”都意犹未尽。
去年秋天,一群汉服朋友去西塘参加“汉文化周”,发现不少扛着旗帜的汉文化组织。忽然大家都激动了,七嘴八舌说,我们堂堂千年文化古城,怎么会没有“汉服社”或者“汉学社”?明明喜欢的人有那么多,不如我们成立一个吧。
说干就干,大家建了汉服群,没多久就发展成一个几百人的大群。看来,隐藏在市民里的汉服爱好者其实是很多的。有了群,有了组织,大家就开始着手将之合法化。
“之前都很顺利,但是汉学社合法化这件事上,居然一路艰辛。作为一个民间组织,需要被官方承认,并没有那么简单,一应程序必须具备。我们千辛万苦把这些程序都走完,需要的条件,都努力创办符合了,但是民政局还是不给批。原因是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单位都不愿意接收这个组织,也就是没有单位可以挂靠。”贤住很无奈,她上下求索,百般请求,但各地接收汉学社的单位都是五花八门,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她只能理解那些单位出于安全考虑,不愿意接收一个民间社团。
虽然身份暂时没有得到官方认证,但是社里宣传汉服,宣传汉礼仪,汉文化的心不死。虽然每次搞活动,都因为身份问题,场地问题,要一番大大的折腾,但是想到市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他们一次又一次心甘情愿。
“千年古城就应该有千年古城的样子,老祖宗的好东西不能丢。”现场一位大爷的话,让贤住重新燃起斗志。
“下周我要去西安参加‘全国汉文化礼乐大会’,去学习研究探讨,回来可以准备一下冬至祭祀和汉服表演了。”这个穿着一身对襟襦裙,头上一支素色发簪的小女子,一边举杯品茗,一边坚定无比地计划着。
陈莲芬:临海市旗袍协会发起人
半生婀娜
镜花水月在旗袍
一说到旗袍,很多文艺人就脑补了电影《花样年华》里,在陋街僻巷里款款而过的张曼玉。旗袍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无论怎样落魄,只要旗袍加身,挺起腰背,莲步而行,身上自然而然就有一种得天独厚的优雅。旗袍所传递的东方之美不仅俘获了国人的心,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世界各国明星争相穿上中国元素,用服饰对中国美做了一次又一次的精彩呈现。
陈莲芬人如其名,虽然已年近花甲,但是见到她时,一袭雨过天青色的古典长旗袍,缃色丝巾坏绕,素簪别髻,虽身处陋室,看起来也是端庄而雅致。
“我23岁开始穿旗袍,到现在为止穿了30多年了。”陈莲芬回忆起少年时第一件旗袍,到现在都还记得那抹艳丽的红。由于身材高挑身姿挺拔,她年轻时便喜欢打扮自己。“可能是全临海第一个穿高跟鞋,第一个穿裙子,第一个穿旗袍,然后一穿一辈子。”对于这些曾经创下的记录,陈莲芬回忆起来都是满满的骄傲。“女人嘛,就应该让自己美。”
尽管,当年她面临着多少异样的眼光和苛责,“白骨精”“妖怪”“妖婆”,这些难听的话语在她耳边堪堪擦过,她并不放心上。”我穿我们中国的传统服饰,不暴露,又不犯法,我知道她们是想穿不敢穿,谁能否认呢,每个女人心里都藏着一件旗袍,而我只是勇敢地穿了出来。”陈莲芬忆当年。
在她这间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里,她一件一件介绍自己的旗袍。“这件是1994年买的,最早的几件旗袍之一。这件是1996年在杭州竹君做的,当时就要1300多元。这件是手工钉珠的,那件是绣娘们手工刺绣的……还有这件,这么正的玫瑰红色,当初穿着去同学会,大家都说像新娘子,还有哪件格子的,大家都说像民国时期的女教师”……抚着一件又一件的旗袍,她似乎都能记得每一件的缘由,以及穿着它所发生的故事。陈莲芬没有仔细估算过,从30多年前开始买起,前前后后她买了近百件旗袍。如她所说,自从穿上旗袍,就舍不得脱下过,打算这一生都这样穿着了。
好在旗袍不像汉服,再加上最近几年国内国外兴起的旗袍热,现在穿旗袍上街,并没有像早些年那么引起非议。也正因为社会上对于旗袍的宽容,对于它所代表的一个年代的中国传统服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穿上了旗袍。
刚开始也是小圈子,闲来穿着旗袍聚聚。后来看到椒江、仙居等县市都相继成立了旗袍协会。很多人都推举对旗袍研究颇深,痴迷了30年的陈莲芬来组织一下,成立我们古城自己的旗袍协会。协会成立了,会员与日俱增,不多久就发展至250多人。不过,旗袍协会所面临的尴尬境遇和汉学社甚为相似,在民间组织合法化上,遇上了重重阻碍。陈莲芬多次申请,将申请手续走了一遍又一遍,“临海市旗袍协会“的名字都已经核定了,但是最后一关“挂靠单位”还是无法通过。说起来好笑,愿意让之挂靠的单位不具备资格,而具备资格的单位,又不愿意接收。
之前群里策划已久的“紫阳街旗袍快闪”,通过百名美女着旗袍走秀,展示中华旗袍从清朝的旗装演化至现代旗袍,宣扬一个时代的中华传统服饰文化,大家都跃跃欲试。就是因为身份上的尴尬,这个活动一拖再拖,不知何时才能实现。
“我们的心思很简单,就是喜欢旗袍,想宣传一下旗袍文化。我们没有商业目的,搞活动都是自筹的,不需要拨款和经费,大家纯粹出于自愿聚集起来想搞搞活动,可怎么就这么难。”说道自己近几个月为协会付出的心血,最后无功而返,陈莲芬叹了又叹。
不过她很感谢临海市总工会,看到她们的努力。每周六下午,借出一个场地,让旗袍协会的人做免费培训,由职教中心的应老师教大家正规的旗袍站姿、走步甚至是舞蹈。
“为什么喜欢旗袍呢?总觉得旗袍更能表现中国女性的美,含蓄、内敛不张扬,却很婉约柔美,很古典,很中国。”
王立华:临海古风摄影人
古韵今定格
在镜头间穿越
“衣冠服饰,从来都不是小事,自古以来,小到家庭伦理,大到国之存亡,那都是有讲究的。古风摄影更是这样,不要以为就是穿上古代的衣服,摆几个pose就是古装摄影了,不讲究只能不伦不类。古韵是一个文化体系,而不是某件衣服,某个发饰就能达成的。“王立华说。
成立临海首家专业的古风摄影馆,王立华有着坚定的信念,中国风将会越刮越盛。
以前很多影楼,摄影工作室都会拍一些古装主题的照片,但是往往看起来不伦不类,很怪异。之前,学摄影出身的他也不懂为什么,之后开始接触古风摄影才知道,原来其中有大讲究。
中国古典服饰学问大着呢,不是影视剧里,长裙长衫一套就能成的。汉族古称华夏族,古书称: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华夏,就是衣服很美,很讲礼仪的一个民族。因此,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古代服饰,不管是皇室、贵族还是平民都很讲究,可能做一件衣服就要做一两年。什么样的身份,什么样的花纹,什么样的制式,搭配怎样的玉佩,头饰。什么的样的服饰,出入什么样的场合,行什么样的礼……都是有特定规格的。”王立华说,里面的弯弯绕绕,条条框框很多很多。古人讲究正衣冠,明事理!
就比如,传统服饰多分为礼服和常服,礼服用于庄重的仪式,如祭祖、大典等国事,袖长过手尺余;传统常服则袖长最多过手尺余,或最长仅限至半掌及腕部,以便日常劳作。不同的朝代,有一定的形制和讲究,充分体现了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比如影视剧里多的都有那种夸大的衣袖,其实并不符合事实,古人只有皇室贵族那种有人伺候的,或者非常正式的场合,才着宽大衣袖,否则会行动不便的。
“正因为服饰有讲究,礼仪要搭配,所以古风摄影里每一套衣服都有特定的动作和手势,如果没有搭配好,就会看起来怪怪的,没有古韵。”为了能做好古风摄影,除了学技术之外,摄影师还要懂得传统文化,深谙传统服饰和传统礼仪之道,否则也拍不出韵味来。
在王立华的工作室里,记者看到很多套衣服,从秦汉、到盛唐到清朝直至民国都有,简直就是一部民族服饰的演化史。细细观察,均是用料考究, 或飘逸或古朴,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影视剧里的服饰。
“最近中国风很盛行,从民间一直烧到国际上,我们的彭麻麻更是中国风的最佳助推手,每一套含有中国元素的服饰,都在国际上引起赞誉和跟风。古风摄影也是,我们的盘子女人坊从一开始到现在不过短短几个月,已经有2000名顾客预订了拍摄。可能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古典的向往吧。”
记者手记:传统服饰和现代服饰最大的不同,应该就是现代服饰以自由简便为主,而传统服饰则包含了古人的含蓄和内敛,通过服装约束言行,以促进个人规范。传统服饰文化之所以灿烂,是因为每一个朝代所代表的服饰带动了那个朝代的行为和礼仪,其中演变都留下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传统服饰不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