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讲究 穿汉服需要蓄须
摘要:贾平凹祭西王母的照片引来吐槽,原来他忽略了传统

日前,在西王母祖庙所在地——新疆天山天池景区,包括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在内的九名文化人身穿汉服,作为主祭嘉宾参加了祭拜西王母的典礼。然而,贾平凹的照片在网上公布后,遭到大量网民吐槽。吐槽的要点有二:一、他的衣服穿反了,衣襟本来应该“右衽”,变成了“左衽”;二、他没有留胡须,无论脸颊、唇上还是下巴,都是光秃秃的。
穿汉服究竟是否需要蓄须,这是个问题。如果把汉服看作与历史毫无联系、仅仅代表着某个小众群体审美趣味的文化符号,那么,只要能够在该群体的主要成员当中取得认同,汉服怎么穿都可以,蓄须与否无关紧要。但是,如果要把汉服中的“汉”字坐实,与历史上存在过的汉家王朝以及相应的制度、习俗乃至审美风尚相联系,蓄须与否就成了决定成败的细节。因为,在古人看来,胡须虽小,兹事体大,绝对马虎不得。
胡须是生殖崇拜符号
关于胡须,远古社会的先民早早地便认识到了两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一、男性一旦具备生殖能力(也就是“成年”),就会长胡须;二、胡须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除非把它连根拔起,否则,即便你把它刮掉,过不多久,它又会重新长出来。这样一来,古人便自然而然地把胡须和生殖、生命联系起来,形成“胡须崇拜”。
《孝经》开宗明义说,“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对中国的古人来说,“孝”无疑是人格的核心部分,对胡须的妥善保护成了“孝之始也”,由此可以看出胡须之于人格完整的重要性。所以,中国古代民间许多关于胡须的禁忌,如不轻易剃须,不把剪下的胡须乱扔,理发、剃须需要挑选特定的日子,都可上溯到《孝经》。
胡须也是文化审美符号
摆脱了原始的生殖崇拜色彩,转而成为文化审美符号的胡须,往往被人们认为象征着阳刚、雄豪、魁梧的男子气概,“须眉”也成了男子汉的代称。《南史·褚彦回传》记载了一个故事,山阴公主爱慕褚彦回,想嫁给他。褚彦回拒绝了公主,公主说他“君须髯如戟,何无丈夫意”:你明明长了一副好胡须,怎么一点也不像个男子汉呢?这说明,在古时女子眼中,男子蓄须能体现大丈夫气概。《褚彦回传》说他“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更说明了胡须长得好,是男子外貌俊美、气质出众的表现。这种审美观,在典籍中处处都有体现。史书描写男子外表,常常会特意提到“美须眉”、“美须髯”等生理特征。关羽被称为“美髯公”,就是例证。
也正因为胡须代表着男性气概,所以常常被描述成帝王之相。《史记》提到汉高祖刘邦,说他“为人隆准而龙顾,美须髯”,《后汉书》描写汉光武帝刘秀外貌,也说他“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这类描写经由司马迁和范晔确认,几乎成为后来历史文本写作的范式,于是,“美须髯”也就成为帝王的标配,象征着权力和地位。